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河南抢玉米事件后续真相流出,乡政府否认哄抢说法称拾捡

伍芯聊体育 2023-11-14 05:21:55

河南秋收之际,一场药材被哄抢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难得的收成原本是农民一年辛勤劳作的回报,却在瞬间被附近村民掠夺一空。

这起事件令人痛心,也让人反思物欲和道德的失衡。我们应该宽容地理解老人们生活的艰辛,但更不能容忍破坏秩序和规矩的行为。

这件事值得我们深思,怎样在物质到来的同时,不丢掉内心的底线和道德准则。同时,也需要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权益,使他们的劳动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这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必要步骤。

事件回顾

11月7日,河南省郑州市一起玉米地被哄抢的事件在《河南日报》上曝光,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报道称,事发在上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平湖镇陈家沟村的村民马大娘种植了10亩玉米。就在玉米成熟,马大娘一家准备收割时,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闻讯后蜂拥而至,哄抢马大娘家的玉米。马大娘一家人苦苦哀求,但仍无法阻止哄抢行为。最后全村玉米被抢个精光,马大娘一家损失了上万元。

据了解,这起事件的当事人马大娘已经50多岁,丈夫早年去世,现和儿子相依为命。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马大娘决定承包种植玉米。

在借高利贷和抵押房屋的情况下,马大娘终于种出了10亩玉米地。正当马大娘准备收获时,突然发生哄抢事件,导致马大娘一夜间损失惨重。

这期间,邱大妈一家人过着勒紧裤腰带的生活,她将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这玉米的收成上。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第一天收割时,突然出现大批村民带着工具蹲在田头观望。邱大妈心里咯噔一下。

本地有一个看似奇怪的习俗,每逢收割时节,都会有人跟在机器后面,捡拾机器遗落的粮食作为自己的。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不太道德,但对于那些生活困难的老人来说,这么一点收入对他们来说却意味着很多。更何况,这个习俗已经存在很久,大家都默认了。

为了保护自己辛苦种植的收成,邱大妈花钱请了几十个壮汉来查看,她建议他们看到有人夺药就轻拦一下。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就在第一天,收割机突然发生故障被迫停下时,所有村民都蜂拥而上开始拾取玉米。

邱大妈急忙上前阻止,但是人太多了。进地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靠这种方式获得微薄收入度日。青壮年们也不好意思对老人动粗,场面一度失控。也许是老人们误以为收割已经结束了,才会集体进入地里捡拾。

这件看似严重的抢夺事件,后来被一些媒体渲染为“河南村民哄抢药材”,导致外界对此产生了很多不实的猜测。

这起哄抢的事件曝光后,在舆论场引发强烈反响。多数网民痛斥哄抢者的行为,呼吁依法治罪,并表示要关注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据一位多年从事农产品种植的农民介绍,这些哄抢事件的出现,与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近年来,随着农村进行土地流转,不少农民因失去了种植的机会,只能靠收获后剩余农产品的捡拾来维持生计。

而土地承包者为降低成本,也不会对地里的农产品进行彻底清理,留下一定量的遗落也属正常。当参与捡拾的村民人数不断增多时,行为难以得到规范,也更容易在争抢中演变为骚乱。

这名农民表示,参与捡拾的村民中,许多是缺乏其他谋生手段的老年人,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利用剩余农产改善生活。

如果土地承包者事先明确禁止,这些老人也多能遵守约定不进入地头。所以,捡拾与哄抢的区分,关键还是看捡拾者是否得到了种植户的同意。没有得到允许的大规模捡拾,违背了种植户的意愿,容易引发冲突。

这位农民认为,要避免这类混乱情况,需要地方政府、种植户和参与捡拾的村民通力合作。使他们不必依赖捡拾维生。种植户也可设置专人现场监督

村民也要自觉维护秩序,不可越界捡拾或进行掠夺式的大规模哄抢。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建立起良好秩序,才能使捡拾行为合法有序进行,防止演变为影响种植户权益的混乱场面。

真相大白

自从视频在网络上热传,视频迅速引发热议,也让外地网友对河南乡亲们的行为表示惊讶。随后,郸城县政府发布情况通报,称视频中显示的并非真实的哄抢场面,而是在机械化收割结束后,村民进行的捡拾行为。

通报显示,10月14日上午,上海兰桂骐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郸城县承租的400亩玉米地进行机械化收割。收割结束后,附近几个村的村民进入地里,捡拾机器未能完全收割干净的玉米穗。

上海兰桂骐公司联系乡政府后,乡政府迅速安排干部和派出所民警前往现场维持秩序,劝导村民离开,机器收割工作得以继续进行。当天15时,上海兰桂骐公司400亩玉米收割完毕。

乡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通过实地考察,没有发现有村民进入尚未收割的田地捡拾,所有捡拾行为都发生在机器收割结束后。由于机械化收割难以将所有玉米穗收割干净,地头往往会遗留一些穗子,这吸引了附近村民前来捡拾。乡政府了解情况后,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影响收割作业。

“我们这边的玉米,每亩产量在1000公斤左右,如果收割后每亩遗留50公斤,400亩地就有2万公斤玉米穗残留。对我们农民来说,这可是大把的‘钱’啊。”村民小王告诉记者。

这些零散的玉米穗对种植大户影响不大,但是对生活较困难的村民来说,能捡到一点剩余玉米当作家用,也是非常合算的。“我们村好几户老人家,听说有剩余玉米,也拎起口袋就跑去捡了。他们捡10公斤玉米回家,也够吃一段时日的。”

有分析指出,机械化种植虽提高了效率,但机器无法像人工收割那样将地里的粮食收割干净,这就留下了可观的“漏网之鱼”,容易引起村民的注意。

如何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减少损失,是当前农业机械化面临的问题。此外,也需要引导广大农村群众形成不哄抢、不侵占集体财产的良好风尚。

综上所述,网传的河南周口玉米哄抢视频并非事实,郸城县政府已明确辟谣,称实为村民在机收后进行的捡拾行为。如果我们稍微理解当地的文化,就会发现这件事的本质其实是一场误会。

河南人有节约资源的传统,农忙时节跟在收割机后捡拾遗落粮食是一种文化习俗,而非蓄意抢夺。这次事件,也只是老人对收割结束的误判,而非有组织抢夺。但是,外界不了解当地文化,就将其为闹事抢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对河南地域文化存在某些偏见。

结语

这起事件反映出了当前农村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谴责老人们的行为,而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反思。为什么一些老人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是因为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形成的节俭习惯,还是因为当下的养老保障不足?我们需要深入调查老年群体的实际困难,制定更人性化和公平的政策。

同时,也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让所有人明白哪些行为会损害他人权益。这件事最后的结果,也许并没有那么简单,各方的利益关系交织其中。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情绪化的评判。还有更多难题值得社会各界共同思考。

0 阅读:10
伍芯聊体育

伍芯聊体育

喜欢体育运动,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