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发女怪龙是一种大型暴龙类,属于暴龙超科中的阿尔伯塔龙亚科。该属下目前仅有一有效种,平衡蛇发女怪龙。相比于体型粗壮的暴龙亚科,阿尔伯塔龙亚科更为纤细。成年的蛇发女怪龙可以长到9米长,约2吨重。同惧龙,阿尔伯塔龙和霸王龙一样,蛇发女怪龙也有大量的标本收藏,因此也是被研究的最仔细的大型暴龙类之一。很多涉及到暴龙类宏演化的工作都会把它们四个拿出来进行对比。
一些研究报道了蛇发女怪龙的皮肤印痕。起初菲利普.柯瑞报道了蛇发女怪龙正型标本的皮肤印痕,认为它的皮肤印痕缺少鳞片。后来的一些证据表明蛇发女怪龙的皮肤是有密集的鳞片排列的。还有一些证据表明蛇发女怪龙尾部的鳞片呈六边形。
蛇发女怪龙与霸王龙,惧龙和阿尔伯塔龙拥有类似的生存曲线。即具有较低的新生个体存活率,较高的幼年存活率,随后在中年期后开始增加的死亡率。产生类似曲线的原因在于,大型暴龙类的幼体在蛋内或刚出生的时候非常容易被其它捕食者捕食,当它们成长到一定体型的时候,它们就具有了足够强的自保能力。同时,群体生活的习性也能够为幼崽的存活提供更多的保障。关于蛇发女怪龙和霸王龙群居的证据目前还没有被找到,但是相关的证据已经在惧龙,阿尔伯塔龙和怪猎龙中被发现。这几个物种都存在不同年龄的个体在同一化石点被发现的现象。考虑到这几个物种在暴龙科内部的系统发育位置,可以推断,群居性行为广泛存在于不同的大型暴龙类中。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大型暴龙类的新生个体高死亡率的阶段持续时间较短,这一特征与长寿的大型鸟类和哺乳类相似,而与外温性的爬行动物不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大型暴龙类拥有较高的代谢速率以及较快的生长速率 。
蛇发女怪龙的正型标本表现出一些病理特征,包括第三节右侧肋骨的骨折,第13和14节腹膜肋骨折后又愈合的痕迹,左侧的腓骨也有骨折后愈合的痕迹。左脚的第四跖骨具有外生骨疣。右脚第三趾第三趾节骨有明显的变形。标本TMP94.12.602带有更多的伤病特征,如腓骨具有一段10厘米长的纵向骨裂,多节肋骨具有骨折后再愈合的痕迹,它的腹膜肋上带有未愈合的骨折痕迹。头骨的病理特征也显示这只恐龙的脸部被咬过,但是它在袭击中存活了下来。另外一件蛇发女怪龙的标本TMP91.36.500也显示出头骨被攻击的证据,其齿骨具有断裂后愈合的现象。这件标本的右脚的趾节骨上具有非常明显的骨质增生。
大多数的蛇发女怪龙发现于恐龙公园组。化石证据显示,蛇发女怪龙与另一种大型暴龙类惧龙的生存区域有所重叠。惧龙属于暴龙科的暴龙亚科,拥有比蛇发女怪龙更为健壮的体型。两种大型暴龙类在同一地区共存是非常罕见的。与蛇发女怪龙相比,惧龙的吻端较高且宽阔,说明它们的头骨较蛇发女怪龙和阿尔伯塔龙更为强壮。阿尔伯塔龙亚科和暴龙亚科在头骨强壮程度上的区别可能表明这两类恐龙在摄食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戴尔.罗素认为蛇发女怪龙可能主要捕食鸭嘴龙类,而更为大型的惧龙则主要捕食角龙类[2] 。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虽然两种顶位捕食者的化石在同一地层发现,但它们可能很少有机会见面。一方面,这一地层的蛇发女怪龙化石比惧龙更多,并且有幼年个体的化石,说明蛇发女怪龙长期在这里生存繁殖,而惧龙可能只是偶尔光顾此地。另一方面,两者栖息的小生境可能不太一样,因此它们可能也没什么机会见面争斗。
与蛇发女怪龙生存在同一地区的恐龙包括植食性的角龙类,鸭嘴龙类,厚头龙类,甲龙类,似鸟龙类和镰刀龙类。小型的捕食者则包括窃蛋龙类,伤齿龙类,驰龙类。大型的捕食者则有惧龙和蛇发女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