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的铁骨铮铮?那些被遗忘的“赔款”

心灵深处的歌 2025-02-22 13:45:11

你听说过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说吗?那可是响当当的硬汉形象!但历史的真相,也许比你想象的更复杂一些……

咱们先说说明朝的北边,那可是个让人头疼的地方。蒙古各部,就像一群不安分的野马,老是往明朝的地盘跑。朱棣老爷子把首都搬到北京,那可是真敢打敢拼,好几次带着大军去蒙古揍他们,边境才算消停一阵。可好景不长,土木堡之变后,情况急转直下。但明朝皇帝们也没想着搬家,这“天子守国门”的劲头,确实让人敬佩。更有甚者,还有人说“明朝从不赔款和亲”,这可真是个响亮的标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历史的“遮羞布”。

明朝为了防着蒙古人,在边境上设了不少卫所,很多都掌握在少数民族手里。这些少数民族头领,帮着明朝守边,明朝自然得给好处,保证他们的地位,还允许他们来朝贡。更重要的是,明朝每年还会给他们发“抚赏费”,这可是稳定军心的好办法。这和宋朝的“岁币”可不一样,人家名义上可是臣服于大明呢!

可到了嘉靖年间,情况就变了。俺答进犯京师,虽然没啥大乱子,却暴露了明朝边防的漏洞。嘉靖皇帝一着急,赶紧加强蓟镇的防御,调兵遣将,加强戒备。这蓟镇北边,有三个兀良哈部落控制的卫所,成了明朝的第一道防线。

在俺答来犯之前,这三个卫所每年能从朝廷领不少抚赏费。可嘉靖朝中后期,这钱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窜,一年竟然要花掉三万多两白银!你想想,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啊!

嘉靖十年的时候,才给几百两黄金就打发了。可到了嘉靖三十一年,朝廷不仅得从国库里掏两万五千两白银,还得从蓟镇当地的财政里再拨七千多两!朝廷大臣们居然也没啥意见,这到底是为啥呢?

原因其实不少。首先,蓟镇的地位提高了,兀良哈三卫也变得更重要了。以前只有守喜峰口的兀良哈人才有抚赏费拿,现在只要参与防卫的,都能拿到钱,这花费自然就增加了。再者,这几十年的时间,兀良哈人口也涨了不少,自然需要更多的钱来“抚慰”他们。

最关键的是,蒙古草原的变化太大了。察哈尔部南迁,对兀良哈部产生了影响,很多兀良哈人都被察哈尔部和喀尔喀五部给收编了。这就尴尬了,明朝的边防屏障,居然成了敌人的“桥头堡”!

这时,你可能会问:兀良哈三卫背叛了明朝,明朝应该停止发放抚赏费才是,可为什么这钱还不降反增了呢?

因为这抚赏费的性质变了!以前是激励他们保卫边疆,现在却变成了花钱买平安,这和宋朝的“岁币”有啥区别?

蒙古军队经常联合兀良哈人入侵明朝,就是为了逼明朝多给钱。嘉靖皇帝不想和蒙古人硬碰硬,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给点钱,图个清静。

明朝这是走上了宋朝的老路,可宋朝富庶,明朝却扛不住!高额的抚赏费让明朝财政吃紧,土地兼并严重,雪上加霜!

中央财政无力支付抚赏费,只能从地方刮地皮,老百姓受苦,纷纷逃亡,边境经济和防御都垮了,官员只能从军费里克扣!边防士兵没钱没装备,战斗力能强到哪去?

这还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其他部落也纷纷效仿,明朝陷入了恶性循环,最终走向灭亡!

所以说啊,“明朝从不赔款和亲”的说法,站不住脚!这所谓的抚赏费,本质上就是变相的“岁币”。明朝的皇帝们,也不全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他们的妥协和退让,也是明朝衰败的重要因素。这历史啊,真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