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徙,在现在看来是很常见的事。毕竟现在交通便利,很多人由于各方面的需要会进行人口迁徙。不过,在古代人民居住的地方相对稳定,很少会迁徙。
毕竟,我国古代以农业文明为主,这种经济结构会减少人口流动。不过即使这样,我国古代仍有六次人口大迁徙,这五次都和战争有关。通过这些人口迁徙,使得华人成了一些国家的主体民族。
古代经济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使得很多人不会有较远的流动,毕竟在很低的区域内就能满足生活需要,也没必要去其他地方。
古代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主要都是战争因素导致的。如果没有战争,人民绝对不会有大规模的迁徙。毕竟古代的交通不便利,大规模迁徙的可能性不大。现在,我们看一下古代五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大致状况。
第一次“衣冠南渡”。
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有诗意,但实际上却很残忍。衣冠南渡发生在西晋末年期间,前后进行了数十年。这是我国古代人口第一次大迁徙,之所以如此,和当时的局势有很大关系。
西晋晋惠帝统治期间,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西晋国力,西晋境内及边境地区的很少少数民族趁机反对西晋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当时有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主要民族进攻西晋,占领了北方众多地区。
生活在北方的很多世家大族及百姓开始南迁,迁到相对稳定的南方去。之所以叫衣冠南渡,这主要是代表和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衣冠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这算是对汉文化的保留。
在南宋之前,北方一直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这是我国北方第一次受这么大规模的入侵,这次入侵对我国的影响非常大。造成了我国人口第一次迁徙,当然,这是自主迁徙的,并不是官方主导的。
这次人口迁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从北方南迁的人民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生产力以及众多的资金。
这一次人口迁徙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因为当时的北方一直被少数民族统治,而西晋灭亡后,汉人在南方建立了西晋、南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政权。很多北方的汉人迁徙到南方。
相对于北方来说,南方相对稳定。这也是人口从北向南迁徙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次安史之乱时的人口迁徙。
安史之乱很多人都熟悉,发生在唐玄宗晚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不过我们不知道的是,安史之乱发生后,我国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次人口迁徙数量也非常多。
安史之乱虽然持续的时间比较久,破坏也很严重,不过主要发生在北方。
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的主要势力是在北方,他们也是从北向唐朝中心进攻的。不过自始至终,战争都在北方进行,基本上没波及到南方。正因如此,北方的人口才不断向南迁徙。
这次战争对北方的影响非常大。不仅有大量的人口向南迁徙,北方还有很多人口由于战乱的原因,出现众多伤亡。
安史之乱之后,北方的发展更加缓慢。反观南方,由于长时间的稳定,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加,发展越来越快。唐朝后期的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持平了,南方不再落后于北方。
第三次是北宋灭亡后。
这次人口迁徙和第一次的“衣冠南渡”基本上一样,都是在外地入侵的情况下发生的。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赵高在南方建立南宋。此时,广大北方地区被金国占领。金国是女真人建立的,由于地处偏远,建立之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对落后。再加上是异族统治,因此,很多汉人再次向南迁徙。
这次的人口迁徙时间还是比较久的,金国灭亡后,人口迁徙还在进行。因为金国是被蒙古灭亡的,金国灭亡后,蒙古人占领了金国原有的领土。因此也是异族统治。
而此时的南方还存在宋朝,这是汉人建立的政权。正因如此,很多汉人继续向南迁徙。
这次人口迁徙后,南方经济发展彻底超过了北方。一直到现在,南方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都比都北方高。之所以如此,和这几次的人口迁徙有直接关系。
第四次是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和前面三次有很大的不同,前面三次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而这次却是在官方的主导下进行的。当然,官方之所以主导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和战争有关。
明朝的人口迁徙方向和之前完全是反过来的。不管怎么说,不过理由和之前一样。从元朝末期开始,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全国各地战争不断。
不过,当时大多数起义军都是在北方活动,因此北方的损失相对严重,人口减少也更多。当然,此时也有北方人向南继续迁徙。
正因如此,明朝建国后,南方人口比北方多,人口分布严重不均,这非常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朱元璋下令从南方向北方迁徙人口,明朝先后从南方向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移民了接近700万人。
这次的人口迁徙促进了北方的发展。毕竟有人才能发展,之前的北方人口太少了,不利于发展。
第五次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
这次的人口迁徙和明朝一样,都是在官方的主导下进行的。当然,之所以进行人口迁徙,也是因为战争导致的。
从明朝末期开始,各地起义不断。后来再加上清军入关进行各种屠杀,以及遇到各种瘟疫、饥饿等问题,人口严重下降。当时并不是某一地区人口下降,而是全国人口都普遍下降。
这里面下降最多的就是四川,主要是因为张献忠统治四川期间,四川人口急剧减少。在这种状况下,清朝开始从湖广地区迁徙人口到四川去。就是说现在的四川人之前基本上都是两湖、两广地区迁徙过去的。
清朝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加强对四川的统治。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四川挨着就是青藏高原。如果这里人口比较少的话,也不利于清朝对青藏高原的统治。
第六次人口迁徙发生在清朝后期。
这一次的人口迁徙直接让华人称为很多国家的主体民族。这次人口迁徙也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没有官方组织,而且这次人口迁徙大多数都是违法的。当然,这次人口迁徙和战争关系不大。
清朝末期,由于外国的入侵,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中。再加上清朝人口激增,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人为了生计开始去其他地方。当时的清朝人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
这里面的走西口和闯广东都发生在本国内,主要是向蒙古、东北地区进行移民。这里面的闯关东是违法的,很多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的。而下南洋主要是去东南亚地区,现在的东南亚各国华人比重非常少,大多数都是在清朝末期迁徙过去的。
这就是我国的人口六次大规模迁徙。
总的来说,确实每一次都是战争引起的,而每一次的人口迁徙,都对全国有重大影响。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