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贝
“饿死在家中,年仅23岁”,当这个新闻出现在2009年的河南乡村时,人们无不震惊和感叹。
主角是一个被称作“第一懒汉”的年轻人——杨锁。
他明明年轻力壮,却因种种原因饿死在自己的家中。
最让人意外的是,很多村民和亲人表示,杨锁并不是饿死的,而是“懒死”的。
这个年轻人究竟懒到什么地步?
他懒到吃饭都要人喂,大小便全在房间里解决,懒到即使饿得奄奄一息也不愿意自己动手拿取近在咫尺的食物。
而这种懒惰并非天生,而是长年累月被一种无形的“爱”所塑造——这种“爱”更像是一种枷锁,困住了杨锁的一生,最终将他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一、杨锁的家庭背景——“锁”住孩子的父母
杨锁的故事要从他的名字说起。
他的名字叫“杨锁”,这名字中带着一种隐喻,从一开始就预示了他的一生——被“锁”住的人生。
杨家父母给儿子取名“杨锁”,其寓意再明显不过:他们希望儿子能够永远留在自己身边,成为他们家庭中的一部分,这是个家庭的“锁”。
杨锁是杨家唯一的孩子。
在那个年代,乡村中独生子女并不多见,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兄弟姐妹成群。
但杨家夫妻俩只有杨锁一个孩子,自然对他百般宠溺。
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经历生活的艰辛和劳累,所以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夫妻俩就发誓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杨锁是他们唯一的希望,是他们的一切。
“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是杨家父母的座右铭。
他们始终觉得,孩子就应该生活得无忧无虑,应该受到最好的保护,远离一切的苦难和风险。
正是这种出于爱而带有极端偏激的观念,导致杨家父母无条件地满足杨锁的一切需求,不论大小、无论难易。
哪怕要借钱,也要保证杨锁吃得好、穿得好。
无节制的溺爱让杨锁逐渐失去了自理的能力,成为了父母的“囚徒”。
二、被宠坏的童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杨锁的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他就被父母保护在怀中,不曾经历过任何风吹雨打。
别人家的孩子在两三岁时就开始学走路,跌倒爬起,慢慢学会独立行走。
而杨锁的母亲却从不让他下地走路,担心他磕着碰着。
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将孩子抱在怀中,背在背上。
到了孩子稍大一些,母亲依然坚持如此,甚至为了更方便,她带着一个编筐,将杨锁放在筐里,用扁担挑着他去地里干活。
当其他孩子跟着父母到田里帮忙,玩耍嬉闹时,杨锁却躺在编筐中,悠闲地看着母亲劳作的背影。
他没有机会体验那些汗水和泥土带来的乐趣,也没有机会学会如何自己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村里人看在眼里,劝杨母:“孩子这么娇惯下去会废掉的,男孩子就得多干活,吃点苦头,才能成才。”
然而杨母却总是笑嘻嘻地说:“我家孩子不一样,不能苦了他。”
正是这种溺爱和娇惯,让杨锁的童年如同一片平静的湖水,几乎没有任何波澜。
母亲的保护无微不至,父亲对他的照顾也从不间断。
到了该学走路、学自己吃饭的年纪,杨锁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
母亲害怕他会跌倒受伤,从不让他学走路;
害怕他会被食物噎住,从不让他自己拿勺子。
他不用穿衣、不用洗澡,这些全都由母亲代劳。
甚至就连自己吃饭,也总是等着母亲一口一口地喂。
杨锁的生活被父母精心安排得毫无波澜,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他从未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也从未有机会学会独立生活。
上学后,杨锁的父母依然没有放手。
为了让孩子不受委屈,他们甚至多次到学校警告老师:“不许罚我儿子,不许让他受任何委屈!”
渐渐地,老师们对杨锁的管理越来越松,最终干脆不再对他提出任何要求,只要他安静地待在教室里,不影响其他学生即可。
在这种环境下,杨锁开始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
他觉得,只要有父母在,生活中任何问题都不需要自己去解决。
他开始逃避任何的挑战和困难,不愿意面对任何的不适和挫折。
在同学们眼中,杨锁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可以不上课、可以逃课,甚至可以旷课而不受任何惩罚。
老师们不再管他,同学们也对他渐渐疏远。
他被孤立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但他似乎并不在意,因为他的世界里,始终有父母在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这种依赖心理逐渐在杨锁的心中生根发芽,愈加牢固。
他不再尝试去独立解决问题,反而愈发依赖父母的庇护。
小学、初中、高中,杨锁的学习生涯伴随着父母的“全方位保护”逐渐走向终点。
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拼搏、努力,只是在父母的羽翼下浑浑噩噩地度过。
父母的爱就像是一张柔软的网,包裹住了他,让他失去了面对外界风雨的机会。
三、父母相继离世,独立生活的崩塌
杨锁在这种溺爱中长大,逐渐变得对生活中的任何挑战都无能为力。
他从未意识到,生活不是永远都有人替他打理。
直到某天,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杨父患病去世。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了困境,而杨母也在父亲去世后撑起了整个家。
然而,杨母的身体也渐渐吃不消了。
杨母一边要照顾病重的丈夫,一边要照顾年幼的儿子,还要兼顾家中的事务和地里的活计,渐渐地,她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
她试图让杨锁学会自己做一些基本的生活事宜,比如吃饭、穿衣、上学下课,但杨锁根本不愿意。
他已经习惯了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旦这种生活有了变故,他就会选择逃避。
如果母亲不喂饭,他干脆就饿着;
如果母亲不送他上学,他便干脆不去了。
母亲的健康每况愈下,家里的情况越来越糟。
为了撑起整个家,杨母不得不向亲戚们寻求帮助。
然而,即使家庭已经陷入了困境,杨锁依旧对这一切毫无感觉,他并未意识到生活中的变化和家庭的艰辛,依旧沉浸在自己构建的舒适区中。
杨母的病情不断恶化,最终因病去世,留下了年仅18岁的杨锁。对于杨锁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更致命的是,他完全不知道如何独立生活。他从未学会如何照顾自己,父母的相继离世,彻底打破了杨锁一直以来安稳无忧的生活泡沫,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助之中。
四、走向深渊的“懒汉”人生
母亲去世后,杨锁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没有人再替他打理三餐,没有人再为他张罗生活中的琐事。
失去了父母的庇护,杨锁的生活完全失去了方向。
他的堂兄弟们出于亲情,帮衬了他一段时间,给他送饭、打理家务,甚至试图为他找一份工作,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杨锁的“懒惰”。
兄长杨德玉
杨锁不愿意动手做任何事,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不愿意自己做饭吃。
他宁愿坐在家中饿着,也不愿意伸手去拿壁上的苞米。
堂兄弟们看着他这样,也束手无策,只能叹息着渐渐疏远他。
为了让他尝试自力更生,他们给他找了一份端盘子的工作,但杨锁只干了半天就被老板赶了回来,因为他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干活。
在村里,杨锁逐渐变得孤立,村民们对他的同情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声声的叹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锁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家门。
他甚至不再愿意为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动手。
他开始在屋里大小便,随地解决,为了取暖,他甚至把家里能烧的东西全都烧了,最后连床都被他用作了取暖的燃料。
杨锁就这样在恶劣的环境中蜗居,他的家变得越来越像一座废墟,脏乱不堪,恶臭难闻。
没有了父母,也没有了亲人朋友的支持,杨锁在孤独和无助中度过了每一天。
他不再走出家门,甚至放弃了外出讨口饭吃的念头。
对于外界的所有事物,他都没有了任何兴趣,只是机械地度日。
终于,2009年的冬天,杨锁的堂哥再次登门探望他。
堂哥提着饭菜,推开房门的瞬间,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堂屋里一片狼藉,杨锁就躺在那里,早已僵硬。
这一幕让堂哥感到震惊不已,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竟然在无声无息中走向了尽头,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结语:
杨锁的死在村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很多人都说他是“懒死”的,是“活该”,但更多的人把矛头指向了他的父母,指责他们“爱得太多,害了孩子一生”。
的确,杨锁的父母是爱他的,但这种爱没有节制,没有底线,最终酿成了悲剧。
父母的爱应该是温暖的港湾,但同时也应该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力量源泉。
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它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失去了面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杨锁的父母无疑是爱他的,但他们的爱却成为了一把无形的“锁”,锁住了杨锁的人生,让他无法独立,无法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本文图片及信息源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某某百科。
网络报道与新闻采访。
晒太阳的老猫
溺子如杀子,这样的结局也不奇怪。这不是孤立事件,我身边有亲戚这样娇惯孙子。现在孩子都十岁不会使筷子,学校受点气,说不上学就不去上。惯的没样子。过年串亲戚满桌子的大鱼大肉,这孩子嘴一撅说不吃,没他爱吃的,要吃炒土豆丝。好嘛,当奶奶的马上跑亲戚家厨房就要给孙子炒菜。一众惊讶,真踏马开了眼…
也许。。。
都没人建议他父母去看下病么?能把孩子惯成这样,明显病得不轻[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用户13xxx16
应该是有什么病吧
下雨了 回复 10-23 07:37
精神有问题,正常人再怎么宠溺,找饭吃还不知道
四年不了情
明显父母问题更大
玫瑰依旧
都看几百遍了[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