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坐唱:你没听过的板凳戏,流传百年历久弥新

苏记说事 2019-03-06 15:58:30

●南充日报 李果 王林均 白刚  作为戏曲的一种表现形式,坐唱在南部县三官镇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尽管时过境迁,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三官坐唱却历久弥新,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并被列入该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月5日,笔者来到三官镇凤凰垭村,了解三官坐唱起源和传承。起源:与川剧渊源深厚  上世纪20年代,大桥、宏观、三官一带的川剧票友喜欢在闲暇时围坐在一起,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演唱,场面热闹而和谐。这些人当中,少不了三官镇凤凰垭村村民鲜枝阳的父亲鲜文培。  “以前我们这里把坐唱叫做围鼓,又叫板凳戏。就是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敲锣打鼓吹拉弹唱。我父亲在行医之余,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鲜枝阳介绍,三官坐唱和川剧有非常深厚的渊源,除了表演者不化妆不着戏服外,其他都是一样的,既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也需要鼓乐手和演唱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民国初期流传到大桥、宏观一带。  据鲜枝阳介绍,为了满足当地群众学习坐唱的需求,当时,有人在宏观乡开办学校专门教唱。他的父辈们则自发组建起“玩意帮”,一有空便组织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表演坐唱。  当时,在三官镇凤凰垭村,会坐唱表演的人超过200人。青年时期的鲜枝阳在跟随父亲走村串户行医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坐唱。

传承:群众欢乐的载体  5日上午,笔者来到鲜枝阳家时,年逾七旬的鲜枝阳正和鲜平阳、鲜仕君等村民一起排练《百寿图》《武台会兄》等三官坐唱曲目。  “唱了快半个世纪了,再过几年唱不动了,所以趁现在能唱的时候多唱唱。”回想起自己从接触到喜欢坐唱的经历,鲜枝阳记忆犹新。  年轻时,每到农闲和逢年过节,鲜枝阳便和当地的坐唱爱好者集在一起,走村串巷进行义演。“每年演出10多场,每次参加演出的人数都在30人以上。虽然没有经济收入,但精神上的收获却是满满的。”鲜枝阳说。  1987年,三官坐唱发展到了最辉煌的时期。“每个月演出超过20场。”鲜枝阳告诉笔者,由于演职人员家里都种有庄稼,于是大家上午干农活,下午和晚上走村串巷演出,为当地群众带去欢乐。

创新:传统文化正复兴  尽管参加坐唱演出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但其中也不乏优秀者,今年52岁的鲜仕君便是其中的代表。  受到当地艺术氛围的熏陶,很小的时候,鲜仕君便对坐唱着了迷。小学毕业后,他在跟随祖辈、父辈们学习表演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坐唱方面的天赋。他不仅参加了县内众多演出活动,还先后被聘请到阆中川剧团、阆中女子剧团等专业演出团队参加演出。  “在阆中女子剧团工作期间,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还有幸参加四川省川剧学校举办的专业培训班,对川剧和坐唱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经过系统学习并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后,鲜仕君逐渐成为当地戏曲界小有名气的鼓师,先后应邀到绵阳、成都、重庆等地演出。2005年,由于戏曲演出市场逐渐萧条,鲜仕君迫于生计外出务工,但他对坐唱的热爱之情却并未因此而消退,而是在闲暇时通过书籍、观摩等方式继续进行深入学习。  2012年,对坐唱念念不忘的鲜仕君放弃了外面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三官镇,组织6名坐唱爱好者成立了凤凰垭鲜氏锣鼓铜管乐队。其中不仅有鲜枝阳、鲜平阳等老一辈坐唱表演爱好者,还有鲜其才等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年轻一代坐唱爱好者。  “坐唱是老一辈戏曲爱好者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有义务让它发扬光大。”鲜仕君介绍,组建专业演出队伍后,他根据自己这些年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演出经验,对传统坐唱进行了改进,对唱腔、器乐演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坐唱这门古老的艺术被更多人熟悉和喜欢。”鲜枝阳和鲜仕君对此充满了信心。

(资料配图,来源于网络八音坐唱)

0 阅读:0

苏记说事

简介:立足南充,评说天下,叙议结合,观点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