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健林旗下万达集团被法院冻结80亿股权的消息刷屏。从年初至今,万达已累计被冻结超120亿元股权,被执行金额近35亿元,旗下资产频繁出售、股票减持套现不断。网友调侃:"万达要变'完哒'?"但若将镜头拉远,这场看似惊险的"生存危机",实则是中国商业地产转型的缩影——不是大厦将倾,而是一场迟到的"成人礼"。

万达的困境看似突然,实则早有伏笔。十年前,万达凭借"拿地—开发—收租"的重资产模式横扫全国,成为"中国包租公"。王健林那句"先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的豪言背后,是商业地产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然而当经济周期转向、消费需求迭代,重资产模式瞬间成了枷锁:

高杠杆陷阱:商业地产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万达资产负债率常年徘徊在70%以上,仅2023年到期债务就超180亿元。

资产贬值黑洞:疫情后商业地产估值普遍缩水,万达广场年租金收入增速从2019年的21%骤降至2023年的6.2%,部分项目甚至沦为"负资产"。

政策紧箍咒:三道红线、商管新规接连出台,金融机构对地产企业"雨天收伞",万达商管IPO三次折戟,直接掐断输血通道。

这80亿股权冻结,不过是行业逻辑剧变的冰山一角。
二、王健林的"壮士断腕":轻资产不是退路,是出路面对危机,王健林的选择堪称"教科书级自救":
甩卖重资产止血:两年卖掉20座万达广场,仅2024年初就套现5座,像极了一位精明的古董商人在市场崩盘前抛售瓷器。

转型轻资产求生:输出品牌和管理,用"万达模式"换取合作方真金白银,2023年轻资产收入占比已超65%。

资本市场腾挪术:减持万达电影套现3亿,被冻结的股权也多是"非核心资产",未伤及商管、影视等核心板块。

这并非简单的断臂求生,而是一次战略级的"新陈代谢"。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自废武功,不是为了等死,而是为了修炼更高阶的功法。
三、中国商业地产的"中年危机"与"第二春"万达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整个行业集体焦虑的一个缩影。恒大的爆雷,宣告了以住宅反哺商业这一模式的破产;宝龙的卖身,则体现出区域型玩家在周期波动面前的无力抵抗;即便是华润万象城,也仅能凭借国企背景勉强维持。

然而,危机之中往往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消费分级促使新场景应运而生,三四线城市对 “平价版万达广场” 存在需求,而一线城市则青睐 “策展型商业综合体”,比如上海 TX 淮海便是典型代表。资产运营正逐步取代资产持有,凯德置地借助 REITs 成功构建 “投融管退” 闭环,大悦城利用数据中台使坪效提升了 20%。跨界融合为行业创造出增量空间,万达电影尝试 “影院 + 剧本杀 + 餐饮” 的多元模式,印力集团与华为携手打造智慧商业体。这场行业转型的本质,在于从传统的 “地主经济” 向 “服务经济” 转变,从单纯的 “空间出租” 升级为 “流量运营” 。

回看王健林2017年"摔杯为号"甩卖文旅项目,到如今主动"刮骨疗毒",万达的每次转身都踩在时代脉搏上。当下这场看似悲情的股权冻结,或许正是商业地产告别野蛮生长、走向精细化运营的成人仪式。

正如诺基亚倒下成就了智能手机时代,万达的"瘦身"也可能孕育出中国商业地产的新物种。当潮水退去,真正能活下去的,不是体型最大的恐龙,而是进化最快的哺乳动物。

所以,别急着给万达唱挽歌。这场寒冬过后,活下来的可能不是曾经那个庞然大物,但必定是一个更轻盈、更聪明的"新万达"。毕竟在这个剧变的时代,能主动打破枷锁的企业,才有资格定义下一个十年。
欲狼
无论如何人家在努力!与其它的唯独知道坑同胞的家伙完全两回事!
昊王购物了
图7是马桥万达广场。其他的有几个很熟悉,还有个不熟
中华有为
就现在商业广场的开建、开业速度,没有任何赢家,最终是大家一起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