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华的大脑嗡嗡作响,93岁的老母亲独自一人住在乡下的老房子里,平日里几个兄弟姐妹轮流照看。可“轮流”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她立刻让儿子开车送她回老家。一路上,她心急如焚,仿佛回到了年轻时,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几个,在田间地头奔波的岁月。那时的母亲,像一棵挺拔的大树,为孩子们遮风挡雨。而如今,这棵大树已经老了,枝叶凋零,却还要独自承受风雨的侵袭。
推开老屋的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屋里凌乱不堪,床单皱巴巴的,衣物散落一地,母亲虚弱地躺在床上,眼神黯淡无光。看到女儿,她才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月华,你来了……”
张月华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她紧紧握着母亲粗糙的手,像小时候被母亲呵护一样,轻抚着母亲的额头。“妈,对不起,我来晚了。”
她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兄弟姐妹,希望大家一起商量如何照顾母亲。这却成了一场漫长而痛苦的拉锯战。
大哥说自己生意忙,分身乏术;二姐说自己身体不好,无力照顾;三妹说孩子还小,需要照顾;四弟干脆说自己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每个人都有一箩筐的理由,像一面面盾牌,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张月华提议把母亲送到养老院,费用大家平摊。可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了一些兄弟姐妹的反对,他们觉得养老院费用太高,自己负担不起。你一言我一语,争吵声在老屋里回荡,像一把把尖刀,刺痛着张月华的心。
她想起母亲年轻时的辛劳。丈夫早逝,母亲独自一人拉扯大六个孩子,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她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她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默默耕耘,从不抱怨。
张月华记得,自己结婚时,母亲四处借钱,才置办了一份简单的嫁妆。那时的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而如今,她却躺在病床上,无人照料。
三妹也哽咽着说起了母亲对自己的好。当年她盖房子,母亲倾尽所有,把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母亲的爱,就像涓涓细流,滋养着每个孩子的心田。
夜深了,争吵依然没有结果。张月华无奈地提出了一个临时方案:大家轮流照顾母亲,每人十天。这个方案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至少比现在的情况要好一些。
轮班制开始后,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有人找各种借口推脱,有人敷衍了事,甚至有人干脆避而不见。照顾母亲,成了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谁都不愿意接住这朵“花”。
有一天晚上,张月华守在母亲床边,听到母亲虚弱地说:“我不想成为你们的负担……”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了张月华的心里。她紧紧握着母亲的手,哽咽着说:“妈,您别这么说,您养育了我们,现在是我们报答您的时候了。”
张月华的邻居王大爷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他告诉张月华,村里有不少老人,子女众多,却无人照料。子女们互相推诿,互相埋怨,最终苦的还是老人。
王大爷的话,让张月华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她一家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问题也日益突出。就像一艘超载的船,随时可能倾覆。
她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想到了社区养老,想到了政府补贴,想到了志愿者服务……她觉得,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张月华扶着母亲在院子里散步。母亲虽然身体虚弱,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一刻,张月华感到无比的欣慰。她知道,照顾母亲,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她想起了小时候,母亲牵着她的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时的路,坑坑洼洼,走起来很颠簸。但母亲的手,却温暖而有力,让她感到无比的安全。如今,她也要像母亲一样,牵着母亲的手,陪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无数家庭的肩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老人们安享晚年,让农村充满希望和活力。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