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避免“一刀切”,杜绝不切实际的“农田上山”

容伊过过 2024-12-07 22:10:45

近年来,国家对耕地保护的政策日益严格,我们明显感觉到农村建房不能占耕地、基本农田不能用于林果业和蔬菜大棚等种植,也不能发展畜禽养殖和挖塘养鱼等。一旦违反这些政策,相关部门的监管治理也变得更为严格,坚决整改到位,该拆则拆、该复耕则复耕,甚至还会面临处罚。

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耕地保护,明确保质保量守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是因为这关系到我国14亿人口的口粮安全,更影响着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战略地位。

在实际执行耕地保护政策时,许多地方却显得过于机械,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例如,沿海某农村因历史原因形成了稻虾种养的生产习惯,但在耕地保护政策收紧后,当地不顾实际情况,强行将养殖水面恢复为耕地,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养收益和农业产业发展。

果林盛果期、茶树产茶期等特殊情况也受到了耕地政策收紧的影响,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制“退林还耕”,不仅损害了农户的正常农业生产和收益,还对当地农业产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伤害。

因此,耕地保护政策应根据当地实际生产情况灵活调整,尊重自然规律和历史传统,审慎追溯过去政策,避免“一刀切”式复垦复耕。在转变过程中,应为农民留出过渡期,循序渐进地推动变革,最大程度保护农民利益,降低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损害。

同时,我们也要坚决杜绝不切实际的“农田上山”现象。农业生产需要综合考虑土壤、肥料、水资源和交通等自然条件,并非简单地有地就能搞农业。前段时间引发广泛争议的“水稻上山”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将本应在水田种植的水稻强行移植到缺乏水资源的山上,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有人指出,“农田上山”的背后动机实际上是“楼房下田”。国家政策允许通过“占补平衡”方式将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置换出来,一些人便看到了这一机会,试图通过开垦荒山和黄坡来置换山下的优质耕地用于建楼开发。然而,这种做法忽略了农业生产需求的实际情况,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行为,必须坚决杜绝。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对耕地保护重视的又一重要举措,旨在将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高标准农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却简单地将这一政策理解为分项目和资金,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导致改造失去灵魂,只追求面子工程和政治效应。

耕地保护的核心在于解决“人”与“地”的矛盾。保护耕地并非简单地机械执行政策,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各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农业生产计划和指导。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提高他们种地的积极性,从而解决土地撂荒的问题。

总之,耕地保护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执行,既要坚守原则又要灵活变通,既要保护耕地资源又要保障农民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能发展。

0 阅读:2

容伊过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