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美国高官布热津斯基觉得中国只会用经济手段反制美国,他错了吗?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冷战结束,苏联垮了,日本经济也被广场协议打趴,世界独霸的美国还真有点“天下无敌”的架势。与此中国刚从改革开放中缓过劲儿,经济增速确实亮眼,但军事、科技、外交都还跟不上。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的布热津斯基站出来预测中国不敢跟美国硬碰硬,只会靠经济渗透这条路谋出路。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他低估了中国的战略耐心
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当时也就能做个“亚洲一哥”,还觉得中国绝对不敢直接跟美国起冲突,顶多用经济手段“渗透”周边国家。而且他坚信,只要中国经济上取代不了美国,就不可能在国际事务中成为全球性大国。这个判断,有点“美国式自信”了。历史证明了,美国确实是短线思维高手,喜欢用硬实力解决问题;而中国呢?更擅长打持久战,讲究“韬光养晦”。从1997年到现在,中国靠的不仅是经济,还有科技、外交,甚至在军事上也不再完全受制于美国。布热津斯基的“区域性主导”这个预测,挺准;但他以为中国只能停留在这一步,那就大错特错了。
2. 他高估了美国的压制能力
布氏非常看重美国的“全球性主导地位”,觉得中国在政治和军事上难以突破美国设下的重重阻碍,比如日韩的军事同盟、东南亚的牵制、甚至俄罗斯的经济疲软。他的逻辑很简单只要这些“绊马索”足够牢,中国就永远无法冲出亚洲。他忽略了一点——美国的霸权不可能永远稳如泰山。放到2024年来看,美国内部问题一大堆,社会撕裂、债务危机、制造业空心化这些问题直接削弱了美国对盟友的“吸引力”。反过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改变东南亚、非洲甚至欧洲的经济格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正是布热津斯基当年没算到的。
3. 他忽视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力量
布热津斯基虽然提到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但他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这种“独立文明体系”下的民族精神。他看问题的角度,还是西方的老套路——把民族主义当作一种情绪化的反应,觉得中国人只会在经济受威胁时抱团取暖。他低估了中国民族主义的深度。这不是简单的“爱国情绪”,而是一种带有文化自信的民族精神。历史上,中国确实有过被外敌打压的低谷,但每次崛起都能依靠这种精神重新站起来。无论是抗美援朝的血战,还是今天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成果,都离不开这种“打不垮”的民族信念。布热津斯基可能没想到,中国的民族主义不仅没有拖后腿,反而成了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布热津斯基的预测,可以说一半对、一半错。他看准了美国的压制本能,也准确判断出中国会用经济手段反制,但他低估了中国的战略耐心、民族精神,以及应对外部压力时的灵活性。说到底,他的眼光还是被美国的“例外论”局限住了——总觉得美国能永远主导世界,而其他国家只能在规则内玩游戏。但历史告诉我们,规则是可以改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