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北京发生了一件怪事,毛主席被一女明星拒见。
当晚人民大会堂内正举行盛会,毛主席亲自接见多位国内顶尖文艺创作者,中途毛主席却突然皱紧了眉头:“那位饰演三仙姑的女同志怎么没来啊?”
毛主席口中这人,正是春晚女皇——赵丽蓉老师。

她之所以没来参会不是因为有事耽搁,竟是直接拒绝了邀请!
一个春晚女皇,为何拒绝毛主席邀约?毛主席又会如何处理此事?
一、年少成名许多人不懂,赵丽蓉到底是什么来头?
我们可以看看她的身份背景。
1928年3月11日,赵丽蓉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的一户戏曲世家,身为剧院的化妆师傅,赵父的工作很忙,以至于根本没时间照顾女儿,无奈,这才只得将年幼的赵丽蓉带在身边,让她三五岁时便成为了戏园子里的常客。
大家伙见赵丽蓉聪明可爱也都很喜欢她,时常唱戏逗弄不说,更是从不藏私,显然是把她当成了自己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可想而知,赵丽蓉是不想学唱戏都不行,产生兴趣后,她先是经常偷偷摸摸的唱唱跳跳,穿着大人的戏服,趁着四下无人有样学样,后续几个名角发现她天赋异禀,这才索性将其收入了麾下。
就这么,赵丽蓉才第一次正式接触到了戏剧表演,她的角色虽然不大,只是一些临时的配角或者逗观众开心的童角,但效果却是好的出奇,每次都能获得满堂彩,甚至还得到了许多大人物的额外打赏。
久而久之,赵丽蓉的名气也随之打响了,可以说,也就是战争的到来稍稍打断了进程,否则的话,她崭露头角的时间肯定会更早,后来或许也就不会出现不好意思见毛主席的事情了。
不过话虽如此,赵丽蓉的职业生涯并没有暂停,父母觉得她有成为名角的潜力,不惜砸锅卖铁的培养,知名演员“芙蓉花”看中了她的气质,没少教导她身段、唱腔,戏曲大师马金贵向她投来了橄榄枝,竟不辞辛劳教授她唱念做打。

在父母、名师转着圈儿的培养下,1943年,年仅十五岁的赵丽蓉也总算出师了,以主角的身份开始了表演,对此,观众们起初还抱着怀疑的态度,不认为这个年轻姑娘有什么真本事,但当亲眼看过她的戏后,一时间大家伙竟无不拍手叫绝!
一颦一笑尽显大家风范、一唱一跳对细节的把控简直不输老一辈名角,因此,自首秀之后,赵丽蓉也彻底出名了。
时间来到北平和平解放之后,这时的赵丽蓉很是兴奋,出身穷苦人家的她一直都看不惯国民党官员骄奢淫逸、横行霸道的做派,如今专门替穷人做主的共产党来了她又怎能不欢喜呢?
为此,第一时间赵丽蓉就接受了党组织的邀请,去到了华北各地参加义演,宣传革命思想、提高军民士气。

当然,曲目肯定和之前不同,多以“红戏”为主,大致就是表现出地主阶级、反动派、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彰显劳苦大众、解放军、爱国人士的光辉形象。
为了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赵丽蓉是边学边演,靠着强大的功底和坚定的意志,她亦是没有辜负组织上的期望,表现出了革命者最伟岸的一面。
我党素来不会亏待有功之臣,故而,就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上级就将赵丽蓉吸纳进入了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而在这里,她不但遇到了自己此生的挚友,同时也让自己的事业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然了,这也就是后续毛主席都对她的大名如雷贯耳的原因所在。
明明只是一个戏曲演员,为何赵丽蓉竟能得到毛主席的青睐呢?最后她为什么敢拒绝接见毛主席?
二、突破自我赵丽蓉认识毛主席,中间还有个关键人物,此人就是当时风靡全中国的评剧大家——新凤霞。
二人的相识起初单纯只是源自工作,作为彼时剧团内数一数二的女演员,新凤霞和赵丽蓉自然很快得到了同台搭档的机会。

只是让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后来那么诙谐幽默,为了逗观众一笑不惜扮丑、搞怪的赵丽蓉老师最开始的时候竟也是个“薄脸皮儿”。
要知道,文艺活动正是为了服务人民,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那些高高在上,宛若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迅速没落,取而代之的大多都是“下里巴人”,既然如此,戏剧之中就必须要有反差,要有一个正面形象的主角和一个演到老百姓心里去的、或朴素、或诙谐的配角。
对此,相信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赵丽蓉老师饰演的一定是后者,可事实却截然相反,当时她饰演的角色大多都是正面的、端庄的淑女形象,反倒是新凤霞选择了后者。
并且最重要的是,新凤霞也并非“自愿”,而是无奈之举。
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赵丽蓉不习惯,又或者说不好意思饰演“丑角”,担心会影响了自己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才始终不愿迈出那一步,让新凤霞只能补缺。

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先不说新凤霞是否愿意一直当绿叶,就算愿意,长期饰演一种角色对赵丽蓉的表演生涯也肯定是弊大于利。
因此,为了扭转赵丽蓉的保守观念,一时间剧团、亲人齐上阵,尤其是她的哥哥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她身为演员首要的就是不拘一格,如果固步自封,那不但创作空间会遭到限制,也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不是?
别的话赵丽蓉倒是不太在意,但“为人民服务”这一条却是她的信仰,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无数国人的共同信仰,所以,思虑良久她也总算开始了尝试,决定突破自我,亲身尝试一番“丑角”的滋味!
这一过程必定是漫长且艰巨的,在排练之际,剧团的工作人员时常会看到赵丽蓉默默流泪,甚至还亲眼目睹了卸下妆容后这个年轻姑娘羞的面红耳赤,这并不奇怪,而是每一行每一位“大家”的必经之路。
而幸运的是,时间不长赵丽蓉便克服了心里那道坎,不再有什么负担,反倒是放飞自我,将各种“奇葩”角色演得活灵活现!

就比方说颤颤巍巍的老太、蛮不讲理的泼妇、东施效颦的丑女等等等等,那般真实、那般惟妙惟肖,不但让观众们毫无违和感,更是让许多人都不敢相信,面前之人竟然是此前那个端庄典雅的赵丽蓉!
前后巨大的反差着实令人啧啧称奇,因此,很快赵丽蓉的名气也随之更上一层楼,那段时间里,可以说只要是赵丽蓉出演的戏剧,演出现场基本都是一票难求,再加上新凤霞这个出色的搭档,别说是人民群众了,就连不少高级干部都很爱看她们的戏。
而这其中便包括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最爱看的当属《小二黑结婚》、《杨三姐告状》这两部评剧了,剧中赵丽蓉那诙谐幽默的形象、活灵活现的表演就连他老人家都不得不佩服。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赵丽蓉放下身段“弃青衣从丑角”的经历。
这一举动看似只是角色的更换,实际上也代表了她观念的转变,而这也恰恰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最欠缺的事情。

毛主席早就说过,各行各业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服务人民,可偏偏有许多人脱不下那身“长衫”,偏偏将自己视为高人一等,尤其是高劳动人民一等。
毛主席最看不上的就是这类人,他也始终希望这些人能够早日意识到自身的问题,真正融入人民群众之中,而赵丽蓉的改变不正是文艺工作者转变的典型吗?
因此,毛主席对赵丽蓉十分青睐、不吝夸奖也就不难理解了。
伟人对赵丽蓉十分欣赏,赵丽蓉也一直对伟人满心的崇拜,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1963年,毛主席邀请赵丽蓉的时候,赵丽蓉想也没想,直接拒绝。
这到底是为什么?毛主席又会作何反应?
三、为何拒见?1963年,中央决定邀请戏曲界代表人物去到人民大会堂参会。
当时的文艺界算得上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并且最重要的是,不少文艺工作者也都响应号召、接受呼吁,逐步扭转了自身的保守观念,不再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反倒是努力融入到了劳动人民之中。

这种景象无疑是国家最想看到的,于是乎为了表扬,也为了鼓励,组织上这才举办了这场盛会,给到了这些代表们一个与毛主席等人见面的机会。
在这其中,备受毛主席青睐的新凤霞、赵丽蓉二人自然榜上有名,尤其是赵丽蓉,为了见她毛主席甚至还直接点了名,说自己特别想要看一看那个“三仙姑”。
闻讯,新凤霞怎叫一个兴奋了得,没说二话立刻就跑到了赵丽蓉家,想要与好友分享这份喜悦。
可让新凤霞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得知此事之后,赵丽蓉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兴,恰恰相反,她居然还满面愁容,不知道的还以为她马上就要上刑场了呢!
感到奇怪的新凤霞便开口询问道:“怎么?马上要见到毛主席了,你难道不开心吗?”

没想到这不问还好,一问赵丽蓉的脸上反倒是愈发忧愁了,憋了半天才好不容易挤出了一句话:“我就不去了吧,你替我向主席问声好就成。”
一听这话,新凤霞直接傻眼了,她委实不明白赵丽蓉为何要放弃这个大好机会,难道是生病了?还是有什么无法推脱的大事?
仔细一番询问后新凤霞这才得知了内情,原来赵丽蓉并不是不想见毛主席,恰恰相反,她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但思来想去她还是觉得不妥,一来是因为自己没上过几天学,文化不高,二来是因为普通话不标准,一口唐山方言必定与现场格格不入。
再加上平日里大大咧咧习惯了,赵丽蓉实在担心自己会当着主席的面出洋相、闹笑话,与其如此,莫不如不去,要不然一想到这件事,这几天她就不用睡觉了...

闻听此言,新凤霞一时间哭笑不得,不过很快她就理解了好友的想法,毕竟她也是从小角色一点点走过来的,这就好比是当时的她被告知要见到某位戏曲大家,虽然兴奋,却也一定会感到紧张,生怕在偶像的面前丢人。
因此,新凤霞索性也不再劝说,而是独自回家思考起了见到毛主席时的说辞,而接下来便发生了开头的那档子事。
与会当天,毛主席在厅内环视一圈,却并没有看到那位“三仙姑”的身影,于是便找到了与其同台搭戏的“评剧皇后”新凤霞,向她打听起了对方没来的原因。
闻言,新凤霞顿时表现的十分纠结,还是毛主席鼓励她实话实说,这才娓娓道来了赵丽蓉“临阵脱逃”的内情。

待得知赵丽蓉不见自己竟是担心丢人、不好意思之后,毛主席先是一愣,随即也不生气,反倒是笑着说了三个“好”字,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欣赏赵丽蓉这种谦虚谨慎的品格。
不仅如此,与新凤霞闲聊了一会即将分别之际,毛主席还转过头来特地嘱咐了一句话:“你告诉她,不来也没事,只要她继续把戏演好就行!”
事后,待得知毛主席的态度之际,赵丽蓉怎叫一个懊悔了得,后悔自己胆子太小,居然错过了与伟人见面的机会,不过幸运的是,也正因如此,后来的她亦是愈发努力,原因很简单,一来是谨遵毛主席的叮嘱,二来也是想要再一次获得见到毛主席的机会。
只是很遗憾,之后的赵丽蓉虽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春晚女皇”,却再也没有机会与毛主席相见,这也算是她此生最大的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