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自然,最后又归宿自然。所以道家讲究一个“自然而然”,把个人的渺小融入自然无垠之大,主动放弃外部环境加诸在身的枷锁,最终获得“天人合一”。
林逋,字君复,人称和靖先生,一生不曾婚娶,也未曾入仕,隐居杭州西湖边的孤山,以种梅养鹤为乐,留下“梅妻鹤子”的佳话。诗作清新淡雅,意境深远,尤善描绘自然,抒发内心情感。
《宿洞宵宫》
(宋)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诗题中所说的洞宵宫,在今浙江余杭县西南大涤山中,唐朝时建天柱观,宋代时改名洞霄宫。林逋曾在此隐居,所以才有借宿之说。或许因为居于此,受环境影响,诗里自然而然就带着一股子淡泊与超然。
首联“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一般都认为宋诗多含哲理,善于议论。如此,不少学者是贬之的,毕竟诗乃“抒不尽之意,含不露之情”。这里诗人直接散文入诗,于开篇处便定下结论,秋山连绵,秋思无边。
此处说“秋山”,既言诗人所见的眼前群山,无穷无尽不可尽述,寄寓意着诗人难以阻碍岁月侵蚀的无能为力之感;而“秋思”则是诗人心中内部情感的直接抒发,恍如连绵不绝的山峦,思缕无限,不可尽情阐述。
“不可尽”与“无垠”,用得极为精妙,既展现了自然之辽阔,又表达了情感之深邃,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浓厚的好奇感,想要去弄清楚诗人笔下的群山,到底是如何惹人欣然忘返的。
颔联“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直接从上联“不可尽”入手去描写秋山之形象。诗人笔触十分细腻,善于发现自然中微妙的变化,摹写出事物各自的色彩差异化,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抓人眼球。
碧绿的溪水脚步轻快,时刻不停地奔流在山涧中,片片红叶带着季节的消息,随风飘落在水面上;青翠的森林上端,朵朵白云悠闲地飘浮,点缀着秋天的碧空。
这里的“流”与“点”二字,极为传神,生动地描写出红叶轻溪于涧水中的动态美,又另外赋予隐现于树林间的白云以轻盈的姿态,使得整个画面顿时变得鲜活起来,不禁让人想起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那样超尘绝俗的诗句来。
颈联“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诗人仍在继续将笔触深入到秋天的景色中,但在笔法使用上却加以改换,与上联中相对的静止不同,此处则重点放到动与闹上,让景象脱离沉郁而显得明净轻快。
沁凉的树荫下,一只归鸟翩然落下,是在寻找一个栖息之地,又或是在感受这傍晚的宁静?余晖残照里,落日没远山,蝉鸣声此起彼伏,仿佛是在为着将会逝去的时光吟唱挽歌。
“凉阴”对“落日”,一凉一暖,似乎人间况味,总是妙不可言,命运的飞逝,却偏令人伤感。而“一鸟下”与“乱蝉分”,切入具体事物的行为状态,将秋之寂静与喧闹完美统一到一个画图内,愈发显得层次分明且生动活泼。
尾联“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诗人回头终于照应诗题,落笔在“宿”事之上,却又并非直接言其事,反而故意宕开一笔,从白天的喧嚣归于秋夜的静谧,从外部环境返还内在精神。
在这个秋天的晚上,夜雨滴落到芭蕉叶上,形成了优美的旋律,不时拨动着诗人的心弦,引人不禁遐想,如此良夜如此雨,是否还会有人像他一样,闻着雨声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芭蕉雨”作为物象被诗人注入心灵,既是自然的美好,又是情感的寄托,把原本不可捉摸难以言喻的内心,给予具象化。而“何人”之问,却又呼应首联中的“秋思亦无垠”,渲染孤寂之余,更多表达了寻觅知音的渴求。
整首诗以秋景为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自然之景与内心之情巧妙地融合,形成独特之美,令人吟诵,回味无穷。梅尧臣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中说林逋诗“咏之令人忘百事”,这首诗便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诗人手持如椽妙笔,泼墨挥毫,将碧涧、红叶,青林、白云,凉阴、落日,一鸟、乱蝉,芭蕉雨等等意象,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秋思无垠,真实又超脱的秋日秘境,契合着诗人一生不仕,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操。
【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