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第一次授衔大典在中南海隆重举行,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亲自为各位开国将帅授衔。
一次授衔,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认为自己的军衔太低了,多次向组织申诉,也有人认为自己的军衔太高了,主动写信给中央请求降衔。
一千多位将帅中,有3位被“破格”授衔,分别是大将许光达、上将贺炳炎和中央杨秀山。
之所以为他们“破格”授衔,和他们的老领导贺龙有着至关紧要的联系。
贺龙是红二方面军的老首长了,这三位都是跟着贺龙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勋的老同志,授勋开始后,贺龙就一直非常关心他们的军衔问题。
在最初的十大将名单中,是没有许光达的,毛主席看过大将名单后,发现里面竟然没有一个人是来自红二方面军的人。
当年,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建立了伟大功勋,虽然各位将军后续的发展不如别的军队,但是为了平衡各部队体系,毛主席认为十大将中还是应当有一位来自红二方面军的将领的。
就在这时,许光达的名字被提了出来。
如果评上将的话,许光达是完全够资格的,他17岁入党,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黄埔军校学习,虽然没有赶上南昌起义却参加了起义失败后的一系列斗争,还在三河坝一战中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混乱之中和大部队走失,潜伏国民党从事兵运处工作,为我党输送了许多有利情报。
1930年,许光达出任红2军团17师师长,率部与反动敌人展开顽强斗争,建立赫赫功勋,在后续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光达的表现也十分出色。
但是许光达的职位一直不是很高,评个上将没问题,评大将的话,资历是够的,但是级别低了一些。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许光达只被评了个上将军衔,贺龙看到后,认为许光达那些年里跟随红二方面军吃了不少苦,付出了许多代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红二方面军当年的牺牲很大,留下来的老人不多,许光达算是最有资格被授予大将的。
因此,在贺龙的推荐下,许光达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贺炳炎也是贺龙的老部下了,所有上将之中,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人最多,红二方面军的代表很少,贺炳炎的资历、战功和级别可授中将或上将,再加上贺龙的推荐,最终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
当时,杨秀山的级别是副军级,按照惯例应该被授予少将军衔,贺龙觉得给杨秀山一个少将实在是他委屈他了。
杨秀山也是一位老资历了,南征北战这么多年无数次负伤,落下严重的后遗症,直接影响到他的工作,导致杨秀山一直无法执行那些重要的任务,政绩自然就不够出色。
贺龙认为,杨秀山的贡献不应就此被埋没,一再为杨秀山向中央提出申请。最终,在贺龙的推荐下,原定为少将军衔的杨秀山被授予了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