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立冬到,老话说“立冬三不做,平安过冬”,指哪三事?

冰毅随心养护 2024-11-07 08:41:24

11月7日,立冬如约而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标志着寒冷冬季的正式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冬不仅象征着季节的更替,更是古人注重养生保健的重要时刻。古人有“立冬三不做”的说法,意在提醒人们要顺应时节,避免一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随着温度的降低,寒气渐重,养生保健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这个节气交替的时刻,如何才能安然过冬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立冬时节,天地间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则开始逐步旺盛,人体也在无形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与春夏活力四射的季节不同,冬天的到来让一切都变得安静而深沉,万物蛰伏,准备休养生息。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身体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这样,古人流传下来的“三不做”成为了过冬的健康指南。要想身体强健安然度过寒冬,必须避开这三件事,以保持体内阳气,避免不必要的损耗。

正文

不做剧烈运动:阳气潜藏,静养为宜

立冬后,天气逐渐转冷,人体内的气血也开始潜藏。过度运动会打破这一平衡,导致阳气外泄,从而影响健康。《备急千金要方》有言:“冬时大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这句古语道出了立冬时节不宜剧烈运动的原因。冬天,就如同大地闭气,万物归藏,人类也应顺应自然,保持静养,避免剧烈运动。

立冬前后,正值柿子丰收的季节,吃柿子是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柿子具有润燥滋阴的功效,对于缓解秋冬季节的干燥气候有益。但柿子性寒,吃多了容易损伤脾胃,因此建议适量而食。中医认为,适量的柿子能够帮助润肺止咳,但若食用过量反而可能导致肠胃不适。立冬前后吃些柿子,不仅是对秋燥的有效缓解,更是对身体阳气的补充。特别是对于胃火旺盛、易上火的人,柿子能帮助清热解毒。此时,恰到好处的进食才是保养的核心。

养生小建议:饮食调理,御寒防病

立冬时节,人体需要额外的热量来抵御寒冷,这时适当补充温性食物如红枣、桂圆、黑木耳等,能有效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同时,适量的蛋白质与脂肪摄入也能加强体质。在这个节气,适量摄入辛辣食品如生姜、辣椒,能够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驱散体内寒气。尤其是生姜红枣茶,有助于调理体质、暖身抗寒。饮食调理方面,冬季不宜进食过多寒凉食物,容易加重体内寒气,影响消化。少吃生冷、寒性食物,如西瓜、冷饮等。顺应自然的节律,科学饮食,便能帮助身体顺利过冬,防止疾病侵袭。

温水泡脚:促进循环,安然入睡

立冬之后,气温骤降,尤其是夜晚温度更低,脚部保暖至关重要。温水泡脚不仅能让身体暖和,还能刺激脚底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的情况。现代医学也证明,泡脚能有效缓解疲劳,帮助人们在寒冬中安稳入睡。睡前用温水泡脚,配合一些艾草或生姜,能更好地去湿驱寒,起到舒缓作用。泡脚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水温不宜过烫,以免烫伤皮肤。坚持冬季泡脚,能有效缓解寒冷带来的不适,减少寒气对身体的侵袭,是冬季简单有效的保健方法。

早睡晚起:顺应节气,保护阳气

冬季日照时间短,阳气较弱,古人强调“早睡晚起”,就是提醒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保护体内阳气。早睡能够让身体尽快进入休养状态,而晚起则减少与寒气接触的时间,避免因早起寒冷而受寒。冬季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采用早睡晚起的作息,确保充足的睡眠,不仅能改善体质,还能增强抵抗力。《黄帝内经》有言:“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一古训指导人们在冬季适度调节作息,是养护健康、平安过冬的智慧之道。

结尾

立冬作为冬季的起点,提醒人们在寒冷的日子里应多加注意保暖、顺应节气,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无论是避开剧烈运动、减少户外劳累,还是选择温补的饮食与合理的作息,立冬的“养生三不做”和“进补三样”都承载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这些传统的生活理念虽简单,却充满实用价值。特别是在气温骤降的当下,正是这些小细节帮助我们减少寒气侵扰,养精蓄锐,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与其忙于外出奔波,不如在家安享温暖的家庭时光,感受冬季独特的宁静。掌握好这些传统的冬季调养方法,在新的一年中迎接更加健康的自己。

0 阅读:37

冰毅随心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