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在总理岗位上兢兢业业26年的周总理,他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也是第三世界的总理,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如今辞世,谁来接替周总理?世人瞩目。
一个月后,毛主席让毛新远传达了自己的指示:让华国锋来主持,担任国务院代总理。
不满的“四人帮”为此,曾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如是代总理如何登报?见外国人时不好登报。
毛主席指示道:“这好办。把代字去掉,并且是副主席。”
就此,华国锋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不久后,毛主席又指示到,再加两个字,这一举动,可以说,在当时的时局非常关键,事后看很高明。
周总理逝世后,“四人帮”便开始迫不及待想将张春桥推上总理之位。
据说,不久后,上海就有人贴出了大字报,意为:“坚决要求张春桥当总理”。有的群众看不惯,故意把张春桥3个字贴在前面,变成:“张春桥坚决要求当总理。”
这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明显是他们自己组织的,以此造舆论,妄图取得总理之位。
事实上,张春桥想当总理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早在1974年10月的时候,“四人帮”就曾派王洪文到长沙向毛主席告周总理的状,就是想“取而代之”。
结果遭到毛主席的批评,并且表示:总理还是总理。
毛主席还刻意将板子打在了江青身上,说:“江青有野心,有没有?我看是有。”
虽指的是江青,实则是对张春桥等人旁敲侧击。
如今,“四人帮”的这点小伎俩,毛主席自然一眼就识破了。
关于总理人选,其实毛主席自有考虑,在1月的时候,他决心要让华国锋出任代总理。
在熊向晖日记中有过一段记录,毛主席让毛远新传到指示:让华国锋来主持。
1月21日,毛新远在人大会堂福建厅传达了这一指示。当时华国锋在听到这一指示时,其实有点诧异。
当时的他,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说了三句话:
“水平不够,不能胜任,主席让我主持国务院工作,只服从。大事请示主席,日常工作和政治局各同志,国务院各位副总理及各部部长商量着办。本着23号文件以阶级斗争为纲,努力工作。”
可谓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而且态度诚恳、坚决。
华国锋此前一直地方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在中央工作的时间并不久,他当时确实也怕自己无法胜任,为此才这样说到。
此后,毛远新将此事反映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到华国锋坚辞不就,很高兴,也更坚定了让华国锋担任总理的决定。
1月28日,毛远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确定让华国锋担任代总理。
另外毛主席还让毛远新传达了刘邦用人的一个故事,提到了周勃。他说周勃厚重少文,能顾全大局,能团结人,安刘氏者,必勃也。
并建议大家找出来读读,可以以古鉴今啊!最后提议让政治局审议、通过以后以中央名义发个通知,其他副总理要主动协助国锋同志抓好工作。
从4月起,毛主席再接见外宾,只让华国锋一人陪同,不让姚文元、张春桥陪同。
他把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权力交给华国锋,除了长期对华的考察外,还有就是毛主席看来,华国锋到中央工作后一直负责农业工作,没有参与专案,没有积怨,容易团结广大干部一起工作。
另外,在毛主席看来华国锋忠厚、老实、善于团结人,能够很好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
但“四人帮”对毛主席的人事安排不满,时常借机兴风作浪。
从华国锋担任代总理开始,从毛主席要他们让一让,要他们协助华国锋的工作开始,“四人帮”一直在各种问题上不断发难。
期间,就曾在一次政治会议上提出以代总理名称不好登报。结果才有了毛主席指示把代字去掉的事情,并且将其提问副主席。
在不到两小时后,又指示到,加上“第一”两个字。
毛远新向华国锋传达了毛主席提议他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指示。
这一次,华国锋没有再推辞了。
宣布华国锋为中央第一副主席,毛主席表示要发新闻,要登报,多多宣,要让全国人民逐步认识华国锋同志。
而事实上,最早毛主席指示下达时,政治局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毛主席会指定华国锋任代总理。
因为在政治局,华国锋是在张春桥、纪登奎、陈锡联后面的。他到中央的时间短,平时忙于国务院的工作,和其他政治局委员来往少,不为大家了解。
加之华国锋为人含而不露,做事稳重,在政治局会议上寡言少语,从不张扬。给人造成错觉,好像他只懂农业,其他方面能力不强。
实则不然,反而恰恰相反,而且毛主席的这个决策,事后看很高明。
因为华国锋是一个大智如愚的人,虽话不多,实则含而不露,处变不惊。而这种品质,无疑是长期摸爬滚打锻炼出来的
华国锋出任湘潭地委书记,就毛主席故居的完善和保护做过一番言论,表示湘潭的一草一木都是革命的见证,都是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文献,需要好好保护。
毛主席在听过华国锋这番言论后,便对身边的人说:“此人(指华国锋)很有些理论水平,不简单。”
以毛主席在党内的地位居然能给一个普通的地委书记这样一个评价,可见,华国锋并非等闲之辈。
而且他担任过县委、地委、省委的第一把手,能独当一面。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一直坚持工作,对“文革”造成的社会动荡深有体会,对中央的复杂斗争认识清醒,头脑冷静,对“四人帮”的认识其实深刻且正确。
可以说从地方到中央,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丰富的经历,培养出了他的严谨、冷静的作风。加之他心怀国家、百姓的优秀品格。
为此,面对“四人帮”的兴风作浪,他最终选择了受命于危难之时,多事之秋。
他说:如果此时再谦让,那这个权力最终就会被“四人帮”得到,因为当时王洪文、张春桥等人在中央身居要职,而张春桥早已对总理之位觊觎多时。
但如果华国锋此时,接下了第一副主席和总理的身份,那他就摆在王洪文、张春桥的前面,这样一来,今后如若有风吹草动,也是有利的。这也正是华国锋当时所想的。
而且当时大家得知了毛主席这样的安排,认为非常有利,一致表示同意、拥护。最终华国锋这才接过了这个重担。
而“四人帮”对毛主席的决定心怀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不过,谁主持工作他们就将矛头对准谁。
然而他们却错误的认为华国锋资历浅,到中央工作时间短,只懂农业,对其他工作不熟悉,不把华国锋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胡作非为。
四个人在政治局互相配合,不让别人讲话。对此,华国锋一直沉稳应对,以静制动,既不和你们发生正面冲突,也绝不按你们的意见办事。
另外,华国锋非常明确要取得胜利,需要这些老同志的支持和帮助,故而将李先念留在了北京,又团结叶剑英、汪东兴等同志商量。
他说:我需要这些老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他也很清楚,这场斗争格外激烈、尖锐,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没有调和的余地,我要在老同志的支持下取得胜利,决不能让“四人帮”的阴谋得逞。
先辈们打下的江山决不能断送在我的手里,否则对不起先烈们,对不起广大的干部、群众。李先念听从华国锋的意见,没有到外地,一直在北京。
1976年10月,华国锋在叶剑英、李先念等老同志的支持下,不动声色地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可见当时,毛主席推选华国锋出来主持工作,是极为高明的决定。
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