人形机器人泡沫破裂前夜?万亿赛道迎来生死考验”

情渊似幽梦 2025-04-02 09:52:41

正文:

创投圈掀起“人形机器人泡沫论”风暴

2025年4月,创投圈因一席话彻底“炸锅”。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已批量退出具身智能项目,直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客户群体是幻想”,并预测行业将经历泡沫破灭的“DeepSeek时刻”。这一言论引发企业、投资人和学界激烈交锋,万亿级赛道是否已走到泡沫破灭边缘?

朱啸虎“撤退逻辑”:从狂热到理性

朱啸虎的退出并非毫无预兆。他坦言,金沙江天使基金早期投资的星海图、松延动力等具身智能项目,近期已陆续退出。其核心质疑在于:人形机器人动辄数十万元的售价远超实际需求,且当前市场主要客户是“研究机构、竞争对手和央企展示”,缺乏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他更点名宇树科技,认为其“科研展示用途不算真正商业化”,并称这类项目是“投动能”而非“基本面”。在朱啸虎看来,行业共识高度集中导致估值虚高,早期VC应警惕风险,“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

被投企业“硬刚”:技术派VS资本派

面对质疑,被投企业反应强烈:

星海图发布澄清公告,强调金沙江创投退出属正常投资行为,但创始人高继扬在朋友圈暗指“忽略噪声,时间会证明未来”。这家一年内完成四轮融资的明星企业,近期刚获蚂蚁集团领投近3亿元A轮融资,估值已超10亿美元。

松延动力以机器人跑步视频配文“无惧杂音”回应,创始人姜哲源引用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彰显技术自信。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更直接炮轰:“朱啸虎适合快餐式项目,人形机器人是工业革命级机遇”,并预言“五年内无处不在”。

创投圈分裂:泡沫论VS长坡厚雪论

争议背后是资本对技术路线的根本分歧:

泡沫派:有投资人坦言,行业现状如同“赌场摇骰子”,初创公司两年内或淘汰过半,量产陷阱、同质化竞争和估值虚高成隐患。

乐观派:经纬创投张颖反击称“泡沫是发展必经之路”,长期必出巨头;清智资本张煜则认为泡沫是“行业润滑剂”,未来两三年将回归理性。

学界观点同样分化: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直言“投资人缺耐心”,而北航王田苗指出,人形机器人效能尚未超越传统自动化设备,商业化需10年验证。

商业化路径之争:从“按斤卖”到万亿场景

尽管争议不断,行业对落地路径渐趋清晰:

价格战序幕:企业正试图打破成本魔咒。宇树科技推出9.9万元基础款,越疆机器人以19.9万元“冰点价”入场,松延动力宣称3.99万元全球最低价。宇树联合创始人甚至预言“未来机器人按斤卖”。

场景突破:工业、医疗、物流成优先战场。星海图研发“人形+轮式”机器人切入工业场景,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6年量产万台,瞄准工厂自动化。

技术攻坚:认知能力成下一核心。专家指出,当前机器人缺乏“行走大模型”,需突破环境感知、逻辑决策等瓶颈,多模态大模型或成破局关键。

政策与资本暗流:万亿赛道生死局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北京、浙江等地已出台专项政策,国资与科技巨头持续加码。但资本流向显露微妙变化:

美元基金收缩:朱啸虎的退出被指与美元募资寒冬相关,而国资基金占比超4成,成为新主力。

二级市场波动:人形机器人板块经历1600点高位后连续回调,多家上市公司遭大股东减持,但机构仍长期看好ToB端落地。

结语:泡沫or黎明?

人形机器人的故事像极十年前的无人驾驶: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拉锯战中,既有朱啸虎的“理性撤退”,也有张颖的“长期主义”,更不缺创业者“轻舟过万山”的豪情。当泡沫争论渐起,或许正如星海图创始人所说:“忽略噪声,时间会给出答案。”而这场创投圈激辩,终将成为技术长征中的一道注脚。

0 阅读:1
情渊似幽梦

情渊似幽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