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写景的古诗词曲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上千年来,这些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动人心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神往。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诗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这些日子天气持续高温,虽已立秋,仍如夏日,常清君这次特地解读点评孟浩然的这首《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按惯例常清君先解释一下其中字词:
南亭:诗人居处涧南园的亭子。
山光:傍山的日光。
池月:池边的月色。
开轩:开窗。
闲敞:开阔宽敞。
竹露:竹叶上的露珠,露水。
清响:极微细的声响。
恨:遗憾。
中宵:中夜,夜半。中,一作“终”。
劳:苦于。
一、炎炎夏日南亭乘凉有美景先来看前面两句:“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这里的“忽”字,有些赏析文章解释为“忽然”,常清君觉得解释为“匆匆、很快”更为符合诗意,这两句意思是说夕阳的余晖匆匆向西落下,池塘边的一轮明月渐渐自东升空而上。
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夏日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明月东升的景致。
诗歌起句就是相当工整的对偶句,“山光”对“池月”,“忽”对“渐”,“西”对“东”,“落”对“上”,如果将其再细化引申开来,其实就是山和水相对,日光和月色相对,匆匆和渐渐相对,西边和东方相对,下和上相对。
紧接着第三四句“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古代男子平时一般束发戴帽,这里则指的是诗人主动将头发散开了自然垂落披肩的情形。在常清君看来这一方面描写了作者因为天气炎热,又是在自家亭子里乘凉时的自在悠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不拘小节、性格豪爽、放浪不羁的性情。
这两句也对得相当工整,意思是说自己披散开头发来在傍晚乘凉,打开窗户睡在床上,感觉房间更加开阔宽敞,舒适有凉意。
再来看第五六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也对得相当工整,意思是说微风掠过荷花送来阵阵清香,露珠暗滴竹叶发出声声脆响。前句使用了动词“送”,后句则使用了动词“滴”,皆是画龙点睛之笔的诗眼,前句其实是在描述嗅觉,后句其实是在描述听觉,但两者之间又有修辞上的“通感”(又称“移觉”)之妙。
一方面因为已是夜晚时分,再加上古代又不像现代有灯光照明,虽然当晚也有月光,不过远处的景色还是看不太分明的,所以作者没有描述视觉方面的感受,而是描述了嗅觉和听觉两种感受,这恰恰更符合古代夏日夜晚的场景。
诗中前面这六句都是主要在写景,你看看,诗人当时在唐代的炎炎夏日里,虽然没有风扇、空凋之类的现代科技家电产品,但依然在自家亭子里怡然悠闲地乘凉赏景,好不自在。
二、夜半时分梦里再思友人再看最后四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意思是本想取出鸣琴弹奏一曲,却遗憾没有知音来欣赏。不禁怀念起我的一位老朋友来,到了夜半时分在梦里还苦苦把他想念。
这里的“鸣琴”其实就是“古琴”的意思,作者在此借用了三国时期诗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咏怀》诗中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诗意。诗中提及的这位让诗人魂牵梦绕的“故人”,也就是题目里所说的“辛大”,是孟浩然的一位同乡友人,排行老大,名不详,疑即辛谔,经常在夏日里来孟浩然这里的南亭一起纳凉畅聊,饮酒弹琴。
这四句由写景转为抒情,在先前的悠然乘凉赏景的惬意中,又生出丝丝感叹身边无知音、再次怀念故友的遗憾惆怅的情感。
在常清君看来,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其实都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毫无掩饰的流露。
常清君云:夏日好乘凉,夜半梦中思友人。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