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大雪节气将至。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全国气温显著下降,夜晚变得更加寒冷,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而且北方冷空气变得活跃,昼夜温差增大,降水量也明显增多。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说的就是,大雪节气往往出现在农历的十一月份,此时气温显著下降,强冷空气往往会带来降雪。而“雪”又是寒冷的标志,为此大雪就成了冬季冷的象征。
当然,大雪节气并不是表示这个节气期间会下很大的雪,而是表达的这个时节的一种气候变化。此时寒流活跃气温下降、降水增多,天气开始变得越来越冷,会有一定的下雪可能性。因此,节气上的大雪与大雪天气逐渐并无联系。
此外,大雪节气往往会有三候,分别是: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意思是说,此时天气寒冷,寒号虫(一种鸟名)停止鸣叫;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又作蠡,一种药材,因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另外,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只不过大雪节气比小雪节气更加寒冷,且多雨雪。而且大雪节气对于农事活动有着重要影响,这也是古人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具体如下:
大雪不寒,明年旱
大雪不冻,惊蛰不开
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
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
大雪到来大雪飘,兆示来年年景好
大雪不冷清明冷,清明无雪不成年
看得出,大雪节气的天气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来年的庄稼收成及农事活动。
当然,针对大雪节气而言,民间还一直有“早大雪暖洋洋,晚大雪冷飕飕”的说法。那么这句话是何意?有何预兆?一起来看看吧。
早大雪暖洋洋,晚大雪冷飕飕首先,早大雪和晚大雪的的意思有两方面。一个是指早上和晚上。如果大雪节气出现在早上,那么今年冬天就可能比较暖和,属于暖冬的预兆;而如果大雪节气出现在晚上,那么这年的冬天就可能比较寒冷,大概率是个冷冬。
另一个是指月份的早晚。如果大雪节气出现在农历十月份,那么这一年就是早大雪,冬天就可能比较暖和;而如果大雪节气出现在农历十一月份,那么这一年就是晚大雪,这年的冬天就可能比较冷。
而对于这一说法而言,民间也有很多农谚,都能解释这一观点,具体如下:
白天大雪冬雪少,晚上大雪冬雪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大雪节气发生在白天,往往这一年冬天的降雪就会偏少,这样冬天就可能不会太冷;相反,如果大雪节气发生在夜晚,那么往往意味着这一年的雪非常多,这样冬季就会偏冷。
雪在月初,腊月冷飕飕。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大雪节气出现在了农历月份的上旬,那么到了腊月天气就会特别冷,也就预示着这一年的冬天将会很冷。
大雪来得早,春节不穿袄。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大雪节气出现的时间比较早,那么春节期间的天气会比较暖和,人们不需要穿棉袄就能度过春节。相反,如果大雪节气出现的时间晚,那么到了春节期间,就会比较冷,需要提前做好御寒保暖准备。而这里的早晚,就是指十月或十一月。
那么今年的大雪节气在何时呢?有何预兆?
根据传统历法显示,今年的大雪节气出现在公历12月6日,星期五,农历的十一月初六,具体时间是在23点16分47秒。而根据古人说法推算,今年的大雪节气就属于“晚大雪”,而晚大雪的特点就是冬季雨雪多,比较冷,是个冷冬的预兆。
冷冬虽然人的体感会不舒服,但是这种气候现象对于农民朋友而言是比较有利的,因为冷冬会保证庄稼作物生长顺利,有助于来年粮食的丰收。
而且民间一直有“瑞雪兆丰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冬天就该雨雪多,天气冷,否则就是异常天气,不符合自然规律,对于庄稼生长就会不利。
总之,12月6日就是大雪节气了。根据民间讲究,今年就是个冷冬。当然这些说法都有局限性,而且不具有科学性,因此要想准确判断冬季的冷暖,还需要密切关智气象预报,这样才能更好地预测冬季的天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