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6日,广东陆丰的麒麟山墓园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51岁的乡村教师文某艳被同居11年的男友吴某升残忍杀害,死因仅仅是因为她拒绝与其发生性关系。更令人痛心的是,这起悲剧背后隐藏着长达11年的家暴史,而所有求救信号都被系统性地忽视了。
文某艳的儿子至今还记得母亲最后一次离家时的样子。那天下午,吴某升以"谈谈"为由将文某艳骗至山上,随后用锯齿斧头连续砍击她的头部17次。当搜救队找到遗体时,这位曾经备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已经面目全非。而更让人愤怒的是,凶手在作案后不仅清洗了血衣,还混入搜救队伍散布"她跟人私奔"的谣言。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凶手的残忍,更因为它暴露了家暴防治体系的诸多漏洞。文某艳生前曾三次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却都因"证据不足"被驳回。邻居们虽然经常听到争吵声,却总是劝她"年纪大了忍忍"。就连她偷偷攒下的3万元"救命钱"被吴某升发现后,也成了加速悲剧的导火索。
4月21日,这起案件将在陆丰市看守所第一审判法庭开庭审理。文某艳的儿子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恳请网友关注庭审。他不仅要为母亲讨回公道,更希望借此推动社会对家暴问题的重视。"我希望亲眼看到法律制裁凶手,"他在采访中说,"也希望其他家暴受害者能从中获得勇气。"
这起案件折射出的问题令人深思。当一位教师、母亲、家暴受害者用生命都没能换来保护时,我们的社会到底缺失了什么?是执法人员的懈怠?是邻居的冷漠?还是整个社会对家暴的认知偏差?
值得关注的是,本案凶手的残忍程度很可能使其面临死刑判决。但比严惩凶手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下一个文某艳的出现。专家指出,家暴往往遵循"控制-暴力-升级"的循环模式,而及时发现并干预是阻止悲剧的关键。
文某艳的教案本至今还放在学校的办公桌上,上面沾着她批改作业时留下的笔迹。而她的遗体,因为案件调查需要,仍然停放在殡仪馆无法下葬。这个细节或许最能说明问题:当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证据",当一位教师的死亡需要网友关注才能获得公正,我们的社会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某艳生前三次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均被驳回,这一情况确实引发了公众对司法机关是否存在渎职行为的质疑。从法律角度来看,是否构成渎职需要结合具体案情、证据审查标准以及司法人员的履职情况综合判断
渎职(如玩忽职守)的认定需满足:
主观过错:法官是否故意或重大过失忽视关键证据?
客观违法:是否违反法定审查标准(如未在72小时内裁定紧急申请)。
后果严重性:驳回决定是否直接导致后续悲剧发生?
仅凭“三次驳回”不能直接认定渎职,需调查具体审理过程。若法院未依法审查或故意忽视证据,则可能涉及责任追究;若因证据本身不足,则属司法裁量范畴。此案更暴露出家暴受害者取证难、司法救济滞后等结构性问题,需系统性改进。
这起案件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声叹息,更是一个警示: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犯罪。只有当每个旁观者都愿意站出来,每个执法者都认真对待,这样的悲剧才可能真正减少。文某艳的儿子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妈妈沉冤得雪"。而对我们来说,最好的纪念或许就是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