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原书记,被诬为反党头目,毛主席:他是带刺的红玫瑰

千金裘看历史 2024-10-15 02:30:37

1897年,在广东省五华县的一个普通地主家庭中,一个名叫古大存的孩子呱呱坠地。谁能想到,这个出生时就备受欺辱的孩子,日后会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他曾带领红军在东江地区坚持斗争,被毛主席称为"带刺的红玫瑰"。然而,命运多舛,这朵红玫瑰最终却被扣上了"反党头目"的帽子。他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地主家庭子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又是什么样的际遇,让他在建国后遭受如此不公正的对待?

少年古大存:从备受欺辱到革命觉醒

世人皆知古大存是广东革命的一面旗帜,却不知这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竟出身于一个中等地主家庭。1897年,在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古大存呱呱坠地。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是古大存坎坷人生的开端。

古大存的童年并不像其他地主家庭的孩子那般无忧无虑。他是后母所生,在家族中的地位可谓是低人一等。族中长辈对他冷眼相待,兄弟姐妹也时常欺负他。每当古大存想要玩耍,总会被其他孩子推搡在一旁;用餐时,他常常只能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啃着干硬的馒头。

然而,这种遭遇并没有压垮年幼的古大存。相反,它在古大存心中种下了反抗的种子。每当夜深人静,古大存都会躲在被窝里,用微弱的油灯光芒阅读从族学借来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书中的英雄人物激发了他的想象,也让他萌生了改变现状的念头。

1920年,23岁的古大存终于等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考入了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开始了新的人生篇章。在校园里,古大存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不仅勤奋学习专业课程,还广泛阅读进步书刊与报纸。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之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文章如一道道闪电,照亮了古大存的思想世界。他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开始关注底层民众的苦难。

一次偶然的机会,古大存听到了陈公博的演讲。陈公博慷慨激昂地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这番话语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种在了古大存的心里。

从那时起,古大存开始频繁参加进步学生组织的活动。他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中国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古大存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拯救中国,才能让千千万万像他幼年时那样受欺压的人获得解放。

1924年,机会再次降临。在黄国梁和宋青的引荐下,古大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天,古大存激动得难以入眠。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那些被欺压的岁月。他暗自发誓,要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加入共产党后,古大存如鱼得水。他积极参加党的各项活动,很快就在组织中崭露头角。当年,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了两次东征,古大存都踊跃参加。在战斗中,他表现出色,多次立功。

古大存的表现引起了组织的注意。广东区党委认为,这个年轻人有勇有谋,正是领导农民运动的合适人选。于是,他们决定把领导五华农民运动的重任交给古大存。

接到任务后,古大存立即返回家乡五华。他深入农村,走访贫苦农民,了解他们的疾苦。他组织农民集会,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参与革命。在古大存的努力下,五华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就这样,曾经那个在家族中备受欺辱的小男孩,成长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他的未来。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改变命运,为理想而奋斗。

古大存的革命生涯就此拉开序幕,而更艰巨的考验还在等待着他。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血腥的白色恐怖。古大存将如何带领农民武装,在夹缝中求生存?他又将如何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坚守自己的革命信念?

血与火的考验:土地革命时期的斗争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白色恐怖政策。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将刚刚走上革命道路的古大存推到了斗争的最前线。

在五华县,国民党与地主反动武装联合成立了一个名为"灭古委员会"的组织,其目的就是要铲除以古大存为首的革命力量。他们对革命群众和农民武装进行疯狂迫害,一时间,五华县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这场血腥镇压给古大存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短短几个月内,古大存的12名亲属惨遭杀害。其中包括他的叔叔、堂兄弟,甚至连年仅14岁的表弟也未能幸免。每一次噩耗传来,都如同一把刀插在古大存的心上。

然而,面对这样的打击,古大存没有退缩。他深知,革命事业需要牺牲,而这些牺牲更坚定了他继续战斗的决心。古大存带领剩余的革命力量,转移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八乡山地区。

八乡山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古大存和他的同志们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白天隐蔽在山林中,夜晚则下山发动突袭。这种打法让敌人疲于奔命,也给了革命力量喘息的机会。

在八乡山,古大存开始着手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他和同志们深入群众,宣传革命理念,组织农民协会,发动群众参与土地革命。古大存的工作方法细致入微,他不仅关注土地分配问题,还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

古大存的努力很快取得了成效。在他的领导下,东江地区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先后有11个县成立了革命政府,广大农民群众纷纷投身革命事业。这些成果为后来红十一军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30年5月1日,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正式宣告成立。古大存被任命为军长,这是对他多年来革命工作的肯定。红十一军的成立,标志着东江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成立红军只是开始,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国民党反动派对东江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面对优势兵力的进攻,古大存带领红十一军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利用东江地区复杂的地形,与敌人周旋。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古大存的部队被敌人分割包围。情况危急,但古大存沉着冷静。他带领一小队人马佯攻敌人正面,吸引火力,同时派出主力从侧翼突围。这一战术取得了成功,不仅突出重围,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古大存和他的红十一军始终坚持战斗。他们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使革命火种在东江大地上不断蔓延。在古大存的领导下,红十一军成为了东江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红十一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敌人的"围剿"越来越频繁,物资补给也越来越困难。更糟糕的是,红十一军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面对这种局面,古大存没有放弃。他带领剩下的战士继续在东江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部队只剩下18名勇士,古大存依然坚持战斗,将革命的火种牢牢地保存下来。

这段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让古大存真正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家。他不仅具备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正是这种意志,支撑着他和他的战友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随着形势的变化,古大存意识到必须重新寻找与党组织的联系。这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对于革命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古大存已经做好了准备,去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抗日战争时期:再度崛起的红玫瑰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在这个关键时刻,古大存再次站了出来,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古大存正在广州从事地下工作。得知日军侵华的消息后,他立即联系了当地的爱国人士,组织抗日救亡活动。古大存深知,只有全民族团结一致,才能击退日本侵略者。他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动员各界人士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在古大存的努力下,广州的抗日氛围日益浓厚。他组织了多场抗日演讲会,邀请知名人士发表演说,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同时,古大存还组织了义演、募捐等活动,为前线将士筹集物资。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民众的抗日意识,也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实际支持。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广州。面对这一严峻局面,古大存没有退缩。他带领一批爱国青年,转移到粤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在这片广袤的山区,古大存重新发挥了他在土地革命时期积累的游击战经验。

古大存组织的游击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他们白天隐蔽在山林中,夜晚则下山袭击日军据点。这种打法不仅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热情。

在开展军事行动的同时,古大存也没有忽视政治工作。他深入村庄,向农民宣传抗日道理,发动群众支持抗日战争。古大存的工作方法细致入微,他不仅关注抗日问题,还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这种做法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使游击队获得了可靠的群众基础。

1939年春,中共中央派遣廖承志到粤北地区,建立粤北地区党政军领导机构。古大存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与廖承志取得联系。在随后的会面中,古大存详细汇报了粤北地区的抗日形势,并表示愿意接受党组织的领导。

廖承志对古大存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古大存在粤北地区的工作,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廖承志的推荐下,古大存被任命为粤北游击总队副总指挥,负责指挥粤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

担任新职务后,古大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斗争中。他领导游击队开展了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宁保卫战"。在这场战斗中,古大存指挥游击队与当地民兵密切配合,成功挫败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广宁县城。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粤北人民的抗日信心。

除了军事斗争,古大存还十分重视根据地建设。他积极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改善农民生活;开办识字班,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建立合作社,发展根据地经济。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也为今后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1944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古大存受命率部向东江地区挺进。这是他阔别多年的故乡,也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古大存带领部队,重新点燃了东江地区的抗日烈火。

在东江,古大存再次展现出他卓越的组织才能。他迅速整合了当地的抗日力量,建立了东江纵队,成为华南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在古大存的领导下,东江纵队不断发展壮大,为最后的抗日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让古大存深感欣慰。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革命事业还远未结束。国民党反动派仍然虎视眈眈,新的斗争即将开始。

回顾这段抗日岁月,古大存再次证明了自己是一朵"带刺的红玫瑰"。他不畏艰险,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他勇于担当,在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使他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再度崛起,成为华南地区抗日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指挥若定的将帅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就撕毁了停战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古大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革命军事指挥官,再次被推到了斗争的最前线。

在解放战争初期,古大存继续担任东江纵队的指挥官。他带领部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国民党军队,为解放军主力部队创造有利条件。1946年春,古大存指挥东江纵队成功解放了惠阳、博罗等地,极大地鼓舞了广东人民的斗志。

1947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南地区的解放军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古大存被任命为广东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司令员。这是对他多年来军事指挥能力的肯定,也意味着他将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在新的岗位上,古大存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充分运用以前积累的游击战经验,结合当前的战争形势,制定了一系列灵活机动的战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化整为零,以小搏大"的战术。

这一战术的核心思想是,将部队分散成若干小股,分别在不同地区开展游击战。当敌人集中兵力进攻时,我军就分散游击;当敌人兵力分散时,我军就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种战术不仅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也有效地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1948年初,古大存指挥第四纵队在粤北地区发动了一系列进攻。他们先后攻克了乳源、连县、阳山等地,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这些胜利不仅扩大了解放区的面积,也为后续的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军事斗争的同时,古大存也十分重视政治工作。他经常深入基层,与士兵同吃同住,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古大存还亲自为士兵讲解时事政治,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这种亲民的作风,使他赢得了全体指战员的爱戴和信任。

1949年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为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央军委决定在广东地区发动攻势,牵制国民党军队。古大存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部队开始行动。

在这次行动中,古大存充分发挥了他的指挥才能。他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制定了"避实就虚,各个击破"的战术。第四纵队先是佯攻敌人的主力部队,吸引其注意力;然后突然转向,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这一战术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短短两个月内,第四纵队就先后解放了韶关、曲江、南雄等重要城镇,打开了进军广州的通道。这些胜利不仅动摇了国民党在广东的统治,也为后续解放全省奠定了基础。

1949年10月,随着解放军主力部队南下,广东解放的时机已经成熟。古大存奉命率部向广州进发。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古大存再次展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

他首先派出小股部队,扰乱敌人的防御部署;然后集中主力,对广州城发起猛烈进攻。在战斗中,古大存还特别注意保护城市设施和文物古迹,严格要求部队不得破坏公共财产,不得扰民。

经过激烈战斗,第四纵队终于攻克了广州城。当古大存率领部队进入广州时,全城沸腾,群众夹道欢迎。这一刻,古大存感慨万千。他想起了自己在这座城市开始革命生涯的日子,想起了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们。如今,革命终于取得了胜利。

广州的解放,标志着广东全省基本解放。古大存作为广东解放的重要功臣,受到了中央的高度赞扬。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随着全国解放的日益临近,古大存意识到,新的任务即将开始。如何巩固革命胜利果实,如何建设新中国,这些都是摆在他面前的新课题。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革命家,古大存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古大存作为广东解放的功臣,受邀参加了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古大存深感使命未竟。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革命的胜利,但也标志着建设的开始。

回到广东后,古大存立即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作为一名资深的军事指挥官,他被任命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在这个岗位上,古大存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肃清残余敌对势力。

1950年初,广东沿海地区仍有国民党残余势力骚扰。古大存亲自指挥剿匪行动,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他一方面组织军队进行围剿,另一方面派出工作队深入敌占区,宣传党的政策,瓦解敌人的思想基础。这种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短短几个月内就基本肃清了广东境内的敌对势力。

在平息武装叛乱的同时,古大存也十分重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政治觉悟。古大存特别强调要加强部队的纪律建设,严格要求官兵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树立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支援抗美援朝,广东军区也派出了部分部队。古大存亲自参与了出征部队的组建和训练工作。他向即将出征的指战员们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勉励他们为保卫祖国、保卫和平而英勇奋斗。

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古大存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经济建设。1953年,他被任命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要负责农业和水利工作。这对于长期从事军事工作的古大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面对新的工作领域,古大存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在此基础上,古大存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农业生产的建议,如推广新品种、改进耕作技术等。

在水利建设方面,古大存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认识到,广东作为一个多山多水的省份,水利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在他的推动下,广东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运动。古大存亲自参与了多个重大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如西江堤防加固工程、北江航运改造工程等。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作为省领导,古大存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广东推行一系列激进政策。然而,很快他就发现了这些政策的弊端。在一次下乡调研中,古大存亲眼目睹了农村的困难局面,意识到"大跃进"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古大存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冷静和理智。他多次在省委会议上提出批评意见,建议调整政策,纠正"左"倾错误。尽管这种做法曾一度使他受到批评,但古大存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1962年,中央调整农村政策,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做法。古大存立即组织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调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恢复家庭副业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广东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进入60年代中期,古大存开始关注广东的对外开放问题。作为一个沿海省份,广东在对外贸易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古大存提出,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他的这一思路,为后来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前沿奠定了基础。

1976年,古大存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这个新的岗位上,古大存致力于团结各界人士,为广东的改革开放事业贡献力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古大存对这一重大转折表示由衷的欢迎。他积极支持广东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前沿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在晚年,古大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革命历史的整理和传承工作中。他撰写回忆录,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参与革命史料的编纂工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他还经常到学校和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将革命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

1985年,古大存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他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缩影,也是一个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奋斗终生的典范。从大革命时期的青年学生,到土地革命时期的游击队长,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军事指挥官,最后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将领和建设者,古大存的人生经历,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篇章。

2 阅读:363

千金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