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付苏联装甲洪流的核心加农炮:解放军60式122毫米加农炮

萨沙讲史堂 2025-02-22 11:06:31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中国对付苏联装甲洪流的核心加农炮:解放军60式122毫米加农炮

今天的主角是60式122毫米加农炮,这是建国后解放军第一种加农炮。该炮总体性能不错,可惜是苏联40年代的作品,加上火炮的加工技术和造价很高,最终没有起到大的作用。听萨沙说一说。

首先简单说一说什么是加农炮。

今天,加农炮的概念已经基本消失,各国都不存在专业的加农炮了。

加农炮起源于16世纪,本来是一种军舰使用的直瞄火炮。

所谓加农一词,就是英语中的“cannon”,原意为“长圆筒”。

16世纪的木制军舰,开始使用火炮作为海战武器。

然而在摇晃的船上又缺乏现代化观瞄设备的条件下开炮,想要在较远距离曲射击中敌舰,基本是没有可能性的。就算偶尔击中一发,也是瞎猫碰到死耗子。

所以,当年军舰多采用近战方式,在近距离使用大量舰炮猛烈对轰,以提高命中率。

在这种炮战模式下,火炮不需要太远的射程,反而需要平直的弹道易于近距离瞄准,需要炮弹有较高的初速,以便于击穿敌人船只的木制装甲。

由此,加农炮就诞生了。

它的特点就是弹道平直,炮弹穿透能力强,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又具有了远射程。就外观来说,加农炮的炮管往往大大长于同口径榴弹炮。

苏联以及沙俄一直很重视加农炮,在军队中大量装备,这个概念后来深深影响了中国。

言归正传,很多朋友不太清楚我军的60式122毫米加农炮,其实它是山寨苏联D-74型122毫米加农炮的产物。

D-74型是升级苏联M1931/1937型加农炮的作品。

苏联的M1937型加农炮在1939年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和早期的M1931型一同称为A19型号。

该炮比较笨重,行军重量高达近9吨,战斗重量为7吨,火炮长度高达8.7米。

而苏联另一款大量装备的122毫米榴弹炮M1938型,行军重量不过3.1吨,战斗重量为2.5吨,长度为5.9米,显然要轻便很多。

大家也许会奇怪,为什么M1938型榴弹炮已经很优秀了,还要装备M1937型加农炮呢?

原因也不复杂,M1938型是榴弹炮,而M1937型是加农炮,双方性能上是有差距的。

第一,M1937型加农炮的射程更远。

对于火炮来说,射程是极为重要的。

M1937型加农炮的最大射程为21公里,M1938型榴弹炮的射程仅为12公里,差距是非常大的。

对于同口径火炮来说,即便射程只有二三公里的差距,在炮战中也会占据绝对优势。

二战大口径火炮移动2到3公里,再快也有二三十分钟的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敌人利用射程优势炮击你,你快速前进2到3公里才可以开炮还击,那么你就需要冒着被炮击二三十分钟的巨大危险。

二三公里的射程差距尚且如此,更别说两炮射程差距如此之大。

射程优势,决定了M1937型加农炮具有大量装备军队的意义。

第二,M1937型加农炮具有更强的威力,是一种强悍的攻坚火炮。

M1938型榴弹炮的炮口初速仅为每秒钟500多米,而M1937型为800多米。

M1937型加农炮的炮弹为25公斤,使用普通穿甲弹可以在1500米射穿115毫米垂直装甲,在1000米射穿130毫米垂直装甲。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二战期间,德国最强的虎式重型坦克,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不过为100毫米,炮塔装甲为120毫米。

而二战坦克炮战距离一般不超过1000米,M1937型加农炮可以摧毁最强的德军坦克。

同时,加农炮弹速度快,具有更强的摧毁工事能力,可以对付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更可以在城镇战进行拆屋工作,威力比榴弹炮要强得多。

以上这两个特点,决定了M1937型加农炮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不过,M1937型在二战期间装备的不算很多。

它不像M1938型榴弹炮一样大量配属步兵师,而是配属军一级炮兵部队。

苏联一个军往往配属16到20门M1937型加农炮,数量有限。

为啥?

一来,二战初期和中期的德国装甲部队的坦克,还没有后来那么强。

德军主力的三号和四号坦克的装甲都很薄弱,正面装甲只有三四十毫米,用M1937型加农炮对付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二来,德军同类火炮,也就是配属步兵师的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射程只有11公里,还不如苏军M1938型榴弹炮,根本没必要用M1937型来对付。

三来,苏军主要是防御作战,用不到M1937型的攻坚能力,使用M1938型榴弹炮进行防御就足够了。

四来,M1937型加农炮过于笨重,机动性不佳,造价高昂,生产难度很大,远不如M1938型榴弹炮那样可以大量制造、皮实耐用和机动性不错。简而言之,M1938型的综合性价比要高得多。

这种情况下,苏军大量装备笨重的M1937型加农炮似乎没有太大意义。

战争爆发前的3年时间,苏联一共生产了1100门M1937型,而M1938型则制造了数千门之多。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被德国闪电战打的一溃千里,损失了数百万兵力和大量武器弹药。

装备不多的M1937型损失很大,又被视为不是必备的武器,不需要优先补充。

于是,战争爆发的第一年,也就是1942年,M1937型只生产了300多门,根本无法补充损失,很多苏军加农炮兵部队由此解散。

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的武器装备开始迅速更新。

德军大量装备了SK18系列100毫米加农炮,该炮性能平庸,然而最大射程却提高到19公里,在苏德战争初期就维持400多门的规模。

发现SK18系列加农炮的实战能力很强,德军要求增加装备量,随后共装备2200多门,其中大部分用在东线苏德战场。

到了1943年,德国又推出了SK18/40型105毫米野战加农炮,射程提高到21公里。

这些火炮,可不是口径差不多的M1938型榴弹炮可以对付的。

除了德军火炮性能提升以外,德国装甲部队也有大幅度进步。

虎式和黑豹重型坦克纷纷出现,现有的坦克如四号坦克的装甲也做了升级。以产量最高的四号坦克H型为例,车体前穿甲厚度增加到80毫米,炮塔的正面装甲为50毫米。

显然,苏军M1938型榴弹炮应付不了这些挑战,必须采用M1937型加农炮来对付。1943年,M1937型的产量才提升到400多门。

可惜,实战中苏军发现M1937型加农炮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不太合适用于反坦克作战。

为啥?M1937型加农炮虽然威力大,射程远,然而射速慢,反应慢,面对德军坦克根本不占优势,很容易被敌人摧毁。

由于持续射速只有每分钟2发,M1937型往往只有一到二次开火的机会,如果不能击中德军坦克,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M1937型在1944年降为100多门,1945年为200多门,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就停产了。

即便如此,M1937型仍是一种强悍的加农炮。

德军缴获了数百门M1937型,先后有400多门被配属海岸炮兵或者要塞炮兵,用于对付敌人的军舰和重型坦克。

西班牙曾在1943年得到150门M1937型,改进以后用于本土防御,一直装备到上世纪90年代。

芬兰军队缴获了25门M1937型作为海岸火炮,一直用到上世纪80年代。

可见,M1937型是很不错的,只是部分性能需要提高。

1946年,苏联停产了M1937型,转而研发新一代D-74式122毫米加农炮。

苏联花费很大力气,研发成功了D-74式,全面量产则是1955年。

该炮长度高达9.8米,重量则降低到5.6吨,最大射程为24公里,直射有效距离为1100米,火炮最大射速提高到每分钟6发。

以上这些性能,都大大超越了前辈M1937型加农炮。

同时,D-74式有着有强悍的反坦克能力。

它可以在900米距离,射穿185毫米装甲板。

在50年代,西方没有一种坦克能够挡住D-74式的正面炮击。美军M48中型坦克采用铸造装甲,车体正面装甲为11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为120毫米,挡不住D-74式的一击。

于是,D-74式开始大量装备苏军。

该炮配属苏军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的炮兵团,每团装备36门,而不是像二战那样配属军一级部队。

很多朋友对此不理解,这是苏军迫于实战的要求。

D-74式具有超越同口径榴弹炮的射程,可以在炮战中压制敌人的炮兵部队,是苏军炮兵杀手锏。

更重要的是,D-74式还提供了强悍的反坦克能力。

苏军大量装备部队的赛格反坦克导弹,是60年代才发明的,导弹性能也不可靠。

整个五六十年代,苏联陆军仍然依赖火炮反坦克,这就是D-74式得以生存的舞台。

作为那个时代苏军的制式武器,D-74式的性能是完全胜任的。

50年代,中国解放军开始完全苏制化,自然也要山寨D-74式加农炮。

该炮在1960年仿造成功,取名为60式122毫米加农炮。

此时中苏关系已经相当恶劣,苏联当年就撤走了全部专家,拒绝提供生产60式加农炮的镍锘钢。

无奈之下,中国只能花费大力气自行制造钢材。这导致60式研发计划停滞,直到1962年才能够小批量生产。

早期生产的60式加农炮,并不被重视。

军方认为全面开战时,笨重的60式加农炮会被编入炮兵预备队,主要用于在纵深阵地封堵缺口,属于二线阵地火炮。

所以,在60年代初期,60式加农炮主要被部署在福建沿海,用于对付台军可能出现的登陆作战或者军舰火炮袭扰。

由于60式加农炮的射程高达20公里以上,还有直瞄能力,炮弹威力很大,也可以用于攻击台军的军舰。

解放军对于60式加农炮的使用,同苏军没什么不同。

摘录一段技术资料:60式炮班由9人组成,炮长为全班的指挥员。副炮长为班长代理人,通常兼任瞄准手,负责瞄准和发射,还负责检查和报告后坐量。一炮手为开门手,负责开关炮门,必要时替换三炮手装填。二炮手为送弹手,负责将弹丸送入炮膛和处理发射后的药筒,用拉火绳发火时负责发射。三炮手为装填手,负责装填弹丸和药筒。四炮手为装药手,负责变换装药和传递药筒。五炮手为引信手,负责装定引信和传递弹丸。六炮手、七炮手为弹药手,负责准备﹑擦拭和检查炮弹。战炮班在平时训练时,注重缺员射击训练,以应付战场上的伤亡和持续作战要求。

火炮本身的性能资料如下:火炮口径122毫米,炮管长5690毫米,内有28条等齐膛线,最大膛压308.9Mpa。该炮采用单筒身管,装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炮闩为半自动立楔式,开闩板为冲击式,抽筒子为凸轮式;制退机为液压节制杆式,带沟槽复进制动器,液体气压式复进机,制退机和复进机布置在炮身上方左右两侧,均采用筒后坐形式;摇架是筒形的,上架为短立轴拐脖式,下架是铸钢箱式,带有液压千斤顶和座盘,大架带有折叠式夏用驻锄、架尾滚轮和齿条式千斤顶,整体防盾;方向机为螺杆式,高低机为蜗杆自锁单齿弧外啮合式,并装有缓冲制动装置,平衡机为带有机械调整装置的低角注气前推气压式;瞄准装置由非独立机械瞄准具、58式周视瞄准镜、58式标定器、56式直接瞄准镜与照明具组成,便于夜战使用。

该炮射界为高低-5°~+45°,方向左30°右28°,射击初速为885米/秒,最大射程23900米(比59式130短了3.4公里),最大射速每分钟8-10发。所用炮弹为药筒分装式,除配备杀伤爆破榴弹和照明弹外,还可发射装有5个燃烧罐的燃烧弹。

该炮战斗状态重5.54吨,行军状态重5.62吨,公路时驶每小时45公里。该炮一般采用5吨卡车拖曳,越野情况为每小时15公里,行军与战斗转换时间为2.5分钟。

然而,60式的全面生产则是1969年以后的事情。

为啥?中苏珍宝岛战斗爆发以后,苏联国内鹰派曾要求用核武器配合装甲洪流,一举打垮中国,一劳永逸解决这个敌人。

在珍宝岛战斗中,我军装备的85毫米加农炮,无法击穿苏联T62坦克的正面装甲。

而T62坦克可不是苏军的秘密武器,而是量产的常规武器,前后一共生产了2万多辆。

更可怕的是,随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了大量部队:远东军区3个集团军和1个步兵军,共1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2个空降突击旅(计1个师);后贝加尔军区3个集团军,共10个摩步师,3个坦克师;西伯利亚军区5个摩步师,驻蒙苏军3个摩步师,2个坦克师。中苏边境西部,中亚军区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土耳其斯坦军区5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1个空降师。苏军驻亚洲地区总兵力127万,坦克14300辆,飞机4200架。苏军驻亚洲地区陆军共计59个师,其中45个靠近中苏边境,共计67.5万人。

换句话说,苏联有近万辆坦克可以用于攻打中国。

同时,苏联装甲部队的真正杀手锏还是火炮,每次进攻之前必然使用大量火炮开道,首先摧毁敌人的炮兵阵地。

想要对付苏联装甲兵团,第一是有抑制坦克集群冲击的强悍反坦克武器,第二是有压制苏军强大炮兵的强力火炮,这谈何容易。

显然,符合这两个要求的,恐怕只有60式加农炮了。

面对苏联专家洪流,不要说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就算强大的北约也是心惊胆战。

为了对抗苏联坦克装甲军团,解放军只能不惜代价制造60式加农炮。

解放军很夸张的编组了3个加农炮师,其中2个师换装了60式122毫米加农炮,每个师装备2个60式加农炮团。

到了1970年,苏联的威胁越来越大,解放军炮兵开始不断扩编。

17个炮兵师增加到19个,包括12个榴弹炮师、3个加农炮师和4个反坦克炮师。

此时大部分榴弹炮师和反坦克炮师,都增加了1个60式加农炮团,下辖36门火炮。

除此以外,解放军步兵各集团军、步兵师都配有数量不等的60式加农炮营,每个营装备12门火炮。

在六七十年代很长时间,60式就是解放军射程最远的122毫米火炮,具有强大的反坦克能力,是排行前三的杀手锏加农炮。

只是,随着苏联坦克技术的升级,尤其是正面装甲越来越厚(正面装甲升级到200毫米以上),60式也难以从正面击穿它的装甲了。

此时的解放军炮兵只得苦练远程反坦克技术,用60式采用排炮的方式攻击苏联坦克集群的顶部装甲:1969年秋天,在三北地区开阔平坦地形上,122加农炮营利用飞机观测、敌后观察、雷达侦察﹑照明弹等观测手段,对远距离运动中的模拟敌坦克纵队、呈临战队形和进攻队形的运动目标炮击,取得良好效果。

到了1977年,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开始缓和,解放军陆军受到的威胁减小了。

于是,加农炮兵师改编为加农榴弹炮师,配属的加农炮团从三个减少到两个,不需要那么强调反坦克能力了。

同时,随着新一代的59-1式130毫米加农炮的量产,60式的地位逐步被取代了。

即便如此,60式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加农炮。

中越战争爆发时,60式数量是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两倍。

这里简单的提一提,59式130毫米加农炮。

解放军同时仿造了,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60式122毫米加农炮。

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原尊,为苏联M-46型130毫米加农炮。

那么,苏联为什么要搞两种口径接近的加农炮呢?

130毫米加农炮的射程更远(27公里),威力更大,但机动性要比122毫米差多了。

59式130毫米加农炮重达8吨多,60式122毫米加农炮仅为5吨多。

经历过二战的苏联很明白,火炮的机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快速跟随步兵在复杂地形前进的火炮,其他性能再好也没用。

以解放军的83式152毫米加农炮为例,射程高达32公里,炮弹威力非常强悍。然而,该炮机动性很烂,长度就有14米,采用卡车拖曳后长度高达20米,被官兵戏称为“小火车”。

中越战争爆发的边境地区,无论是广西还是云南山区都有大量盘山公路,勉强可以通过一辆卡车而已,如何能够通过20米长度的车辆?

这种笨重的火炮只能勉强在中国北方大平原作战,到了南方尤其是越南山区,简直是寸步难行,等同于无用。

59式130毫米加农炮长度较短,也有接近12米,60式122毫米加农炮则只有不到10米,重量轻得多。

说来说去,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性能稍差,却更为实用。

就解放军来说,大量装备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二战的主力榴弹炮,性能比60式122毫米加农炮差了一大截。

60式非常实用,在七八十年代仍然是解放军炮战的绝对支柱。

在1979年进入越南的作战中,解放军广州军区炮兵第1师第52团立下很多战功。该团先后对143个目标炮击193次,摧毁和压制越军炮阵地46个、观察所和指挥所12个、支撑点25个、暴露步兵群7个。因此,全团荣立集体一等功,荣获“打得猛,打得准,威震敌胆”锦旗。

炮兵第52团下辖辖3个炮兵营,装备60式122毫米加农炮36门。

在1979年,第52团配属广州军区陆军第55军深入越南作战,先后经历了诸如同登战役、谅山战役等大规模战斗。

如1979年2月17日,解放军第55军开始攻打同登,炮兵第52团负责进行炮火支援。

上午8点多,炮兵第52团第1营发现,同登西南山区棍拳南侧洼地有越军炮兵阵地,正在不断炮击解放军步兵。

炮1营立即炮击支援,第一轮炮击略有偏差,打在越军炮兵阵地外100多米。

好在炮1营的技术过硬,60式加农炮性能也非常优秀,立即进行第二轮打击,这次只偏差了几十米。

随后,炮1营又进行第三轮9发急速炮击,完全击中越军炮兵阵地,将正在仓皇转移的越军4门火炮摧毁,还毙伤了越军炮兵20多人。

前后三轮炮击发射123发炮弹,就拔掉了越军设置的拦路虎。

2月23日,解放军步兵163师487团2营顺利攻入越军防御阵地,然而黄昏时期突然遭到越军炮兵的猛烈炮击。看来,越军试图用炮击掩护步兵夜袭。

越军是非常狡猾的,他们知道解放军有着射程远、威力大的60式加农炮,一直没有敢于开炮。

此时越南山区出现了大雾天气,能见度很差,解放军根本看不到越南炮兵阵地的位置。

越军对于附近地形极为熟悉,炮兵能够准确对我军步兵阵地进行炮击。

炮兵第52团团长亲自观察后,根据炮击声音大概确定了敌人火炮的位置和远近,随后反复搜索,终于发现了火炮发射时产生的硝烟。

于是,炮兵第52团团长命令炮兵2营迅速还击,快速发射了52发炮弹,将越军炮兵阵地完全摧毁,击毁4门火炮。

越军炮兵被摧毁后,步兵也就不敢进行夜袭反攻。

实战中,除了射程远、威力大以外,60式的优秀精度,也普遍被炮兵们认可。

就是在2月23日当天,越军使用1门火炮,利用大雾天气炮击骚扰我国境内金鸡山雷达站和友谊关地区。

越军非常狡猾,他们将这门火炮藏在高地上的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工事中。等到雾气浓郁时,越军将火炮推出工事,快速炮击数发后再迅速退回工事中。

面对这种炮兵游击战,解放军的火炮不但要快速反应,还要能够保证极高的炮击精度。

炮兵第52团作训股长快速锁定了目标,60式加农炮也做好了准备。

等到越军这门加农炮再次推出阵地,炮1营立即进行齐射,第一轮炮击就将敌炮打掉,又击毙越军炮兵多人。

60式是解放军第一代加农炮,对于后辈有着巨大的影响:59式的改进型59-1就采用了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66式152加榴炮更是沿用了122加农炮除炮身外的其他部分,二者的配件是可以通用的。

只是,60式源于苏联40年代火炮技术,已经大为过时了。

随着火炮技术的大幅度进步,加农炮和榴弹炮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了。各国军队不再需要专业反坦克火炮,榴弹炮射程则普遍超过20公里,更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60式被淘汰是必然的事情。

况且,60式不能真正胜任对付现代坦克集群冲击的任务。

上面说了,70年代的大练兵中,解放军发现60式面对T64和T72这种新一代坦克,是难以对付的。

尤其是对付苏联最先进的T64坦克,60式打出过100多米距离击穿180毫米的记录。

而T-64A的炮塔正面厚度为400毫米,侧面也有120毫米。

换句话说,到了单兵火箭筒的射程,60式都无法击穿T64的正面装甲,只能从侧面攻击,这不是开玩笑吗?

所以,所谓排炮攻击苏联坦克集群,其实是用60式远距离攻击苏联坦克顶部装甲,难度可想而知。

1981年华北大演习期间,60式122毫米加农炮仍然是参演的主力装备之一,此时是该炮最后的辉煌了。

90年代解放军百万大裁军的时候,射程最远的130加和威力最大的152榴被作为身管火炮的火力基干保留,性能老旧的60式122加农炮则开始大量退役封存。

到了2003年,解放军各集团军炮兵师全部改为炮兵旅,60式就不在一线部队服役,少量装备二线部队,大部分直接转为库存。

如果不是因为83式152毫米加农炮和155毫米牵引式加榴炮的装备速度较慢,60式早就退役了,毕竟这是苏联七八十年前研发的火炮。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0 阅读:103
萨沙讲史堂

萨沙讲史堂

中国近代历史军事资深作家,在海内外出版十多本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