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挥过5位元帅和6名大将,晚年悔恨:若没选错,我便是元帅之首

围讯见闻 2023-04-09 16:01:43

1955年,毛主席为开疆拓土的开国功臣们集体举办授衔,十位军功卓越的高级将领荣升开国元帅。

此时的香港,一位龙钟老人闻讯后,哑然失笑,不禁叹息:“我如果没有走错路,当个元帅之首是没问题的。”

此番言论绝非诳语,因为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张发奎。

张发奎能带兵、会打仗,比如贺龙、陈毅、叶剑英、徐向前、粟裕等人,都曾跟过张发奎,他们此番授衔有5人成了开国元帅,还有6人则是大将。

眼看昔日的众部下纷纷论功授衔,张发奎这位老领导如果没有走错路,届时封个元帅之首,并非不切实际的事情。

那么,张发奎为何落得个晚年客居香港的处境呢?他又是如何踏上革命歧途的?

铁军所向披靡

清末民初,时势造英雄,尤其粤地,可谓是英雄与枭雄辈出。

如“维新派”代表梁启超,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又如“天王”洪秀全,大汉奸汪精卫,皆是粤地出身。

然而,英雄之所以成为了英雄,是因为他们心怀家国,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得以名垂千史;而枭雄虽有将才,但无仁心,所以遗臭万年。

张发奎

同样出身广州的张发奎,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物。

张发奎生于1896年,韶关人氏,8岁入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如无意外,他将一路顺利升学,未来可期,直到14岁那年,一场意外悄然而至。

当地豪绅李淑之子不慎溺毙,李淑坚称是身为玩伴的张发奎所为,不依不饶,喊着杀人偿命,张发奎慌乱之下,被迫背井离乡,“逃之夭夭”。

张发奎只身闯广州,他做过佣工,学过染织,风餐露宿的生活就这样维持到了1911年,时逢武昌起义爆发,张发奎参军入伍。

武昌起义

次年,张发奎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堂,后经贵人介绍,有幸加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自此,他的命运发生逆转。

1916年,初生牛犊的张发奎参加了“讨袁之战”,勇冠三军。

1920年,又助孙中山驱逐了盘踞在广州的旧桂系军阀,时任督战队队长;等到孙中山督师北伐时,张发奎已是大本营警卫团第3营营长。

短短数年,张发奎从一个新人成长为孙中山麾下的中坚力量,实力和战绩不容小觑。

1922年,陈炯明举兵造反,孙中山对其发起讨伐。张发奎身先士卒,与陈部苦缠半年之久。

半年里,任凭陈炯明如何巧言令色,威逼利诱,张发奎统统置之不理,誓死拥护革命正途。

自此之后,张发奎节节高升,先升至第4军独立旅旅长,后因东征有功,又升任第12师师长。

1926年6月,张发奎率师参与北伐,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篇章。

在各地农民武装力量的通力合作下,张发奎先后攻占醴陵,浏阳,长沙,平江,重创吴佩孚麾下数名得力干将。

有的来不及逃跑,宁可就地开枪自尽,也不愿落入张发奎部之手。

战争的白热化交锋,发生于汀泗桥战役。此地是粤汉铁路的交通要塞,兵家必争,吴佩孚派两万余名兵力驻守此地,经过一天的鏖战,双方僵持不下,难分胜负。

正所谓陷入困境方显将帅之才,张发奎遂提议联手叶挺,啃下这块硬骨头。

入夜,张发奎派一个团渡江深入敌后,届时叶挺独立团从东侧夹击,吴佩孚部就这样被“包了饺子”,纷纷溃败。

随着汀泗桥被一举攻下,张发奎部一路势如破竹,1926年10月10日,张发奎攻下武昌,为北伐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尔后,张发奎又对孙传芳部发起作战,因行军有功,师部扩充为第4军,张发奎升任军长。

北伐战争后,张发奎及其第4军名声大震,1927年1月15日,“武汉粤侨联欢社”特制写着“铁军”二字的盾牌,送与第四军,以此表彰其部队在北伐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

张发奎

张发奎代表第四军全体战士接受表彰,一时风光无两,获“北伐名将”之称。

自北伐战争后,国共合作的危机初见端倪,国民党内,叫嚣着“反对两党合作”的将领与日俱增,两党关系岌岌可危。

但是,任凭外界如何喧哗,张发奎的内心始终同情共产党,也在行动上对中共战士给予帮助、支持和维护。

那么,张发奎是如何与我党战士结下友谊的呢?又为何落得分道扬镳的境地?

君子和而不同

1926年,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之后,很多国民党军官对共产党人心怀芥蒂,不愿接收共党战士,唯有张发奎笑脸相迎。

据统计,张发奎麾下的共产党战士,至少有3000多名。其中不乏大名鼎鼎者,如叶挺、郭沫若、恽代英、叶剑英、贺龙等我党的青年才俊,都曾在张发奎手下有过工作经历。

张发奎毫不吝啬对共产党员的欣赏:

“他们帮助了我们,因为他们工作得很勤奋,尤其是共产党的政工人员极为优秀且认真。”

李宗仁

在一众“反共”的国民党军官中,张发奎是特立独行的,他的同僚李宗仁就曾劝张提防共党:“我说你们第4军里面,属共产党最多,你对他们也太放心了,如果不加约束,小心你的军队不听指挥。”

张发奎反驳道:“别的不说,叶挺是我的同乡小兄弟,万不会为难我;叶剑英曾是我的参谋长;要说反骨,恐怕只有贺龙,他有自己的部队,但我对他很好,他是领情的......”

叶挺

李宗仁冷笑道:“跟共产党还讲什么私人关系,你好自为之。”张发奎没有理会李宗仁的挑唆,依然待共产党战士十分友好。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两党之间的微妙平衡被彻底打破,国共关系宣告破裂。

眼看蒋介石掀起“反共”浪潮,张发奎主张即刻出兵,东征讨伐蒋介石,后因汪精卫集团的推波助澜而无奈作罢。

而汪精卫同样心怀鬼胎,他的主张是“分共”。较之蒋,张发奎和汪算是私交尚好,对于“分共”,张发奎不便出手阻拦,但也并不热衷,只是装模作样,应付了事。

汪精卫

张发奎试图规劝汪:“在革命完成以前,革命力量不应被分裂。”

可惜汪精卫并不理会这一套,他对张发奎施压:务必让叶挺等共党分子退出军队!

张发奎被迫执行“分共”政策,但他三令五申:“分共不是暴力,我不会杀害共产党员,我不把共产党员当敌人!”

因此,我党对张发奎始终持积极态度,甚至数次派人与他取得联络,希望争取张发奎跟随我党共赴广东,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张发奎

面对我党抛来的橄榄枝,张发奎陷入犹豫。他虽能对共产党慷慨相助,但若让他彻底改换阵营,他是缺乏魄力和决断的。

另一边,汪精卫联手唐生智,大肆屠杀共党,压迫工农起义,同时还不忘同化张发奎,在汪的蛊惑下,张发奎的态度开始转变:“革命力量不可分裂,但汪精卫我是支持的,因为他比我更了解政治。我是个军人,不懂政治,服从才是天职,我对军事的兴趣远高于政治。”

也正是他这次选择支持汪精卫,倒向汪那一头,成为了他自己晚年的一大悔恨。

眼看“三请四邀”,张发奎迟迟不表态,随着革命形势愈发严峻,我党对他下达最后通牒:“请您三思,跟我们携手回粤,如不愿意,我党也不强人所难,只好甩开张大指挥,自己干了。”

在最后关头,张发奎还是退却了,声称被逼无奈,只好屈服于右派势力。

确认对张发奎争取无望后,中共委任贺龙,叶挺为主力,发起南昌起义。饶是如此,我党依然念及张发奎的旧情,对他并未完全死心。

南昌起义后,我党依然将张发奎列为主席团成员;贺龙多次致电张发奎,声称随时欢迎他来南昌干革命;甚至群众也在忙着张贴“拥护张总指挥”的标语。

直到起义军撤至汕头,周恩来同志等领导人仍未放弃争取张发奎,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因为张发奎政治觉悟不高,但偏偏爱感情用事。

原来,8月1日当天,张发奎在得知起义爆发后,提着枪就往外冲,试图阻止25师与叶挺贺龙部队汇合。

然而,他所乘的火车不久便被起义军拦下,聂荣臻下令鸣枪震慑,张发奎慌忙跳车逃命,他的卫队以及武器,全都遗留在火车上,被起义军俘获。

聂荣臻

张发奎觉得,他对共产党人仁至义尽,而贺龙,叶挺等人却不顾兄弟情谊,率先起兵“背叛”,致使自己丢盔弃甲,仓皇出逃,颜面尽失。

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为党、为革命、为人民而奋斗,是天经地义的使命,完全不属于背信弃义之举。

经此一遭,张发奎与共产党战士愈走愈远,感情不复从前,加之汪精卫在一旁煽风点火,张发奎与革命正途只有一步之遥,却始终差了这一步。

很可惜,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与我党离心之后,张发奎似乎迎来了下坡路,他的后半生境遇又将如何呢?

日暮途穷

张发奎与我党彻底决裂,是在广州起义之后。

1927年8月,张发奎返回广州,于三个月后发起兵变驱逐桂系势力。我党闻讯后,决定趁此次兵变之际,进行武装起义。

12月11日深夜,在叶挺,张太雷等人的领导下,广州起义爆发。张发奎调集兵力镇压起义,正式与我党为敌。

至此,中共自北伐战争以来,与张发奎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彻底破裂。

身为曾经的“反蒋”积极分子,在镇压广州起义之后,张发奎被南京政府下令免职,被迫闲居日本。而背后的始作俑者,自然是掌权者蒋介石。

蒋对张发奎之前的行为耿耿于怀,张发奎心知肚明,暗自较劲,“反蒋”之心更盛。此后,凡是“反蒋”战役,张发奎逢战必回,首当其冲。

在经历屡次“反蒋”失败后,张发奎终于认命,遂游历欧洲各国,直到1935年才又回到祖国,投身抗日。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发奎身为军人,多年不被重用的他,忍不住发出怒吼:“如果此番不让我对日作战,不让我杀几个日寇,我将出家为僧,永不问世事。”

1937年8月,张发奎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参与了惨绝人寰的淞沪会战。

在敌强我弱的绝对劣势下,张发奎也发挥出了其军人本色——人在国土在,流尽最后一滴血,誓与阵地共存亡。

淞沪会战

在张发奎部的拼死顽抗下,蝗虫般的日军竟也伤亡惨重,半数战斗力折损在张部手中。

上海《救亡日报》刊登出张发奎的抗日事迹,田汉为其写下赞诗:“始信人间有铁军。”

面对日寇侵犯,张发奎总是一马当先,不减当年“铁军”风采。在抗日战场上,他没有愧对于自己中国军人的身份。

在抗战期间,张发奎与我党的合作关系又逐渐恢复。张发奎坚决拥护“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之主张,这番爱憎分明的性格,无形中又得罪了被迫合作抗日的蒋介石。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试图称王称霸的野心昭然若揭,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蒋介石与宋美龄自恃背后有美国撑腰,连带着整个国民党阵营,都不把中国人民解放军放在眼里。

张发奎久在其中,耳濡目染,竟也盲目崇拜起美蒋势力,断言中共必败。

1946年5月4日,在反动派的策划下,张发奎在中山纪念堂公开发表反共言论,使两党形势剧烈恶化。

1947年冬,蒋介石未忘前嫌,仍对张发奎心存不满,遂将张贬为某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晚年张发奎

此后,国民党节节败退,南京政府一触即溃,广州政府力邀张发奎回粤,重新开辟新局面。但此时的张发奎早已看透政治,心如死灰。

1949年7月,张发奎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出走香港,从此远离政治与军事舞台,不问世事。

而此番客居香港后,他关心的,却是新中国的发展和领土统一大业。

1955年,张发奎得知昔日的众部下纷纷跻身开国将帅——五人为元帅、六名为大将。为他们高兴之余,张的心中陡升一股落寞之情。

他表示,如果当时没有跟错人、走错路;如果当时咬咬牙,举兵参加南昌起义;如果当时跟随共产党干革命,说不定今时今日还能封个元帅之首。

可惜,落子无悔。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在香港逝世。中共中央领导人纷纷为其哀悼。

纵观张发奎其人,他为共产党人提供过帮助,为抗日救国出过力,但同时,他没有树立起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摇摆不定。

他一边厌恶盘根错节的国民党官场,一边又缺乏弃暗投明的魄力和决心,只能任凭岁月蹉跎,郁郁不得志。可悲,可叹。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1 阅读:94

围讯见闻

简介: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