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中越战争解放军最强的迫击炮就是它:山地之王71式100毫米迫击炮
说起来不可思议,看起来性能平平的71式100毫米迫击炮,竟然是解放军长达30年的核心装备。该炮参加了惨烈的中越战争,也是步兵团的支柱火炮,经历了无数战役。听萨沙说一说吧。
抗战、内战和朝鲜战争期间,解放军都曾使用过107毫米迫击炮。
该炮的各方面性能大大强于82毫米迫击炮,重量上大大小于120毫米迫击炮,是介于两者中间的火炮。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解放军仿造苏式迫击炮,研发了55式100毫米迫击炮,成为步兵团制式支援火炮。
在1962年中印战争里,55式的表现不佳。就火力上,它的炮弹只有10公斤左右,同动辄15公斤以上120毫米迫击炮弹,威力差距非常明显。
就重量上,战斗全重不到200公斤的55式,比120毫米迫击炮的275公斤重量要轻得多,炮兵仍然难以承受。
55式的炮管就有近100公斤重量,就算不是在中印边境雪域高原作战,也不是普通人可以长期背负行军的。
相比起来,82毫米迫击炮虽炮兵威力较小,全炮重量才50多公斤,拆卸以后单个部件也就20多公斤。这种重量不算很轻,强壮的士兵能够有效承受,这才算是合格的火炮。
在中印战争里,55式根本不能胜任。
在稍后的珍宝岛战斗中,解放军使用了82毫米和120毫米迫击炮,却根本没有使用鸡肋火炮55式100毫米迫击炮。
话说回来,无论苏联还是美国,他们的100毫米或者107毫米迫击炮,也没有考虑到由人或者骡马背负长距离行军。
对于苏联来说,107毫米迫击炮本来是放在有两个轮子的炮架上,由汽车至少是马车沿着公路拖曳。
美军则更好,107毫米迫击炮压根是放在吉普车上的,几乎可以说是吉普炮。
有趣的是,明明1962年中印战争表现不佳,100毫米迫击炮没有被解放军淘汰,反而得到很大重视。
在整个60年代,解放军投入很大力量,去研发新一代100毫米迫击炮,最大要求就是减重。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解放军对120毫米迫击炮更为不满。
120毫米迫击炮的威力,绝非100毫米或者82毫米迫击炮可以企及的。
可惜该炮实在太沉重了。
且不谈火炮有多重,就算120毫米炮弹,单发就有16公斤。
在高原行军中,即便强壮的单个步兵,只能额外替炮兵携带1发炮弹。
看到适应高原的藏族男人,可以一次背2发120毫米炮弹和2发60毫米炮弹,解放军士兵都看呆了。
战争中,解放军伺候1门120毫米重型迫击炮,必须动用一个步兵连的兵力。
站在60年代的角度,连骡马化都完全没有实现的解放军,很难大量装备笨重的120毫米迫击炮。
当时中国主要威胁来自于北面的苏联,对方强调装甲洪流加上大炮兵部队。
想要对付苏联人,解放军必须依靠大量反坦克火炮以及大口径榴弹炮、加农炮,至于迫击炮的用处很有限。
既然迫击炮的用处有限,使用120毫米和100毫米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相比起来,100毫米迫击炮虽然炮弹威力较小,却轻便灵活的多,更适合运输能力低下的解放军步兵,更适合地形复杂的中国。
现役的55式100毫米迫击炮还是太重,必须进行减重。
1971年,71式100毫米迫击炮诞生了,这是之后三四十年解放军的主力迫击炮。
71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重量轻,项目设计的第一要求也是减重。
71式全炮战斗重量仅为75公斤,最沉重的炮管不过28公斤,炮架采用同67式82毫米迫击炮类似的炮架,只有21公斤,底座为26公斤。
这可是非同小可,相比上代的55式整整轻了近100公斤。
除了重量很轻以外,该炮其他性能也还不错,最大射程4700米,最小射程170米,最大射速每分钟20发,火炮精度不错,炮弹重量为8公斤。
在71式100毫米迫击炮服役以后,各种型号的120毫米迫击炮就被淘汰出现役。
根据当时中国,淘汰120毫米迫击炮当然有一定,实在是军队的运输能力太差。
在1965年,全中国的汽车年产量仅有4万辆。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早在1929年,也就是30多年前,美国每年就可以生产460万辆汽车。
在中国街上还看不到几辆汽车的1911年,美国就可以达到21万辆的生产量。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工业水平,尤其是汽车生产能力,同世界强国差了十万八千里。
汽车生产能力差,那么国内的汽车存量很大吗?很少。
在1958年中苏闹翻之前,解放军一共只装备了9万多辆汽车,其中有5万5000辆是从苏联进口的,有2万2000辆是从法国等西方国家进口的,还有3000辆从东欧国家进口。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军用车辆都是进口。
而区区9万多辆汽车,哪里够用?二战期间,美国威利斯和福特为美军生产的军用吉普车就有63万辆之多。卡车方面,4吨的GMCCCKW卡车有56万辆,4.5吨的US6卡车22万辆。
由于运输能力实在不行,解放军只能考虑装备轻便的100毫米迫击炮,也是不得已为之。
120毫米迫击炮太重,在未来基本肯定要用汽车装载。
相反,100毫米则比较轻,不要说骡马,就算逼急了用人背负也是可以勉强作战的。
71式装备解放军以后,官兵们很快就认为这是一门好炮,也理解了为什么二战苏军大量装备此炮用于山地作战。
除了炮弹威力不如120毫米重型迫击炮以外,该炮其他各方面性能毫不逊色。
71式服役后没多久,就参加了1979年的中越战争。
解放军常规装备的迫击炮包括60毫米、82毫米和100毫米,还有极少数160毫米重型迫击炮。71式100毫米迫击炮,就是解放军步兵可以得到最大的迫击炮了。
一个100毫米迫击炮班,配备7名炮兵。
班长负责指挥,一炮手负责瞄准,二炮手负责装填弹药和发射,其他4人均是弹药手。
此时71式最大的优势体现出来,就是轻。
该炮全重仅有75公斤,拆卸为28公斤的炮管,21公斤的炮架和26公斤的底座。这三个部分可以用车载,也可以用骡马背负,甚至可以直接由炮兵背着走。
任何一种骡马,哪怕是毛驴也可以轻松背负20多公斤的零件长距离行军,根本不需要汽车装载。
71式的炮兵回忆,虽然越南有一些公路,道路情况却极差,一是越南是个穷国,又一直在打仗,根本没钱修公路;二是越南很多季节的天气恶劣,阴雨不断,再好的泥土公路也废了;三是越军撤退时破坏了大量的公路,这是当年打美军时的经验。
无论解放军炮兵是否愿意,他们只能用骡马携带71式。而具体作战时,几乎完全是依靠人力肩挑背扛,连骡马都无法使用了。
且不要说换成280公斤的120毫米迫击炮,就算是之前170公斤的55式100毫米迫击炮,也够炮兵们喝一壶的。
即便减重到75公斤的71式,在越南北部这种复杂山地丛林中,也是比较沉重的。
7人炮兵班有3人背着迫击炮部件,其余4人负责携带炮弹。
火炮零件就有20多公斤,加上各人的单兵装备,炮兵每人负重至少超过40公斤。
弹药手负重相对较轻,然而他们需要每人携带2发8公斤的炮弹,也有16公斤的负重。
相比120毫米迫击炮,这还是轻了太多,单发120毫米迫击炮弹就有16公斤。
即便100毫米炮兵班4个炮兵负重很大,也只能携带8发炮弹,最多维持一次战斗而已。
好在,解放军炮兵有军工和民工组织的运输队,专门负责运输炮弹。
解放军每个步兵团会下辖一个100毫米迫击炮连,下辖2个炮排,共装备6门迫击炮,另还有一个指挥排,主要负责观测目标和指挥炮击。
71式的射程为4000多米,加上越南地形复杂,遮挡物很多,炮手基本上是看不到目标的,完全依靠指挥排提供的坐标,进行超越炮击。
指挥排的官兵锁定了目标后,迅速将坐标通过有线电话或者无线电步话机发给炮兵,炮击期间需要不断调整坐标。
早在战前的各种训练中,解放军炮兵对71式就颇为喜爱,认为它的性能不错。
该炮的炮击精度不错,炮击速度很快。除了可以精确打击单个目标以外,必要时它可以每分钟20发进行最快速度炮击,短时间内覆盖一大片区域,进行面杀伤。
实战中,71式就是解放军步兵团最大口径的支援火炮,起到了重大作用。
可以说,较大规模的战役,都可以看到71式的身影。
11军迫击炮连副指导员王闲亭老先生回忆,在1979年2月17日,他们进行了第一次战斗。
他所在的91团准备奇袭越军13号高地,没想到趁夜色靠近时被机警的越军发现。
于是,越军立即用炮火猛烈轰击,负责攻坚的步兵连伤亡很大,包括连长在内的9个干部伤亡了7人。
此时敌我相距很近,大口径火炮全部用不了,唯一能够进行压制的就是跟着步兵前进的71式100毫米迫击炮。
接到命令时,71式排炮连刚刚赶到前线,立即架炮准备炮击。
越南北部地形非常复杂,附近竟然找不到一块稍微平坦的地形,山地崎岖,各种植物茂盛,很多茅草长得比人还高。
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相对平整的山洼土地,坚持急行军跟上来的只有3门炮。
前面已经打响,炮兵们心急火燎的迅速挖好了阵地。13号高地有3个敌人强力交叉火力点,解放军步兵们根本突破不了,只得在步话机里反复要求开炮。
战况紧急,炮兵们来不及等待其他火炮跟进,也来不及仔细确定周围是否安全,就立即开炮。
炮兵距离13号阵地不远,用双眼都可以看到越军阵地。炮兵们不用观察员来指挥,直接在连长和排长目测下迅速开炮。
事实证明,71式是非常实用的。当第一轮3发炮弹飞过去,将越军13号高地的机枪全部打懵了,一时间全部停火。
炮兵们一鼓作气,在9秒钟内连续发射了9发炮弹,压制了敌人机枪,连越军1门60毫米轻型迫击炮也不敢露头了。
这3门炮不断持续炮击,猛击越军阵地。
而步兵趁着越军火力稀疏的绝佳机会,奋力仰攻,慢慢扭转了战局,最终在第3天占领13毫米高地。
虽有71式的炮火支援,解放军仍付出较大代价。首先是步兵第5连拼了2天,伤亡过半,被迫换成第2连又打了1天,这才占领高地。越军伤亡170多人,解放军伤亡也不小于这个数字。
实战同日常的训练,是有很大不同的。
此次炮战中,炮兵们不惜代价的拼命快速炮击,已超过日常训练标准。当战斗结束时,炮兵们发现,71式不算很大的后坐力,竟然将底座深深的推入到土中,花费很大力气才挖了出来。而高温尾气更是将本来潮湿的土地,全部熏成了硬土地,附近的植物全部被烤干甚至吹碎。
此次打的不太顺利,主要是越军以逸待劳,早就在13号高地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71式的炮弹毕竟只有8公斤,无法摧毁坚固工事,只能起到暂时的炮火压制作用,让越军的火力减弱。
越军单兵素质高于我军,实战中很多士兵是多面手。重机枪手被打死了,弹药手立即接过机枪继续射击,弹药手又被打死了,60迫击炮手一样可以操纵重机枪。
这些越军士兵大多作战多年,残酷战争让他们必须是一超多能,战斗力比较强。
相反,解放军进攻部队11军本来是乙种军,就是战备部队。
决定参战以后,11军经过大规模扩编,这才凑齐了作战的兵力。这个扩编的少部分兵力是从友邻部队调集老兵,其余绝大部分士兵是刚入伍的新兵蛋子。
就算是炮兵排中,也有众多新兵。有的新兵参战时才入伍不到一个月,形同老百姓。这些小伙子上了战场能够坚持作战,不拔腿就跑,已经是很了不起,谈不上让他们具备什么作战技巧和作战经验。
71式是解放军主力迫击炮,参加了几乎每一场早期的攻坚战。
在王副指导员作战的同时,2月19日西线13军37师步兵110团奉命向332高地攻击。
步兵进攻期间,突然遭到越军105榴弹炮的炮击,一度被压制。
此时步兵团没有其他火炮能用,只能将任务交给71式。
正常来说,71式不能随便同射程超过自己的榴弹炮对抗。只是没有其他选择,71式偷偷摸过去,在有效射程内进行炮火急袭。仅仅一轮炮击就摧毁了越军1门105毫米榴弹炮,将炮兵阵地打的七零八落,压制了越军炮火。
王副指导员参加了很多战斗,仅仅在越南境内的22天就打了29仗。很多战斗比第一场13高地作战惨烈十倍,比如148高地战斗。
3月5日,解放军奉命撤回中国境内,撤退路上的148高地被越军控制。
为了确保解放军大部队撤退成功,需要尽快占领该高地。
解放军各部都在撤退,撤退的秩序比较混乱,炮兵和步兵脱节了。这20多天消灭了很多所谓的王牌越军部队,解放军对防御148高地的二流越军有些轻敌,认为他们最多只有一个排,没有修建坚固工事,没什么了不起。
解放军先头连撤退到这里,本应该等待炮兵跟上来再进行攻击。由于轻敌,负责指挥的副团长和营长命令步兵连直接趁夜突袭,不需要等待炮兵赶到。
当晚,该连突然发动袭击。
万万没想到的是,步兵攻上去以后才发现,这里越军最少有2个加强连,而且阵地上修建了大量坚固工事,包括一些永久性钢筋水泥工事。
此时解放军步兵连已经攻了上去,想要撤下来也是不行了。
71式炮兵连赶到附近时,听到漫山遍野的激烈枪声。情况不明加上无法联系到步兵连,炮兵根本不能在漆黑的夜里胡乱开炮,只能焦急听着枪声越来越小。
最终,该步兵连伤亡殆尽,基本全军覆没了。
第二天,解放军后续部队全面赶到,本来想用122毫米榴弹炮、75毫米加农炮炮击越军阵地。
此时残存的解放军步兵,占领了高地少数阵地,敌我距离不过一二百米,这些火炮均无法炮击,唯恐出现误伤。
那么,10门71式又成为炮火支援的主力。它们猛烈炮击了148高地的越军,另外还有18门82毫米迫击炮也参加了炮击。
解放军正在撤退,前期携带的大量弹药都成为累赘,最好能够全部用掉减轻负重。
迫击炮的弹药非常多,将越军阵地打成一片火海。
奇怪的是,每次解放军步兵发动攻击时,148高地越军仍然能够发射大量炮火,似乎没有受到炮击的太大影响。
负责指挥的副团长仔细观察越军阵地,推测出了原因。虽然148高地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修建了大量钢筋水泥的防炮工事。
71式100毫米炮弹才8公斤,只有直接命中才有可能破坏这些工事。而该炮是高抛物线火炮,又相距数千米,炮弹不容易直接击中目标。
在71式炮击时,越军躲在防炮洞里面,伤亡很小。
换句话说,71式的炮击对越军伤害不大,没起到什么作用。
于是,炮兵们迅速调整战术,首先71式不能大面积覆盖炮击,而是集中起来轰击某个区域,一个个的重点炮击。
71式整整打了5个小时,一个据点一个据点的打,发射了大量炮弹,炮筒都打红了。在长时间反复炮击下,终于将越军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工事摧毁。
解放军步兵多次进行佯攻,一旦越军离开防炮工事,71式就立即猛烈开火,将他们炸死在表面阵地上。
这样打了整整一天,71式发射了无数弹药,终于掩护步兵占领了148高地主阵地。
越军是非常顽强的,即便伤亡殆尽,工事几乎都被摧毁,仍然坚决不投降。
他们躲在一个坑道内顽抗,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这样僵持了几个小时,最终在3月7日让工兵用炸药进行爆破,彻底摧毁了这个坑道。
此战,越军被消灭600多人,少校营长被击毙,最后的坑道里就有200多人被炸死或者活埋。
此战摧毁了60多个碉堡,缴获的火炮就有20门,还有高达17万发弹药。
解放军伤亡同样不小,最初攻击的那个连,抬下来的烈士遗体就有50多具,伤员有100多人,全连基本打光了。
此战中,迫击炮的作用极大,杀伤了75%的敌军 ,这是现代战争的常态,轻武器越来越不重要了。
虽然71式作战的位置比较靠后,却是越军重点打击对象。王副指导员回忆,战斗中曾有一发越军炮弹,准确落在他面前几米地方,自己来不及卧倒。本来是死定了,结果越军炮弹都是中苏援助的,这枚炮弹存放时间太长、没有爆炸,王副指导员才捡了一条命。
除了攻坚战以外,71式在防御作战和伏击战中作用更大。
3月11日,东线战场,43军128师长383团3营在612高地、龙头村地区掩护团主力撤退,100毫米迫击炮连奉命支援作战,该连在公路南侧400米无名高地设置炮兵阵地。
当晚7点,5辆越军卡车满载着士兵追赶而来。越军比较谨慎,发现前方似乎有解放军活动痕迹,立即停车下人,准备沿着山路突袭。
71式迫击炮连抓住时机,趁着越军乱哄哄下车的机会,迅速开炮轰击。
第一轮24发炮弹飞过去,就击毁了2辆卡车,炸死炸伤20多人。接着71式不断炮击,炸的越军哭爹喊娘。
没多久,越军大部队赶到,重新部署准备进攻。
此时,71式由伏击战转为防御战。在少量步兵配合下,71式几次转移阵地以后猛烈炮击,打的越军根本无法靠近。越军步兵只能要求,己方炮兵支援。于是,越军从卡车上搬下120毫米重型迫击炮,准备反压制解放军的71式。
解放军71式炮兵素质过硬,立即进行全面反击,当场摧毁敌人1门120毫米迫击炮,余部只能携带着火炮向后撤退,脱离我军炮击范围,不敢炮战了。
这样一直打到凌晨1点多,越军1个加强连始终无法靠近。
此时,71式炮兵连才奉命撤退。
战斗中,71式摧毁1门120毫米迫击炮,击毁2辆卡车,打退越军步兵3次攻势,消灭越军160多人。71式炮兵连无一伤亡!
中越战争里,官兵们一致认为71式很好用。该炮是前线步兵支援火炮,通常跟随步兵在最前线作战,可以第一时间响应步兵的支援要求,炮击几公里内的目标。
71式是曲射炮击,而解放军步兵装备的基本都是直射武器,包括重机枪、无坐力炮、火箭筒等等,71式恰好是有效补充,让战场火力不存在死角。
不过,战争中71式性能仍然有些不足。
官兵主要的不满,在于71式的射程较近,最大射程仅有4700米 ,战斗中的射程往往只有3000多米。
老一代的82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有3000米,新一代82毫米迫击炮射程也有4000多米。
也就是说,71式作战比较不安全,甚至可能被口径较小的82毫米迫击炮压制。
官兵们希望提高71式射程,以保证在相对安全的地区进行炮战。
为此,解放军在中越战争的后期,推出了89式100毫米迫击炮,至今该炮仍然是解放军制式装备。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点赞]
运输能力不行只能追求轻量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