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丨如果没有这堵墙,或许我们再也见不到原版的论语

晶林看旅游 2024-12-23 13:46:33

曲阜孔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东侧是崇圣祠,这是奉祀孔子五代先人的建筑。

崇圣祠门前,也即诗礼堂之后,有一堵红色的墙,乍看还以为是迎门墙,旁边有一古井和碑亭。千万别小瞧了这堵墙,如果没有它,或许我们至今也不知道原版的《论语》《尚书》是什么样的了,传承千年的儒家学说或许要改改样子。

孔子故宅井相传是孔子当年居住地的饮水井,也就是整个孔庙中最为古老的地方。井的四周有雕花石栏围砌,并竖有“孔子故宅井”石碑,井水“既清且渫(xiè)”,被称作“圣水”。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来此祭孔,曾勺水拜师尊,并写下了《故宅井赞》,且刻碑立在旁边的四角碑亭中。

碑文:“疏食饮水,曲肱乐之,既清且渫,汲绳到兹,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

孔子故宅井一段黄瓦脊顶的红墙就是传说中的“鲁壁”了。孔庙的建筑规格都很高,比如大成殿那是妥妥的皇宫的规制,九五式建筑,上覆黄琉璃瓦。其它的建筑有黄琉璃瓦,也有绿琉璃瓦,而院墙多以黛瓦覆盖,这堵墙既然是黄琉璃瓦,说明它地位也是非常尊崇。

毕竟古代对于琉璃瓦的颜色严格的顶级规定的。金、朱、黄琉璃瓦,用于帝王宫殿、陵庙、贵族的宫室;绿、青琉璃瓦用于王府、百官第宅、祭祀建筑等;黑琉璃瓦、紫琉璃瓦多用于藏书楼或帝王园林中的亭台楼榭,庶民庐舍只用这类色调。

鲁壁高3米,长15米,如同照壁。墙根正中矗立一块石碑,镌刻两个红色大字——鲁壁。仔细看这个壁字,竟然还有乾坤。壁字原本上下结构,这里却写成左右结构,土字写到左下边,“土”旁还多写了一个“点”,这一奇观的书写方式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壁字的左右结构,是古人一种书写方式,赵孟頫的书法中就有类似的写法,但这多的一点,被后人引申为:

突显 “鲁壁藏书”之意、增添神秘之感。

鲁壁的由来还得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说起。

秦朝“焚书坑儒”时,正是孔子九代孙孔鲋时代,为了保存这些文献,孔鲋把《论语》、《尚书》《孝经》、《礼》等古书藏于墙内,自己躲到嵩山教书育人去了,一直到他去世,这个秘密也没有被揭露。

秦灭亡后,汉高祖又独尊儒术,经历多个帝王更替,儒家经典在老人的口述下,包括孔鲋的弟子伏生,儒家经典再次重现,但与原版肯定是有出入和差异的,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今文经》。

《今文经》的变故是在汉武帝时出现的,当时的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居时,发现了藏在墙里的古文竹简。原版的《论语》《尚书》《孝经》等失而复得,这就是史说的“鲁壁藏书”。

明代,在原址建墙,并立石碑曰“鲁壁”,以资纪念。

在孔庙宏伟的建筑群中,鲁壁体量实在是小的不足以道也,但鲁壁藏书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却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历代学者文人对“鲁壁藏书”的典故是赞誉不绝的,如宋代文学家王禹偁在其《鲁壁铭并序》中写道:“文籍不可以久废,亦受之以兴……其废也,赖斯壁以藏之,其兴也,自斯壁而发之。”这给予鲁壁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了,不过乾隆皇帝却在诗中说“经天纬地存千古,岂系恭王坏宅时。”藏书对于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好像有点不置可否。

不论古人、后人如何评价,鲁壁让我们得以看到原版的《论语》等战国时期的书籍(简),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它,或许我们今日看到的儒家书籍有些谬误也不是不可能的,你说对吗?

0 阅读:6
晶林看旅游

晶林看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