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天眼”,它国内外都响当当的一个科技项目。简单来说,“天眼”就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的一个深山里。它的名字很形象,就像一个大眼睛,时刻盯着天空,监听宇宙的声音。
“天眼”真正的名字是FAST,这个名字可能不太容易记,但它的含义其实挺简单的,它的口径有500米,可以装下30个篮球场那么大,能接收到极为微弱的信号。
天眼的主要工作就是,接收来自太空的射电波。
而美国也有一个天眼,叫做阿雷西博望远镜,这要比中国天眼早很多。
它建于1960年代,曾是世界级的天文学观测设备。
但在两年前,美国放弃重建这个“天眼”,这让不少人都惊呆了。要知道,阿雷西博可是美国的一项重磅投资,花了差不多2.6亿美元建立,曾经是全球最强大的射电望远镜之一。怎么就成了现在“装垃圾的锅”了呢?
美国“天眼”花费2.6亿在美国“天眼”建成之前,全球对太空的探索还处在起步阶段。那时候,全球只有两台射电望远镜,分别位于德国和美国。
口径都是100米,灵敏度高,能探测到很远的宇宙信号,但对于深空探索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美国“天眼”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它的接收面积大了10倍,也更灵敏,成为当时最强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然而,到了2020年,这个“天眼”也开始出现问题。钢缆断裂,镜面受损严重。最后事故频出,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便决定放弃重建。
为何沦为垃圾锅了?美国的“天眼”望远镜最终没能如愿重建,而背后的原因其实让很多人都没想到,那就是资金问题。
是不是很奇怪,美国不是航天领域的“土豪”吗?政府多阔啊,怎么没钱了?
因为随着航天进入商业化时代,完全依赖政府拨款的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情况。
1963年,美国凭借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顺利完成了“天眼”工程。然而,随着全球航天市场逐渐进入商业化阶段,传统的政府拨款模式,开始显得不再可行。
比如我国的嫦娥五号,它在执行探月任务时,就考虑到了成本问题,所以搭载了许多商业实验的负载。
对于“天眼”这样的项目来说,资金问题一直是个大难题。
因为它的维修和重建需要巨额资金支持,而美国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不像过去那样充裕,国家不再能够单纯依靠财政支持,来推动如此庞大的航天设施的重建了。
更多的企业和商业资本的介入,也是必然趋势。
虽然美国的“天眼”望远镜无法重建,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太空探测会停滞不前。
如今,中国天眼主要用来进行天文观测,帮助研究黑洞、脉冲星等宇宙现象,这是国内的科技骄傲,也是全球科学探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