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是交战双方在朝鲜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
在上甘岭之后,双方控制区域再没有产生重大变化。
可以说,今天朝鲜和韩国的边界,就是上甘岭这一仗打出来的。
然而,在当时,双方都没有想到这一仗会这么惨。
在美国将军范弗里特的设想里,这一仗只需要5天,伤亡200人就能搞定。
结果打了43天,双方死伤超过万人。
范弗里特的主攻方向是五圣山。
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
五圣山极其重要,用彭德怀的话来说:
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二百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可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我方却出现了重大失误。
把敌人主攻方向判断错了!
负责防御这一线的是15军,军长秦基伟。
秦基伟认为,五圣山易守难攻,如果强攻的话,必然要付出重大代价。
基于这个认识,他判断范弗里特的主攻方向一定不在五圣山,而在西方山谷地。
因此,15军大部分精锐都调到了西方山谷底,上甘岭方向则只留下了四十五师。
四十五师是个二流部队,只有区区一万人,留在五圣山的主要任务是警戒。
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
没想到,警戒线变成了主战场。准备充分的七万多人就冲着这一万人上来了。
上甘岭这场仗最早不叫上甘岭。
五圣山前面有两个小山头,正好是五圣山的天然屏障。战斗先在这两个小山头打响。这两个山头没有名字,只能用海拔来指代。
因此,战斗最早叫做597.9和537.7高地战斗。
后来发现,山后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这场战役才有了名字。
上甘岭创造了战争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联合国军”“联合国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多枚航弹,上甘岭主峰被削低两米。
上甘岭之战联合国军部分炮弹壳
敌人的炮火达到了每秒钟六发的惊人密度。
在狂轰滥炸下,志愿军几个月才修好的工事,几个小时之内被轰炸为平地。
上甘岭的一把土
所有电话线全部炸断,前线是什么情况,指挥所只能靠猜。
我方在山头上只有两个连加一个排。
四天后,逐次投入战斗的十五个连全部被打残,多的还有30人,少的不到一个班,表面阵地全部失守。
但是上甘岭还没有丢,我方退入坑道。
对付表面阵地,敌人在行;对付坑道,就没办法了。
战局开始僵持。
后来为了支援坑道,志愿军付出了重大代价。
坑道到后方距离很近,近的地方只有500米,稍远些也不过1000多米。
可是就这么点距离,敌人制造了10道火力封锁线,就是让你支援不到。
一个苹果的故事大家都听过。
事实上,能吃到苹果已经是幸运了。
后方的支援根本上不来。
一个班上去,路上就得牺牲一大半。即便到了坑道口,也未必能躲开敌人的冷枪冷炮。
送一个苹果,送一壶水都要付出几条人命。
乃至后来立功标准都变了,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
坑道里接岩石水滴
哪怕是在这种条件下,坑道内的战士也不是被动防守,而是积极反攻。
炮弹不够,就用爆破筒和手榴弹。
为了炸敌人的地堡,十九岁的龙世昌在炸断腿的情况下,用胸膛把爆破筒推了进去,本人也被炸成了碎片。
据统计,在43天中,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以致各级指挥员不得不下令:不到万不得已,任何人都不能堵敌枪眼和射孔。
一号坑道曾经呆过400多人,最后出来的只有8个,穿过封锁线时,又被炸死2个。
战后,15军编纂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这样写道:
在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来源:历史人物简史
用户10xxx03
我们的父辈,志愿军真正的最可爱的人!向志愿军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