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猫眼专业版数据如一颗深水炸弹——王宝强主演的《棋士》从开播时的全网热度第一跌至第二,被陈都灵领衔的《雁回时》以77.78分强势反超。这场热度排名的更迭,不仅是两部剧的较量,更是悬疑犯罪与女性题材的对决、老戏骨与新生代的碰撞。


当观众还在为《棋士》中“围棋犯罪”的烧脑设定拍案叫绝时,《雁回时》却用“深宅女性觉醒”的叙事杀出重围。这场看似意外的逆袭背后,藏着国产剧观众口味变迁的密码。

《棋士》的开局堪称完美:王宝强时隔12年回归电视剧,首播收视破1,腾讯视频悬疑剧热度登顶,全网预约超168万人次。然而高开低走的剧情,却让这部“年度期待”陷入尴尬。
首当其冲的是宣发策略的致命短板——相比《雁回时》铺天盖地的“女性互助”话题营销,《棋士》的热搜始终停留在“王宝强演技炸裂”这类单薄标签,缺乏“围棋犯罪”“兄弟对决”等核心卖点的深度挖掘。有网友吐槽:“剧组是把宣发经费都拿去请王宝强吃驴肉火烧了吗?”

更微妙的是题材敏感度的把控失当。剧中王宝强饰演的崔业从窝囊老师蜕变为高智商罪犯,虽借鉴了《绝命毒师》的框架,却未处理好“反派主角”的舆论风险。当《雁回时》用“女性挣脱封建枷锁”的正能量叙事收割口碑时,《棋士》却因“美化犯罪”的争议陷入被动,甚至有观众联名要求广电审查剧中“命运算计”价值观。

而剧情走向的割裂更是致命伤。前3集还保持着底层小人物的现实挣扎,到第5集却画风突变——崔业主动策划绑架案,从“命运裹挟”转向“主动犯罪”,被批“从《活着》秒变《古惑仔》”。这种从现实主义滑向商业爽剧的转型,让追求深度的观众大呼失望:“本以为能看一部中国版《绝命毒师》,结果成了加长版《唐人街探案》”。

反观《雁回时》,它的登顶绝非偶然。在“她经济”持续爆发的2025年,这部剧用三招精准戳中大众G点:
首先是“去恋爱脑”的人设革新。陈都灵饰演的女主不再是围着男人转的深闺怨妇,而是手握家族账簿、智斗叔伯的掌事千金,连感情线都成了事业线的点缀。有女性观众激动留言:“终于有部剧不教我怎么讨好男人,而是教我怎么做大女主!”

其次是“宅斗外衣下的女性同盟”。剧中女性角色虽为争夺资源互相算计,却在关键时刻结成利益共同体——嫡女帮庶妹逃脱联姻、正妻与小妾联手扳倒恶婆婆。这种既真实又理想化的关系,恰似职场女性的生存缩影:竞争与合作并存,算计与共情交织。

最狠的是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化。剧组请来《清平乐》的服装指导,将宋代服饰与当代极简风融合,女主一套“竹叶纹压襟长衫+金属腰链”的造型直接带火淘宝同款。这种“新中式美学”不仅满足视觉享受,更让年轻观众产生文化认同:“原来老祖宗的审美,比韩流高级多了!”

这场热度更迭,实则是观众群体的分化之战。《棋士》的拥趸多是35岁以上男性,沉迷于犯罪悬疑的智力博弈,为王宝强“抽烟封神”的演技流泪;而《雁回时》的主力观众则是18-30岁女性,她们在弹幕中为“姐姐搞事业”打call,把#深宅女子图鉴#刷上热搜榜首。

这种分化甚至体现在播放场景——据统计,《棋士》的观看高峰在晚间9-11点,适合专注追剧的硬核悬疑迷;而《雁回时》的播放峰值则分布在午休和通勤时段,契合女性观众“碎片化追剧+社交平台讨论”的习惯。当《棋士》还在追求电影级的长镜头时,《雁回时》早已把每集前5分钟做成“高能片段”投喂短视频平台。

这场排名之争给行业敲响警钟:
好剧本需要匹配好营销。《棋士》虽有王宝强、陈明昊等戏骨坐镇,却因宣发团队对“围棋犯罪”的概念包装乏力,导致核心亮点未被大众感知。反观《雁回时》剧组,从“女性互助”到“新中式美学”,每个营销点都精准踩中社会议题,甚至联动汉服博主发起“穿越式观剧”活动。

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当《棋士》还在“高智商犯罪”的灰色地带试探时,《雁回时》已用“女性觉醒”的正向价值打通审查与市场的任督二脉。这让人想起《狂飙》的教训:观众可以共情反派,但主流舆论永远需要阳光底色的精神图腾。

当《雁回时》的77.78分照亮热度榜时,这个数字不仅是数据,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Z世代对女性力量的渴望、对文化自信的追寻。而《棋士》的暂时跌落,则提醒从业者:观众的耐心正在变得稀薄,他们既要烧脑的悬疑,更要直击心灵的共鸣。

或许正如网友在《棋士》弹幕中的那句神评论:“王宝强下得一手好棋,可惜观众早已换了棋盘。”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同时征服数据与人心的,终究是那些既尊重艺术规律、又读懂人间情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