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啥禁止农民进城?当时没人理解,如今才知其高明之处

海瑶评过去 2025-01-13 16:28:38

为什么坚决抵制农民进城?

不让农民进城打工,这是70多年前毛主席的决策,当时没人理解,农民本来收入就低,好不容易进城一趟,赚点钱补贴家用,为什么还禁止他们进城呢?农民就该一辈子在乡下吗?

当时没人懂主席的良苦用心,直到今天才明白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

毛主席为什么抵制农民进城?这背后究竟有何目的?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农民进城真相。

一 贫富差距

进城打工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即便在今天,也有不少城镇人口来城市打工,但只要打工一段时间就能发现,打工都是暂时的,并不能真正在城市里安顿下来。

如果要在大城市里扎根,钱的问题另说,就连长期居住都成问题,大多人都会在工厂里包吃包住,真正能在城市里定居的人,几乎是没有的。

这是中国城镇之间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建国初期,从这个时候开始,农民要想进入城市,那就是无比艰难。

谁定下的这条规矩呢?

毫不例外,那就是毛主席。

1954年,主席到处考察,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在北京领导的共同商讨下,我国宪法初具模型。

在宪法中,明确这样记录道:

自由迁徙是不行的,不同意这样做。

毛主席还多次强调,人做什么事都要有规矩,不能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那些农村人口,最好是在大后方搞生产,至于进城,那基本上是不值得提倡的。

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有人认为毛主席做得对,但更多人并不理解这种做法,还有人说主席针对农民,明明新中国就是在广大农工的助力下才成立的,为什么又不准农民进城呢?

再说了,毛主席自己也是农民出身,开国十大元帅,又有几个是城市户口?

红军、新四军、解放军,哪个子弟兵不是农民出身?

农民出身并不低下,他们是平等的,都是国家的主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农民进城务工呢?

这是一个大问题,要解释清楚的话,恐怕还要从建国初期说起。

1954年之前,我国对农民的管束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在1950年,那时候的农民想去哪里务工就去哪里务工,平时人口流动起来也比较方便。

并且农工还可以先到城市,安顿下来之后,再去派出所报备即可,时间也给得特别宽限,在安顿下来的3天之内,及时上报就行。

只要报到,就可以在城市里安顿下来,可以说,人口迁徙几乎没有什么特别限制。

明明这个时候还管得这么宽松,为什么到了1954年,就突然不让农民进城了呢?

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脱不开干系。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许多城市都急于建设,而中国人口大多又在后方的农村,要建设城市,就需要大批劳动力,本身城市里的劳动力就是不够的,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也腾不出时间去建设城市。

这样一来,劳动力就只能是那些青壮年,而农村地区,就有大量青壮年,因此这个阶段里,城市就吸引了许多农民前来,对于农工的管辖也十分宽松。

大部分农工也乐此不疲,毕竟在大城市里薪水更高,待遇也不错,对双方都好。

建国初期,农工进城一度成为热门现象,但没过多久,主席就在北京起草了宪法,其中特别强调,不允许农工随意迁徙。

这下可急坏了广大农工,主席号称“人民万岁”,关键时刻,为什么又不让农工进城了呢?这背后到底有何顾虑?

二 禁止进城

建国初期,我国贫富差距是很大的,对比起建国之前,几乎所有人的收入都在增加,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拿1952年来举例,城市里的职工,工资比建国前足足高出了100%,也就是整整两倍。

这还只是普通城市,像上海、北京等城市,职工们的薪资更加可观。

再来看看农村地区,情况就没有那么好了,农民收入虽然在增加,但涨幅却远远比不上城市职工,涨得最快的,也只会增加个30%。

本来这就是一些小问题,可随着时间増长,许多农民就开始产生了进城务工的想象,最初,他们可以直接坐车去城里,进行报道之后就能找到工作,甚至还可以在城市里定居。

从1954年开始,这种行为就不被提倡了,毛主席亲自下令,不允许老百姓擅自迁徙。

换句话来说,农工只能停留在乡村地区,城市里的职工大部分都是当地人,并不接受外来人,更不接受农村人。

有人会说,难道因为农村人文化水平低?无法胜任大城市里的工作?

但这也说不通,建国初期,全国普遍文盲率都比较高,这虽然是事实,但那时候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并不多,更多的还是一些体力活,就比如工厂里的车工等等,这些职位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就算是农村地区的普通人也能胜任。

既然不需要高文化水平,又为什么不允许农工进城呢?这难道是看不起农民?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毛主席不是针对农民,也不是偏袒城市人口,而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大批农民进城。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组数据,1952年许多资本家被打击,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失业人员。

一年下来,失业人员差不多有280多万,体力工人就占了120多万,而知识分子,也有4万多人下岗,就连军官们也有20多万离开岗位,再加上其他无业游民,待业人员更是多出了98万人。

1952年7月,全国失业人员高达312万,半年过去,也就是1952年年底,失业人员数量依旧没有降低,反而还在增加,一直增加到了370多万。

这一问题十分突出,足以表明当时情况严重,放眼大城市里,每个城市都有数十万失业人员,这些人找不到工作,也无法为社会生产,本身就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个时候乡村地区的农民搞不清楚状况,他们只知道城市里好找工作,工资高,埋头猛冲,等他们到了城市后才发现,根本没有容身之处,就连一个适合的岗位都找不到。

赚不到钱不说,连一个安身的地方也没有,久而久之,这群人就会成为无业游民,如果文化水平再低一点,很容易群居起来,形成一股不良的风气。

另一边,建国初期的大城市本来就趋于饱和,医疗、学校等设施不够用,一下子涌来这么多农民工,这已经超出了城市负荷,一个城市连正常运转都做不到,更别说什么发展。

这就是毛主席阻止农民工进城的根本原因,既是为了城市的发展,也是为了农民工自己好。

只可惜,当时没人理解毛主席,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

有人会说,现在的大城市发展得很好,有国家扶持,还有其他小城市的衬托,按理说,容纳一批农工,完全不成问题。

那为什么现在的大城市也不太欢迎农民工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主席当年禁止农工进城,到底是对是错?

三 背后原因

农民进城打工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可要是人一多,那就会出现不少负面影响。

首先第一个影响就是粮食安全。

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还是农业,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而负责生产粮食的其实就是后方的农民。

如果大部分农民就涌入城市,那么后方的粮食生产谁去搞?

你不种地,我也不种地,到底谁去种地?

时间一长,水稻不够吃,大米不够吃,就只能从越南、印度进口,长时间对外进口,又会形成依赖。

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几乎只有中老年人在农村地区种地,大部分年轻人在城里务工,久而久之,那些农村地区的耕地该如何处理?

我国老百姓的粮食又该如何自给自足?

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进城务工可以,但农村地区绝对不能没有人在。

再一个就涉及到当今国际局势的问题,一旦发生战争,我国必须死保的地方之一,那就是农村大后方。

农村地方广,能容纳很多人口,并且空气清新,适合居住,更重要的是,那里耕地多,可以自行耕种,就算外界运输渠道被切断,我们也能在农村地区搞生产。

搞生产需要人,更离不开农民工,如果农民工都去了城市里,那农村地区就空无一人,到时候谁来确保农村地区的稳定?西南地区那么多土地,谁又来负责?

第三个原因,则是从城市出发,考虑到城市的稳定。

一个城市的承载量是有限的,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等,都不是无限的,一旦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这些行业就必然会遭到冲击。

学校就那么多,农民工的孩子要上学怎么办?一个城市人口就那么多,本来看病就拥挤,人口过载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及时解决就医问题?

先不说医疗,住宅问题又该怎么去解决?

一旦这些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就会发生矛盾,这一矛盾又牵扯到农工和城市人口,问题不可小觑,根源就在于大批农工进城,从源头上出发,农民工进城必然会有层层阻碍,不可能想去哪定居,就去哪儿定居。

最后还有个原因,一旦大部分农工进城,看起来会促进城市发展,农民工的薪水会增加,实际上却暗中拉大了贫富差距。

农民工为谁干活?最后受益的又是谁?

那些留在农村地区的农民,他们没有机会进入城市,收入往往会低个几十倍,如此之大的贫富差距,又该如何去抹平?

总之,以上问题都是大批农民进城带来的弊端,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拒绝,城市要发展,也需要劳动力,但绝不是一大堆人疯狂涌入城市。

城市有城市的发展法,工业现代化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磨炼的大工程。

和城市一样,农村地区也是我国的一大宝库,一个专注工业,一个专注农业,一个是国家命脉,一个是国家基础,缺一不可。

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搅乱农民和城市人口的矛盾,而是去因地制宜,分别解决二者的问题。

就比如农村地区,劳动力减少,总想往城市里跑,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在农业方面推进现代化,用高科技带动农业发展,再吸引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毕业生扎根农村地区,推进新型农业的发展。

这样一来,农村地区既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至于城市那边,也需要改进,就业岗位也要增加,减少失业人员,在城市稳定的基础上,去做到经济稳步攀升。

当然,以上步骤还需要花上不少时间,在矛盾面前,总会有各种问题出现,我们只需要放平心态,车到山前必有路,相信我们最终都会看到祖国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170 阅读:6011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6

用户10xxx76

138
2025-01-14 10:39

毛主席说的是对

用户13xxx08

用户13xxx08

131
2025-01-14 11:34

敢做敢为敢担当,想的高明,长远,这个就是主席的特点

公一公很轻松

公一公很轻松

95
2025-01-14 23:21

我们这里,已经没有年轻人种地了。我小时候到处是水稻田,如今荒了一大半。以前都是种两季,如今种一季。等村里还能动老人失去劳动能力,就没有人种地了。

一边踢球一边吹哨子 回复 02-23 10:07
路修直修通,直线优化建房,同作物种植划片区,一片片规模化种植,方便运输售卖,一家一户各种各有什么用,又不好卖不好运,也卖不了钱,也可对多出的部分二次加工再售卖,

Kevin Mao

Kevin Mao

71
2025-01-14 12:41

复合当时国情的政策就是好政策

用户82xxx17

用户82xxx17

48
2025-01-14 18:01

真正能解决农民生活水平问题的还得是社办企业。农村想要发展工业化发展副业的前提就是口粮达到一定的标准,所以在七十年代人均口粮达到三百斤每人的情况下,政策开始放宽允许农民发展工业。 1957年,合作社办企业总产值23亿元。 1958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62亿元。 1959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100亿元。 1962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4.2亿元。 1965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29.3亿元。 1971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78亿元。 1976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243亿元。 1978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493亿元。 1983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1017亿元。 1986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3541亿元。 1978年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的规划目标,是在1978年社队企业总收入占人民公社三级总收入29.7%的基础上,到1985年要达到50%左右。 这说明社队企业的加速发展正好验证了是在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农村的工业化大潮必然到来的客观趋势。

山中隐士

山中隐士

42
2025-01-14 18:58

1958年之前农民进城是可以的,当时为发展工业工厂大批招聘工人,农民就是新工人的来源 。

怀念 • 往年

怀念 • 往年

30
2025-01-14 17:01

我记得高中时候还分城市和农村,农村的上高中不能去城里上

林间小路 回复 04-07 16:29
别胡扯,以前除了个别大乡镇有高中,所有高中都在城里面的,包括现在也一样,高中都在县市里面,那你说上高中在农村哪里上。以前教育资源匮乏,没听说农村有高中的。

轩运FKCS

轩运FKCS

27
2025-01-15 01:04

农村包围城市!农村是城市能持续发展能活跃起来的生活支柱!

用户10xxx22

用户10xxx22

26
2025-01-14 20:06

高明高明

skcy126

skcy126

25
2025-01-15 10:31

流动人口在当时统筹难,穷人胆大治安问题,建国文盲达到95%,没文化就没有明事非能力。农业是我国基本,农民进城了地谁种。

临江有风

临江有风

20
2025-01-14 20:23

各有所长,各有专业

东方君杰

东方君杰

16
2025-01-15 09:01

必须供需平衡人口结构平衡才可以共同和谐发展希望理想目标值才会理性思维不是梦

微◢小勇

微◢小勇

16
2025-01-18 19:02

高瞻远瞩

K

K

14
2025-01-18 13:33

毛主席的英明正确的决策,造福华夏子孙千秋万代。

金戈铁马

金戈铁马

14
2025-04-03 15:22

80后,小时候跟父母耕田种地,全家7口,5亩水田,1亩旱地,全家的经济来源就是靠这几亩田地,父母亲为了我们几兄妹能读书,农忙之余还上山砍柴补贴家用,全年下来,没有几天是空闲休息的,哪怕是连续的下雨天,还得野外养牛和找猪草,日子过得辛酸,如果是遇到洪涝或旱灾,到处哭声一片。大哥穿不着的棉衣,大姐接着穿,之后到我穿,到妹妹穿,全家人春夏两季平时基本都是赤脚,只有走亲戚或喜酒才穿鞋(解放鞋)。93年,我考上了县城重点中学,每学期二三百学杂费,都是靠卖稻谷,每一百斤30元左右,每月需几十元伙食费,父母亲负担更重了,为了让我读书,姐姐辍学了,帮家里干农活。父亲去广东的建筑工地打工干苦力,撑起这个家,有几次遇到黑心包工头卷钱跑路,连回家过年的车费都没有。唉,农民真难!

京A梅宝

京A梅宝

10
2025-04-05 15:38

毛主席高瞻远瞩

用户10xxx42

用户10xxx42

9
2025-01-16 20:30

那时没有那么多流动人口。

用户10xxx27

用户10xxx27

8
2025-04-18 11:26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相应的工业化水平支撑,迫使改革开放前严格实行城乡二元制

冰雪紫芝恋

冰雪紫芝恋

4
2025-04-03 09:31

其实就应该限制,既能防止农村空心化,也可以防止大城市病,还能预防不法分子到处乱窜,老人家高瞻远瞩

用户10xxx45

用户10xxx45

2
2025-04-07 22:45

进城往哪住,那时城里人均住房才几平米

心业

心业

1
2025-02-27 12:28

美丽乡村好

海瑶评过去

海瑶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