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印度的光辉战机,大家脑海中可能会浮现“三十年打造一款战机”的说法。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款战机到底打造得咋样了呢?要知道,时间可不短啊,三十年对于一个国家的战机研发来说,算是个漫长的过程了。那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印度的科研人员们可是一直在努力打磨这把“剑”。那么,现在的光辉战机,是不是已经锋利无比,可以笑傲江湖了呢?咱们得好好看看它的表现。毕竟,三十年的努力,大家都想知道结果如何。总的来说,大家对于光辉战机的期待和好奇,就像是在等一场大戏的高潮部分。而这把“剑”到底磨得如何,还得看它在实际中的表现。咱们拭目以待,看看印度这款历经三十年的战机,到底能不能给大家带来惊喜。
上个月,印度那个挺有名的,跟巴基斯坦关系不错的合作伙伴,印度斯坦航空,又有新动静了。这回是关于他们的国产光辉轻型战斗机,听说他们打算全力推销这款战机出口,打算跟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的战机一起争市场呢。
说到印度为啥有底气,敢放出那种骇人听闻、好像要给全世界找麻烦的话,按照他们空军以前的中将蒂瓦里的意思,就是印度造的武器,那价格可真是实惠到家了。比如说飞机吧,要是让印度来造,成本可能就只有别国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那么点儿。
说起来,印度这已经不是头一回试图把他们的光辉战机推向全球舞台了。主要是这战机在国内根本不受欢迎,研发了那么多年,结果国内没人要。所以他们就想,不如拿到国际上去碰碰运气,说不定能骗到一些买家,好歹也能挽回点损失,不然这投入可就全打水漂了。
2022年那会儿,他们国家的国务部长阿杰巴特,跑到议会去宣布了个大喜事。他说啊,到现在为止,已经有6个特别有眼光的国家,对我们的光辉战机那是相当感兴趣,都急着想买呢。这6个国家啊,就是埃及、阿根廷、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还有斯里兰卡。
他话音刚落,立刻就有四个国家站出来澄清,并且告诫印度别乱讲,他们绝不会拿自己国民辛苦挣来的钱去买一堆废物。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和阿根廷对那个光辉战机还算有那么丁点儿意思,但也不过是逗逗印度玩儿罢了。就拿马来西亚来说吧,他们直接摊牌:“我们穷啊,要是你们印度乐意让我们用榴莲来换,那我们还可以考虑考虑买不买。”印度一开始自然是不肯的,但转念一想,总得开张做生意嘛,于是硬着头皮就答应了。为了促成这笔买卖,斯坦航空公司也是拼了,说可以免费给保养、升级,还有大修服务。就这样,印度表现得特别有诚意,两边聊得也挺深入。可到最后,马来西亚还是选了西巴家的FA50战机。
说起阿根廷那边,那故事可就精彩了。两边价格都商量得好好的,结果到最后关头,阿根廷那边突然发话了。他们说,你家那弹射座椅是英国造的,我买这飞机可是为了在马岛跟英国佬较劲的。万一哪天飞机飞过去,英国佬那边动动手指,把我家飞行员的弹射座椅给激活了,那不就把人给扔出去了嘛?这也太不靠谱,太不安全了。所以这买卖咱们就先到这里吧,等你们的光辉战机啥时候能完全自个儿生产了,不用英国零件了,咱们再接着谈。
说起印度的光辉战机,如今在大家眼里,就像是场笑话似的。不过呢,在以前,它可承载着印度满满的期望。
早在50年代,也就是尼赫鲁当政的时候,印度就走在了亚洲的前头,自个儿搞出了战斗机。那时候的印度,在南亚地区那可真算得上是所向披靡。印度空军心里头有本账,觉得印度以后肯定能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大国。所以啊,为了提前准备好,应对以后别国可能发起的挑战,他们对国产战斗机的研发设定了几条标准。第一条,这飞机得飞快,速度至少得达到2马赫。第二条,作战半径得够远,不能少于800公里。第三条,飞得要高,最高得能飞到一万八千米的高空。还有啊,这飞机不光得在空中能跟敌人斗智斗勇,还得对地攻击有一手,得是个全能选手。另外,还得兼顾当教练机和舰载机的任务。
那会儿,斯坦航空公司一听到那些要求,整个人都愣住了。他们赶紧回应说,这玩意儿我们可做不出来,我们是专门造飞机的。你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恐怕得去赛博坦星球找找看,那里是变形金刚的老家,说不定能满足你们的愿望呢。
说起来,印度空军那会儿可真是对斯坦航空抱了太大的希望。毕竟,这家公司原本就只是个修飞机的地儿,偶尔才揽点组装教练机的活儿。突然间让他们自己去搞飞机研发,还提那么多高标准,这不是难为人嘛?
但话说回来,印度有个挺厉害的本领,那就是特别会买。要是自己生产不出来,那就去找帮手呗。
话说在1956年那会儿,印度请来了一位大咖,他就是被人叫做“百舌鸟战机缔造者”的库尔特·谭克。
讲真,库尔特.谭克可真是个能人。在他的鼎力相助下,原本在航空领域没啥基础的印度,竟然成功研制出了一款叫“风神”的双引擎战斗机,还在1961年顺利进行了首次飞行。但遗憾的是,后来因为购买的发动机供应中断了,所以这架战斗机的速度连1马赫都飞不到,而且它的作战范围也特别有限,仅仅只有400公里。
说实话,就印度那时候的制造水平,库尔特·谭克能鼓捣出风神战机,已经算是相当厉害了。但印度人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这东西性能差得离谱,全是因为设计师的名字没起好。他们说,设计师就不该叫库尔特·谭克,应该叫库尔特·飞机啥的才吉利。反正,印度政府就是对库尔特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而库尔特呢,也一直抱怨印度方面在工作上不给他支持。总而言之,合同一到期,库尔特二话不说,直接卷铺盖走人了。
库尔特这一离开,研发飞机的任务就完全由印度人自己接手了。这时候的印度,对制造飞机可是信心十足,毕竟库尔特之前已经帮他们打下了基础。以前飞机速度提不上去,不就是因为发动机不行吗?这个问题其实挺好解决的,换个更好的发动机不就完事儿了。
到了1970年那会儿,“风神”战斗机换了个新发动机,又准备试飞了。可没想到,乐子事儿就这么来了。试飞员刚踩下油门,飞机才刚离地没多高,座舱盖就被大风给掀飞了。那位试飞员,唉,就这么没了,去见湿婆神了。
尽管这次飞行测试没能如愿以偿,但印度方面感觉吧,可能,差不多也就那么回事了。于是,他们没理会空军的反对声音,直接用买来的引擎,自己动手造了上百架飞机,然后就硬着头皮开始大规模部署了。
印度空军一用上那风神战斗机,那真是牢骚满腹。在空中跟敌人斗的时候,表现差劲得让人头疼,就连对地攻击时,那机炮抖得跟AK47一样,根本没法控制。要说它有啥好处,那也就是还算耐用。记得第三次印巴战争那会儿,至少有三架风神战斗机被打得半残,但靠着单个发动机愣是给飞回来了。虽说这飞机挺结实,可也就只能当个空中AK47来用,性价比实在太低,还老被对手笑话,这让印度在南亚当老大的面子往哪儿搁啊。所以到了1982年,印度干脆就把风神战斗机给淘汰了。风神退场之后,世界航空界的“奇葩”排行榜上,新的明星开始闪亮登场了。
1982年那会儿,印度自己造的第一代战斗机风神掉了下来,这事儿还没完,巴基斯坦那边又搞来了先进的F16三代战斗机。这一来,印度可真是急了,感觉压力山大啊。你想啊,印度那时候的主力空军还是老旧的米格21二代机呢。
在那种情况下,印度很快就搞了个叫“LCA”的自主研发三代机项目,并且把这事儿交给了斯坦航空公司来办。他们一开始就看上了F16和米格21这两款飞机,打算用跟米格21差不多的价钱,造出一架性能上不比F16差的战斗机。另外,印度这次也学聪明了,不想再像风神战机那样,因为发动机问题被人卡住脖子。所以他们铁了心要全部国产化,打算让LCA项目成为印度国产军工自力更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说起印度的LCA计划,他们打算分三个阶段来搞定。头一阶段,他们想在1988年之前把所有的规划都做好。然后呢,第二阶段,他们计划在1990年让飞机飞上天,进行试飞。等试飞顺利完成后,接下来第三阶段,他们打算在接下来的五年内,让这飞机正式在军队里服役,开始它的军旅生涯。
哎,说到这儿,事儿也就到这儿了,PPT是已经整利索了,各位还是先放松放松,早点休息吧。说到底,折腾了足足七年时间,别说原型机了,斯塔航空那边连个像样的模型都没鼓捣出来呢。
印度政府找上门去询问,斯塔航空公司直截了当地回应说,你们那边既不付款,要求又出奇地高,我这边还得忙着培养技术人才呢。得等到人才都培养成熟后,我们才能着手进行设计工作。
印度政府收到那回复后,真是哭笑不得,心想:等你们的人才培养好,人家的第十代战斗机都满天飞了。算了算了,我还是给你们拨点资金吧,你们得赶紧想办法找些外部帮助才行。
话说印度为了提升技术,下了大本钱,一出手就是一千万。他们先是跟法国的达索公司合作,租了三十多位工程师回国帮忙。这还没完,趁着这个机会,印度又到处搜罗,买进了好多高科技玩意儿,像是什么液压技术、座舱显示设备、电子系统啊,还有导航系统等等。这一连串的动作,可真是下了不少功夫。
印度打算自力更生,力求在技术上不再依赖他人。所以,他们决定要大力推进技术的本土化,确保以后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为此,印度把一些关键技术,比如碳纤维材料的制造、雷达系统的开发、发动机的研制以及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都交给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来搞定。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核心技术,不再受外界的制约。
不过说实话,印度人自个儿哪儿能捣鼓出这种高科技玩意儿呢?他们折腾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挺聪明的,决定找帮手。反正手里有了钱,印度这一路走得跌跌撞撞的,国产雷达、飞行控制系统、发动机这些关键部件都没整明白。但到了1995年,他们总算是用上了进口货,把第一架试验机给拼凑出来了。这一晃,都1982年过去13年了。哎,你说这不算是印度自个儿造的?但你得这么想,钱可是印度掏的,既然印度出了钱,那从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印度的“国产货”嘛。
虽说验证机是做出来了,但印度那边自己鼓捣核弹,导致美国原本答应给的发动机没了影儿。这样一来,好不容易搞出来的验证机,就只能在地上溜达了,靠拖拉机在机场拖着,一遍遍做地面测试。一直拖到2001年,美国才取消了制裁,这验证机才有了上天试飞的机会。
试飞顺利过关后,印度急着想把研发往前赶,也不管啥难题不难题了,立马开启了采购大行动。他们跑到英国买了飞行控制系统,又到以色列买了光电设备,还找上了俄罗斯帮忙搞定发动机。这么一通操作下来,2003年的时候,他们的第一架原型机就成功上天了。而且这飞机还挺争气,飞了66次后,速度直接冲上了1.1马赫。这事儿在当时印度可算是大事儿,全国上下都乐开了花,总理大人还亲自给这飞机起了个名儿,叫“光辉”,还夸它是“世界上最迷你最轻便的超音速多面手战斗机”。
接下来,咱们聊聊让大家乐一乐的事儿。首要话题是雷达系统。光辉战机最初装备的是印度自主研发的雷达,那款雷达吧,说实在的,各部分就像一盘散沙,不但不能协同工作,还互相捣乱,功能上也就只能抬头看看天,低头瞅瞅地。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换上了瑞典的雷达,还拉来了美国帮忙整合,折腾了好几年,也没整出个所以然来。最后,他们干脆放弃了,直接买了以色列的雷达装上。
说到发动机这事儿,印度原本是想自力更生的,但后来发现自个儿技术跟不上,没辙,只好掏出十多亿请来了靠谱的大毛来助阵。结果呢,跟大毛一起搞研发,印度发现大毛一门心思全在琢磨怎么让印度掏钱上了。这一来二去的,印度算是被坑得不轻,最后心灰意冷了,研发?拉倒吧,反正被人掐脖子的事儿多了去了,也不差这一个发动机,干脆花钱买现成的算了。这么一来二去,光辉战机身上唯一算是印度自个儿造的就是那机身的复合材料了。可有意思的是,就因为这玩意儿是印度国产的,飞机造出来以后,重量愣是比设计的多了1吨多,这国产搞到最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聊到这些小问题,印度政府的态度挺豁达,觉得只要飞机能上天,其他的都可以暂且放一边。所以,他们就催着斯塔航空赶紧加把劲儿,继续往下研发,不论是教练机还是舰载机,都得尽快搞出来。
斯坦航空一拿到资金,立马就爽快地答应了。接着,他们就开始不断地进行试飞。可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些出人意料。在21世纪头十年里,光辉战机竟然有多个版本,前前后后一直在不停地试飞,总共有五个版本呢。
时间一晃到了2011年,印度政府感觉火候到了,就宣布说他们的研发大功告成了,紧接着就开始准备装备部队。可怜的印度空军呢,就被“关照”了,说是以每架5300万美元的“优惠价”,得买下40架飞机。
虽然钱已经付了,但空军直到2015年才真正拿到了第一批飞机。到了2022年,本该有40架的飞机,印度空军手里却只有30架。斯坦航空公司厚着脸皮承诺,他们一定会在2024年之前把所有飞机都交齐。
但是印度空军压根儿没把这当回事儿,他们对这种东拼西凑的货色真没啥兴趣。毕竟,这家伙不光电子设备不行,雷达也不灵光,飞行距离还短,最关键的是,这倒霉飞机竟然比美国的F35还要贵。
行了,这次分享先到这儿,要是觉得不错,别忘了点个赞、一下,再收藏起来,下一期会更加精彩哦。
#百家说史品书季#
#百家说史品书季#
我很想一个人
人家印度的光辉可是超牛逼的,飞机是集合万国设备组合而来![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