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刚刚登陆中国图书市场的《人间自在》是一部汇集了汪曾祺43篇散文代表作的合集。通过汪曾祺质朴、典雅的文字,在领略他生活哲学的同时,非常容易勾起自己的很多回忆。将他的文字与自己的生活往昔相结合,更是能从中获得一种享受平淡生活的满足感。
汪曾祺 著《人间自在》
虽然我并不确定,但我觉得自己第一次读到汪曾祺的文字,应该是学生时期在《读者》杂志中。毕竟我曾是《读者》的忠实粉丝,曾在邮局常年订购这本期刊。后来是因为发现报亭发售的日期比订购送到家要早一两天,我就改每期都在报亭现买。如今很多我喜欢的作家,最初我都是通过《读者》接触、了解他们的。因此,在看到《人间自在》腰封侧面下方读者出版社的绿色小蜜蜂时,我自然对它产生了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其实,这本书也并不是我拥有的第一本汪曾祺的作品了。
关于汪曾祺,我此前对他的印象是:一位心态好、博学、有情趣的文人美食家。他一生的经历挺坎坷的,却能保持着那样平和的心态非常难能可贵,也着实令我钦佩!而这本《人间自在》不管是素雅的封面设计,还是锁线装帧的方式,甚至是旧报纸风格的腰封,都与他的文字风格非常贴合,透露出一种内敛、优雅的文化气质。而《人间自在》的具体文字部分,主要分为:“少年欢喜”、“美,至少要包含一点偶然”、“无事此静坐”和“人间可爱”四个章节。其中,有些是在怀念他的亲朋好友,有些是在回忆他的成长经历,还有一些是在描述他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世间百态。
汪曾祺画作《人间自在》中配图
在“少年欢喜”部分,汪曾祺首先描写的就是他的故乡高邮。如他在这段文字中所述,提到高邮和很多人一样我首先想到的也是咸鸭蛋。实在是包括汪曾祺提到的几个人名,看着都很陌生。尤其是秦少游这个称呼,完全不能令我想起就是秦观,就像提到杜子美一般人可能也想不起来是在说杜甫。我也特意查了一下,在高邮出生的名人中,除了秦观和汪曾祺外,还有一个人我倒是知道,那就是吴三桂,但谁又会把他作为家乡的荣耀呢?相较于那些名人,反而是高邮的咸鸭蛋我既吃过,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恐怕不少人也会有同感吧?
虽然在这本《人间自在》中,没有针对美食相关内容单独设立章节,但是在汪曾祺的字里行间总会提及美食,并彰显出他的文人食客特色。毕竟汪曾祺被称为“文坛上的美食家”,无论什么样的“文人食客榜单”都有他的一席之地,就连金庸都把他视为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之一。比如:在提及高邮是水乡极富水产时,汪曾祺不仅列出了高邮出的几种鱼、虾,还明确指出青虾宜炒虾仁,呛虾则用白虾。这充分证明了他果然比寻常人更懂美食文化。
同样是在那段描述高邮的文字中,汪曾祺生动地再现了鱼鹰打鱼的情景,令我读来感觉十分有画面感。我印象中自己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鱼鹰打鱼,但看完汪曾祺那段文字,却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我也亲眼看到了打鱼人从鱼鹰嘴里取回鳜鱼,再奖给它一条小鱼,然后鱼鹰就满足地继续跳进水里干活了。同时,那段文字也让我产生一种感慨,每个在自己岗位上辛勤工作的打工人,不也都如那鱼鹰一般吗?
汪曾祺画作《人间自在》中配图
在《人间自在》“少年欢喜”部分的“读廉价书”一节中,汪曾祺表示,他喜欢那种无注释、评语、考证,只印白文的普及本的书。他这种想法却和我很不一样。越是古诗词、文言文,或者外国文学,我越喜欢看不同译者的译注,在各种版本中进行比较,对那些不好的将其彻底加入黑名单。一些专家、学者对作者或作品的介绍与点评,更是让我觉得,可以从不同角度加深我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对于读廉价书一事,我也和汪曾祺的想法不太一样。关键不是在读,而是在买廉价书的问题上,我已经上过好几次当。因此,我宁可在各种阅读软件中看电子版,也不敢再贪小便宜买低价的纸书了。记得学生时代,我曾和我妈一起在某著名公园的书市上,以优惠价买过一套国内某作家描写清代一位红顶商人的获奖小说。按说在那种每年都办的大型书市上,不应该会卖盗版书。但那套书里错别字连篇,我妈是拿着铅笔一边圈出错处一边读完的整套书。整个的阅读过程令她找到了一种小学老师批改学生作文的感觉。
还有一次是在几年前,我妈在外地出差时逛街,发现那里有很多书店,而且那边的书都按斤卖,一般的小说每斤才6.8元。不过,我喜欢的一位日本高产畅销作家的书每斤20元,其他我喜欢的两位台湾作家的书那里都没有。但那位“畅销君”的书有些是精装本因此分量有点重,如果按每斤20元买,我估计未必会比原价便宜多少。又不是什么难得一遇的奇书,如果大老远再让我妈从外地背回来,我觉得就很不值了!还不如在网上买更优惠且便捷,也不用辛苦我妈搬运那些如砖头一般沉重的书。我不知道如果是我自己看到按斤卖的书,会不会一时冲动就真的买回来了。
再有就是近两年的一次,我明明看到一家出版商的官方网上书店中,有些书的销售页面上标注着因磨损等原因打折的字样。但当我发现,我感兴趣的一位台湾作家作品的销售页面中并未有磨损标注,且折扣力度也很大时,我带着侥幸心理果断下单了。结果我收到的是一本不仅有磨损,还带着烂泥,又脏又破的书。我买书是考虑到收藏价值的,我不想买那种看完丢掉也不会觉得可惜的书。二手书或者残次品我更不想要,根本是既占地又给自己添堵。不过,如果是经常要搬家换房的人,每次可能都要扔掉一堆书,那就没必要对书的外在这么讲究了,反正里面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此外,在《人间自在》“无事此静坐”部分的“开卷有益”一节中,汪曾祺表示,“有的作家的书,你一看就看进去了,那么看下去吧;有的作家的书,看不进去,就别看!”对此,我深表同意!有时难免会被图书营销文案或朋友的推荐打动,但自己真的把心仪已久的书拿到手阅读时,有的却和自己期待的不太一样。有时并不是自己作者文笔不好,也不是故事不吸引人,总是有些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不符合自己的喜好,硬着头皮读下去,越看越犯困。又不是急于看完,要用书中的内容去应对考试,何必为难自己呢?
在“开卷有益”一节的结尾,汪曾祺还讲到古人言“开卷有益”,同时也提到了有人反对这种说法,认为看书应有选择。而他觉得,只要是书,翻开来读读,都是有好处的,即便是一本老年间的黄历。对此,我虽然也认同“开卷有益”之说,甚至认为包括是看影视作品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不过,我却也认为有时还是要有所选择的,毕竟现如今各种网络劣质小说随处可见,只有那些经过了岁月考验的作品才更值得阅读。否则把时间浪费在一堆糟粕上,难免会后悔没用那段时间去看一本名著从书中汲取更多营养。
在“美,至少要包含一点偶然”部分的“美在众人反映中——老学闲抄”一节中,汪曾祺指出,用文字来为人物画像,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种办法是写其神情意态。另一种办法,是不直接写本人,而写别人看到后的反映,使观者产生无边的想象。对于如何形容汪曾祺的散文,我觉得也可以采用同样的道理,与其我绞尽脑汁搜罗词汇,不如看看专家学者们是如何点评的。比如学者刘振凯曾说过,“散文的气质就是散文家的气质。散文家应该是存在的诠释者、质询者。散文创作不但考验散文家的文字功力,也验证其情操性行。”而在刘振凯看来,汪曾祺的散文,“既有陶渊明文章的恬淡淳朴,又有魏晋文章的内在风骨,表现的是一种宁静的深邃。”
总之,我觉得《人间自在》这本散文合集中收录的内容,尽管只是汪曾祺一生创作散文中的一小部分,却都充满了他的个人特色。有些作家的散文,读来让人产生强势的压迫感,而汪曾祺的散文不是那种说教型的。他的散文都是娓娓道来,带给人一种恬静又不失生趣的和谐美感,读来令人很享受阅读的时光。(作者:李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