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喝咖啡,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情绪。
继村超、村晚之后,村咖也开始“出圈”。在浙江、上海等地的乡村。
尤其是在城市附近的乡村中,很多乡村咖啡馆都成了网红店,吸引城市中的人纷纷到访打卡。
不仅有村咖,还可以有江咖、厂咖。
例如在湖南株洲的湘江边,一个历经40天涅槃重生,用废弃水泵“爆改”网红村咖DERSWAY港湾咖啡馆,就成为了年轻人的新港湾。
而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厂门口有间咖啡馆,喝咖啡、玩火车(模型),也是一个乐子。
各具特色的村咖颇具网红气质,吸引了更多人选择乡村游、周边游。
它们不仅是年轻群体追求“松弛感”的精神栖息地。
作为年轻人的情绪消费,村咖的流行还只是其中的一种。
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受到市场青睐。“情绪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你买过能随身携带的解压“捏捏”吗?
摆过“放青松”迷你绿植吗?
下单过“树洞倾听”服务吗?
这些都属于情绪消费的范畴。
淘宝平台梳理出体现消费潮流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其中超过半数与情绪价值需求相关。
陪聊、叫醒、哄睡、陪玩……网络平台上销售的情绪消费服务形形色色,部分项目销售量较大。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更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为获得情绪价值而消费。
不过有媒体也在探寻中发现,像陪爬山、地陪旅游等服务,没有导游证、心理咨询师证就开展业务的现象较为普遍。
而以陪聊为例,媒体记者就联系了多名陪聊人员。
对方均表示没有从事心理咨询的相关资质,但“经验丰富,能够提供良好的情绪价值”。
在部分社交平台,部分商家高价出售的“陪游”服务中,包含“微醺”字眼,存在“擦边”风险。
如何看待当前情绪消费市场的火爆现象?
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消费趋势?
在情绪消费领域,缺少资质,又会带来哪些专业服务上的问题?
对情绪消费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对此,青岛日报记者陈金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情绪消费一直都存在,只是通过网络和年轻人变成长尾了。
这是一个年轻人创业的最佳赛道,属于年轻人的新型消费蓝海。
近年来由于Z世代消费能力崛起,对于求新求变的个性化需求,有了更多的要求。
加上国潮兴起、潮玩热潮、谷子经济、文旅新消费赛道的拓展,都推动了情绪消费的火爆。
其背后,恰恰是新型消费受到年轻人喜好,并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潮流场景,来通过展现个人情绪来体现特立独行却又不怪异的社会价值。
在专业服务上,确实出现很多无证上岗的服务,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撮合而获利的现象。
由于部分服务本身就有擦边球的特点,如一些陪同、伴游,过去就在灰色地带中游走,只是通过社媒的长尾效应实现了指数级扩张。
这种问题,会由于缺少专业资质和监督管理,形成各种各样的消费陷阱和纠纷。
这很容易让刚刚萌芽状态的部分垂直领域情绪消费细分赛道,被扼杀。
而对于想要正经在情绪消费赛道上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将是灭顶之灾和无妄之灾。
此刻监管的力量必须赶紧跟上。
对一些借助情绪消费而新兴的服务,以及过去既有、在新消费赛道上进一步成长的小众服务,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关注、加强监管。
同时,加快制定相应规范和准入机制,确保这些垂直细分消费场景从野蛮生长快速过渡到良性发展。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