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最大功绩是包产到户?孙玉良:非也,是给了农民尽情发展自由

炽热的段子手 2023-09-20 15:59:26

文|孙玉良

有人说,改开的最大功绩是“包产到户”。对这个问题,我不这么看。我支持“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互不否定的观点,认为这都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本就是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挫折。最大的挫折莫过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那些地方中断了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事实上也一直在发展过程中调整航向,就农村的发展历程而言,我认为改开的功绩不是“包产到户”,而是给了农民尽情发展的自由。

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有的专家,单从粮食产量上算经济账,说什么“包产到户”后粮食产量增加了,以前生产队里的时候,大家都吃“大锅饭”,导致了生产力低下。对于这种观点,我不认同。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的功劳应该归功于种子、化肥与农药,而不是农民的冲天干劲。前三十年,新中国刚刚建立,处于“一穷二白”的状况,又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封锁,要想发展谈何容易?那个时候全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种子不如现在,亩产小麦才二三百斤;化肥紧缺,农民大多是靠粪便养地。说白了就是农业科技落后,打不出那么多粮食。把粮食产量低怪罪到农民头上,说农民懒,吃“大锅饭”,是不公平的。

“包产到户”在一定时间段内,确实起到了刺激农民种田积极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人都有自私的心理,种自己的责任田更上心。但粮食产量的增加,这不是主因。不能过分夸大农民种田积极性所起到的作用。而且,农民种田单干并不是新鲜事物,几千年来农民都是种田单干的,就长远的目光来看,农业的发展还是要靠规模化、农场化、机械化,而不是农民守着分到的那一亩二分责任田精耕细作。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农村比“前三十年”有了大的发展,绝大多数农民盖上了新房子,买上了新家具,还有许多农户买上了轿车,甚至在城里买了楼房,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他们的财富是靠种田得来的吗?除了凤毛麟角的种粮大户外,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并不是从种粮、种菜、种树、养殖得来的,而是农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开办乡镇企业得来,通过四处打工得来,通过联系各种业务得来……,可以说,农民致富的方法五花八门,三百六十行,干什么的都有,但靠种田致富的微乎其微。

改开最大的功绩,是给了农民尽情发展的自由。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农民不用拴在责任田里了,出门不用村里开介绍信了,吃饭不用粮票了,穿衣不用布票了,农民可以随便到城里见世面了,有本事出国也可以出国了。只要你不违法犯罪,给你生活的自由,想干什么事任你选择。啥叫开放,这就是最大的开放,解开了农民身上的束缚。户籍制度是对农民最大的束缚,现在户籍也没什么用了,一张居民身份证可以走天下。我今年五十多岁了,奔六了,经历了“前三十年”的最后十年,经历了整个“后四十年”,农村的变化是切身体验。你问一位八十岁的农民,是“前三十年”幸福,还是“后四十年”幸福,答案当然是后四十年,这毋庸置疑,没有农民想回到“前三十年”去过苦日子。

之所以“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互不否定,要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前三十年,恰恰是中国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时期,那个时候国家“一穷二白”,啥也没有,等于在一张白纸上绘制宏伟蓝图,要靠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来实现。那个时候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都有冲天的干劲,那个时候不讲价钱,讲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干“义务工”的特别多,大家的思想境界普遍高,就是为了在未来实现共产主义。那一代人是吃苦的一代人,尤其是农民,为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是宁可自己吃不饱饭也要交公粮的,而且交的公粮都是质量最好的,留给自己的都是最不好的。正是这些公粮保证了那个时代的工人、公职人员、解放军、科研人员以及其他所有非农人员的生活。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一代农民,他们是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后勤”,他们做出的牺牲与奉献惊天地,泣鬼神。如果需要道歉,国家对不起的是那一代农民,他们受苦了。

解决“三农”问题,我还是那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用文化包围农村。让农民掌握各种各样的文化,给他们充分的发展自由,喜欢种地的就让他们当种粮大户,喜欢搞企业的就为他们开办乡镇企业提供便利,新时代的农民都要成为有文化的农民,成为与城里人平起平坐不受歧视的国家公民。农民不用救济,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他们有本事自己站立起来谋发展,挺起雄伟不屈的脊梁。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0 阅读:30
炽热的段子手

炽热的段子手

每天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