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军事人才,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抗敌,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其中林彪和粟裕这两位被誉为“战神”的将领尤其引人瞩目。人们在谈论他们的事迹时,常常将两人进行比较,试图评判谁的军事才能更高。关于他们之间关系的传言也不断,甚至有传言称他们“二人不和”。事实上,这些传闻并不准确。
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有着较高的自尊和个性,林彪便是其中的典型。他在军营中极少有能与他合得来的将士,但粟裕却是个例外。林彪对粟裕的才能非常欣赏,两人之间也保持着融洽的关系。1930年,林彪与粟裕曾有过短暂的共事,尽管相处时间不长,但两人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和粟裕的职责更加繁重,政务缠身的他们很少有机会休息。即便在同一个城市,见面也是一件难事。1957年,他们终于有了一次难得的重逢。在这次活动中,这两位昔日的战神再次相聚,这样的场面实属罕见。有人提议为两位拍一张合影留念,两人都欣然同意。合影时,粟裕还特意邀请了他的好搭档萧向荣一起参与。于是,本是两人的合影,最后变成了三人的合影。
萧向荣,出生于广东梅县,15岁时便投身革命。他的军衔虽不如林彪和粟裕高,但他的才能和工作能力不容小觑。1910年,萧向荣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因为家境困难,小时候几乎辍学。然而,他聪明好学,备受老师喜爱,在老师的帮助下得以继续学业。在中学期间的一次讲座上,萧向荣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心中激起了投身革命的想法。
随后,萧向荣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在几次运动成功后,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1926年,在陈劲军等人的引荐下,萧向荣加入了共青团,并于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式踏上了革命之路。
在刚开始的革命生涯中,萧向荣并没有直接上前线,而是被派到地方共青团担任秘书职务。直到1932年5月,他才正式加入红军,继续从事政宣工作。有些人认为从事文职工作的人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但萧向荣并不这么看。在他看来,前线的作战固然重要,但后方的政治宣传工作同样不可或缺。
为了做好宣传工作,萧向荣经常奔走在前线战场,深入战地生活,写下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文章,极大地提升了将士们的士气。当时,很多战士的文化水平不高,萧向荣认为不能只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同样重要。为此,他特别编写了《关于部队教育工作》的报告,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报告被大量印刷发行,广泛传播于全军。
抗日战争时期,军队生活单调枯燥,为了丰富战士们的精神生活,萧向荣带领其他宣传人员编排节目,为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通过写作、表演、作曲和编写教材,萧向荣用各种方式向战士们传递革命思想,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士气。
新中国成立后,萧向荣被调往机关,从事行政工作。从政宣到行政,虽然岗位不同,但萧向荣依然兢兢业业。他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1955年9月,中国进行建国后的首次授衔,萧向荣被授予中将军衔,此时他刚满45岁。
1957年的那次活动中,林彪与粟裕重逢,萧向荣也恰巧在场。对于合影的提议,萧向荣起初并不打算参与,毕竟这是两位久别重逢的首长的合影,他自觉没有站在镜头前的资格。然而,粟裕却不这么认为。粟裕了解萧向荣的工作能力和人品,两人之间也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对粟裕而言,这次合影不仅是他与林彪的重逢,更是与老战友萧向荣的相聚。这与军衔无关,与职位无关,只是为了记录下这一难得的瞬间。正因为如此,三人共同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