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易学者杨道明说端午的传统文化习俗

易学者杨道明 2024-06-09 17:02:18

2024年的端午节在阳历6月10日。端阳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反映了人们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的崇尚。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因忧国忧民,被流放至汨罗江后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因被吴王夫差赐死,其尸体被投入钱塘江。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便在端午这一天以龙舟竞渡来迎接涛神。

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时期的孝女,为了寻找溺水的父亲,投江而亡,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因此,端午节也被认为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祭龙:端午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与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相结合,形成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习俗的重要方式。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从春秋时期一直到现在的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口味丰富,鲜肉、豆沙、蛋黄、排骨、蜜枣、莲蓉、赤豆、枣,等形状多体现地域特色粽子。

插艾和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以驱瘴。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饮雄黄酒:画额,是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据说可驱避毒虫。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用以驱邪辟恶。

系百索:以五色丝接而成索,又称百索、长命缕、续命缕等,俗谓可避灾病、佑安康。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教育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大学排名前300)文学硕士的易学者杨道明,以14年的易理学术研究及实操案例总结为依据。不作故弄玄虚,不讲娱乐风水,不推销工艺品,不泄个人隐私。以实效为导向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了解,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对屈原等历史人物的怀念,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和团圆的追求。

0 阅读:45

易学者杨道明

简介: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文学硕士易学者杨道明,13年易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