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未来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格局时,从竞争的视角出发,一个核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个市场最终会是“赢家通吃”的局面,还是会“百家齐放”呢?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前瞻性的话题,有趣的是,在这个问题上,雷军和李斌这两位行业大佬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先来看李斌这边的观点。在12月22日上午蔚来汽车的媒体见面会上,秦力洪提及当年李斌和他探讨造车事宜时,最打动他的一句话便是汽车行业不是赢者通吃的行业。具体而言,在一些行业中,头部公司能够占据大部分的利润和市场份额,但汽车行业有所不同。汽车行业资产极为沉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而且,汽车虽然属于工业产品,可是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很多时候,“和别人不一样”成为用户选择某一款汽车的关键因素。这就使得决策者必须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究竟是干掉别人更为关键,还是做好自己才是重中之重?很明显,蔚来汽车选择了后者。李斌还做出了一个判断,到2035年,全球前十的汽车品牌中,将会有5家来自中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认为未来汽车行业依然会有众多品牌共存,百家齐放。
然而,雷军却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今年年初,雷军在接受李翔访谈时提出,他认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必然会是赢家通吃的局面。雷军也深入分析了过去汽车行业没有出现赢家通吃现象的原因。过去的汽车是以机械工厂为主导的,钢材和发动机等都需要成本投入,在140年的行业发展历程中,众多车厂得以并存。但是,当汽车产业走向智能化之后,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他认为汽车和手机行业因为“智能化”最终会融合,这也是小米涉足造车领域的底层逻辑所在。当这两个行业融合之后,汽车就具备了消费电子属性。按照过去智能手机以及互联网产品的逻辑,智能化的投入成本极高,无论是芯片研发,还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投入,研发成本都相当高昂,可是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其复制成本却很低。各个企业都在拼命比拼研发能力,一旦产品成功,就能够在市场上占据大片份额。
接下来,我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关于“通吃”的概念需要明确,行业集中度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通吃”呢?
智能手机兴起之前的功能机时代,“通吃”现象更为显著。例如,诺基亚在2003年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2.8%。而在如今的智能手机时代,即使是如日中天的苹果,也只是在去年以20.1%的市场份额首次跃居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位。这表明智能化并非导致“通吃”的原因,恰恰相反,“智能化”打破了行业原有的某种集中度。功能机时代,由于功能的局限性,产品的“个性化”程度有限,而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厂商更容易实现“个性化”,品牌个性更加鲜明,用户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消费者对“街车”的接受度会有多高?
在手机领域有“街机”的说法,即大家使用的都是同一款手机,满大街都是。那么,如果汽车未来真的走向“赢家通吃”,大家能否接受一款“街车”呢?想象一下,十年后,八九成的汽车都是特斯拉、小米或者华为的车型,这种可能性似乎并不大。汽车虽然可以被看作是“装了四个轮子的大号智能手机”,但用户在购买汽车时,不可能完全按照购买智能手机的思路来做决策。汽车是仅次于房子的家庭消费大件,购买时首先需要全家人达成一致意见,而且消费者还是希望能和同事、邻居等有差异化的选择,这就决定了“街车”是一种难以被接受的情况。
未来汽车“智能化”的差异会有多大?
在“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下,大部分人认为,在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前几年,竞争主要集中在“电动”方面,而未来“智能”将会变得更为重要。这个判断的逻辑起点在于,目前汽车的动力来源是电池,而目前电池的创新或者研发格局基本已经成型。不过,我们也需要考虑一种可能性,靠电来驱动的汽车未必是未来汽车的最终形态。
即使暂且抛开这一点,假设电池以外的新能源成熟应用还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久,那么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智能化”或者“智驾”方面时,头部品牌在这方面的差异会很大吗?答案可能是“各有千秋”。就如同燃油车时代,竞争的焦点并非单纯的钢壳子和发动机的物理成本,各个车企在发动机技术和新材料研发上都有着很强的研发投入属性。奔驰和比亚迪之间的差距,并非仅仅是钢材价格的差异,奔驰在发动机研发投入上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壁垒优势,并且随着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开发成本。
智能化的军备竞赛是否会拖垮对手?
领先者不断提高研发投入的门槛,使得跟随者陷入“军备竞赛”后,由于实力不足而被迫离场,最终导致市场上的参与者越来越少,留在牌桌上的企业“独赢”,这就是雷军所说的“赢者通吃”。这种打法是典型的互联网打法,其首要目标是占据市场份额,通过价格战、补贴等手段将对手挤出市场,从而实现自己的垄断。坦率地说,这种打法在竞争的开局阶段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进入竞争的中程,如果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咬得很紧,一旦技术创新和突破遇到瓶颈,就会陷入僵局。
目前各大品牌在智驾或者芯片上的投入确实在不断增加,但还没有达到将对手挤出市场,自己遥遥领先的程度,事实上这样的局面也很难出现。就像现在的苹果,智能手机的创新难度越来越大,不要说颠覆式创新,就连重大创新都已经很少了,大家都在进行所谓的“内卷”。未来智驾的研发突破和应用是整个行业的共同发展方向,单一品牌很难实现垄断性的领先,也就难以形成垄断式的优势,消费者对智能化的理解和接受度也存在差异,参数只是一方面,用户的实际感受也是重要的维度。
回到话题的最初,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格局到底是“赢者通吃”还是“百家齐放”呢?小编更倾向于“百家齐放”。就像燃油车时代一样,在不同的市场都会有领先者,但从全局来看,就是群雄争霸的局面,排名靠前的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
那么,如果说李斌延续的是汽车行业的思维,那雷军怎么就有“赢者通吃”这个概念呢?不得不承认,雷军肯定是想得比我们深,也比我们聪明。不过他这逻辑,很有可能是从互联网行业还有小米的成功经验那儿来的。
毕竟对于软件来讲,功能可比品牌调性重要多了,1999元的手机和9.9元十支的“巨能写”那肯定是超值的。但汽车作为一种成熟的消费品,品牌的独特性也是影响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小米汽车现在卖得火,其实也是品牌带动的。可把基本盘吃完之后,怎么吸引更多的用户才是最大的挑战。
用互联网思维来造车,危险危险。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