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物论与唯心论的长期论争构成哲学史上的重要脉络。然而,二者的固有局限促使我们寻求新的认知路径。本文深入剖析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核心观点、贡献及不足,结合 “眼见非实” 的现代认知,引入 “去伪存真” 理念,主张以 “实事求是” 精神超越二者简单对立,旨在为哲学探索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且精准的指导。
一、引言在哲学的漫长演进历程中,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峙持续已久。唯物论坚守物质第一性,视物质为世界本原;唯心论则秉持意识第一性,将意识奉为世界根源。这两种观点虽各成体系,但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化,其局限性逐渐凸显。与此同时,传统观念 “眼见为实” 也因现代科学与哲学反思而备受质疑。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超越唯物与唯心的简单对立,更要引入 “去伪存真” 的观念,借助 “实事求是” 的原则来追求真相,这对于推动哲学发展及指导实践意义重大。
二、唯物论:精髓、功绩与短板(一)唯物论的核心要义唯物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古代朴素唯物论凭借直观与想象,以水、火、气等具体物质形态来阐释世界本原,虽缺乏科学实证,但展现了古人对世界物质性的初步洞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依托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将原子视作物质的终极构成,呈现出机械性与形而上学性特征。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则以 “客观实在性” 定义物质,强调物质独立于意识且能为意识所反映,同时将实践融入本体论,实现了唯物论的革命性变革 。
(二)唯物论的卓越贡献唯物论为自然科学研究筑牢根基。在其理念引导下,科学家聚焦客观物质世界,通过系统的观察、严谨的实验与深入的分析,不懈探索物质运动规律。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再到现代物理学对微观粒子世界的深度探究,无一不是在唯物论的支撑下,基于对物质世界客观性与规律性的坚定信念展开。唯物论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使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与改造能力达到全新高度 。
(三)唯物论的内在局限旧唯物论存在明显缺陷。古代朴素唯物论基于经验猜测,缺乏科学论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与精神现象时,解释力匮乏,它将世界机械地理解为原子的简单集合,忽略了事物间的辩证联系与发展变化。即便辩证唯物论在诸多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但在处理如艺术灵感根源、宗教信仰精神动力等涉及人类精神世界深层复杂性问题时,仍显解释力不足 。
唯心论可细分为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主观唯心论将个体意识、感觉等视为世界本原,如贝克莱的 “存在即被感知” 与王阳明的 “心外无物”,突出个人主观意识对世界存在的决定性影响。客观唯心论则虚构出超越个体的客观精神,如柏拉图的 “理念论” 、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认定此客观精神为世界本质与根源,现实世界仅是其外在表现 。
(二)唯心论的理论价值唯心论在人类精神领域的探索成果丰硕。在艺术、文学、道德、宗教等范畴内,唯心论高度重视精神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为理解人类内心活动、价值观念与审美创造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例如在艺术创作中,唯心论强调艺术家灵感、情感等精神因素的主导作用,有助于阐释艺术作品独特创意与情感表达的源头。在道德与宗教领域,唯心论注重精神信仰对人的行为与价值判断的引领,为构建道德规范与宗教教义提供了哲学支撑 。
(三)唯心论的显著不足唯心论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众多观点缺乏客观依据。在解释自然科学的客观现象与规律时,唯心论往往捉襟见肘。例如,面对物理学中物质运动规律、化学中物质反应原理等,唯心论难以给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合理说明。其过度强调精神第一性,易引发主观臆断与脱离实际,无法为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提供可靠的方法论指导 。
四、“眼见为实” 的困境:感知偏差与真相遮蔽“眼见为实” 这一传统观念在现代认知科学与哲学审视下陷入困境。从认知科学角度而言,人类感官系统在接收外界信息时,受生理结构、环境因素及个体经验等多重因素制约。以视觉错觉为例,缪勒 - 莱尔错觉中,两条实际等长的线段因箭头方向差异,会让人们产生长度不同的错误感知。
从哲学层面剖析,人的感知具有主观性与局限性。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并非其纯粹的 “自在” 状态,而是经过认知框架、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过滤后的呈现。而且,事物本质常隐匿于现象之后,仅凭感官观察难以触及。比如,人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若仅依据此现象判断,可能得出太阳绕地球转动的错误结论,而实际这是地球自转导致的表象 。
五、“去伪存真”:追求真相的关键环节(一)“去伪存真” 的哲学意涵“去伪存真” 意味着在认识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与现象进行细致甄别、深入分析,剥离虚假、误导性的成分,留存反映事物真实本质与规律的内容。它要求我们摒弃表面、片面的认知,深入探究事物内在联系,以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 。
(二)“去伪存真” 在认知中的必要性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信息繁杂且真假难辨。虚假信息可能源于感官错觉、主观偏见、有意欺骗等多种因素。例如在科学研究中,错误的实验数据、虚假的研究成果会干扰科学进步;在社会生活中,谣言、虚假新闻会误导公众认知,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去伪存真” 是确保我们获取准确知识、做出正确判断与决策的关键,是追求真相不可或缺的步骤 。
(三)“去伪存真” 的方法与路径实现 “去伪存真” 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首先,要依靠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科学实验、调查统计等,通过反复验证、对比分析来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其次,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既有观点和信息保持质疑态度,不盲目轻信,从多个角度审视和分析。再者,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认知能力,因为知识越丰富,越能敏锐地察觉信息中的不合理之处,从而有效去伪存真 。
六、“实事求是”:超越唯物与唯心,融合去伪存真(一)“实事求是” 的深刻内涵“实事求是” 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经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化与发展。“实事” 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 指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 即研究探索。它强调立足客观实际,通过深入调研,遵循事物客观规律,以获取对事物的准确认识 。
(二)以 “实事求是” 超越唯物与唯心的简单对立“实事求是” 突破了唯物与唯心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简单对峙。它不预先判定物质或意识谁为第一性,而是强调在具体认识与实践中,依据实际情况探寻事物本质与规律。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秉持 “实事求是” 态度,既尊重物质世界客观性(类似唯物论立场),从客观事实出发开展研究;又重视科学家主观能动性(与唯心论对精神能动作用的强调有相通之处),鼓励创新思维与大胆假设,推动科学研究深入 。
在社会科学与人文领域,“实事求是” 同样关键。研究社会现象时,既要考量社会存在(物质层面)对社会意识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关注社会意识(精神层面)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综合分析二者关系,而非片面坚守唯物或唯心立场。在人文艺术研究中,既认可艺术家创作灵感等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唯心论视角),又注重从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客观因素(唯物论视角)理解艺术作品的产生与内涵 。
(三)“实事求是” 与 “去伪存真” 的融合“实事求是” 为 “去伪存真” 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原则。在 “实事求是” 的过程中,通过对客观实际的全面调查与深入分析,运用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够有效甄别信息真伪,去除虚假成分,留存真实内容。而 “去伪存真” 是 “实事求是” 的必要环节,只有剔除虚假信息,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 “实事求是”。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助力我们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
七、结论唯物论与唯心论在哲学发展中各有贡献,也均存在局限。“眼见为实” 的传统观念已不足以应对现代复杂的认知需求。“去伪存真” 作为追求真相的关键环节,与 “实事求是” 紧密结合,为我们超越唯物与唯心的简单对立提供了有效路径。在未来的哲学探索与实践活动中,我们应积极践行 “实事求是” 原则,秉持 “去伪存真” 态度,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推动人类知识进步与社会发展 。
搬运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