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各个朝代所使用的玺印里,秦朝用“和氏璧”打造出来的御玺那是最值钱、最有名的,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被当成是天命的标志,所以叫做“传国玺”。但是,它流传了一千多年以后,就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好几千年了,关于它的那些传说,也都充满了神秘的味道。
传说在春秋的时候,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就在现在湖北省南漳县西边)那儿砍柴,碰巧看到一只漂亮的凤凰停在一块青石上头。
按照当时民间的说法“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就觉得这块青石肯定是宝贝,然后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那时候王宫里面的玉石匠不认得这宝贝,就说这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厉王很生气,说卞和欺骗他,就让武士把卞和的左脚给砍了。
厉王的儿子武王当了国王以后,卞和又把这块宝石献给武王,还是被玉石匠说成普通石头,武王也因为同样的罪名,把卞和的右脚给砍了。
过了好些年,武王的儿子文王当上国王了,卞和还想把宝贝献出去,可他因为没了双脚走不了路,就抱着这块宝石在荆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泪都哭干了,眼睛里都流出鲜血来了。有人把这事儿告诉了文王,文王派人去问卞和:“天底下被砍了双脚受刑的人多了去了,为啥就数你哭得最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伤心的不是自己双脚被砍断,而是这块宝贝,被人当成普通石头!”于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到王宫,还命令玉石匠仔细打磨,把石头切开,果然从里面得到了一块又温润又没有瑕疵、亮晶晶很光滑的宝贝,文王又让工匠把它雕刻成一块玉璧。大家为了记住卞和的这个发现,就给它起名叫“和氏璧”。
四百多年以后,楚国的相国昭阳,给楚国立下了大功劳,楚威王就把“和氏璧”赏给了昭阳。没多久,“和氏璧”就被人给偷走了。到底被谁偷的,根本查不出来。又过了五十多年,赵国的太监缨贤花了五百两黄金,从一个外地客人手里买了一块特别漂亮、光彩夺目的玉璧,经过玉石匠辨认,这才晓得这块玉璧就是已经失踪很长时间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这个消息以后,马上就从太监缨贤手里把“和氏璧”给抢过来了。打那以后,“和氏璧”就归赵惠文王了。
因为“和氏璧”是特别珍贵的宝贝,所以各国的诸侯都想把它弄到手,就因为这个,和氏璧差点让赵国遭了灾。
秦昭襄王知道和氏璧在赵国,假装要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来换,还派了军队来吓唬赵国,其实就是想逼着赵国把和氏璧交出来。那时候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赵惠文王没办法,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蔺相如一点都不害怕,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想办法“完璧归赵”,秦昭襄王的坏心思没能实现。不过过了六十一年以后,秦国把赵国灭了,和氏璧最后还是成了秦王的东西。
秦王政把中国统一了,自称始皇帝,改变确定了一些制度。选了和氏璧,让廷尉李斯制作皇帝的御玺。这御玺是由玉工孙寿雕刻的,御玺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是李斯用篆书写的。秦始皇想让这块玉玺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所以就把它叫做“传国玺”。
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坐着龙舟走到洞庭湖口的时候,风浪突然大起来,龙舟都要翻了,秦始皇赶紧把传国玺扔到湖里,求神灵压住风浪。
过了 8 年,有个使臣从关东过来,晚上经过华阴平舒道,突然有个人拿着块玉璧拦住使臣说:“我是给滈池君的,今年祖龙死。”使臣惊讶得不行,不明白啥意思,还想再仔细问问,那个人放下玉璧就不见了,传国玺就这么失而复得了。
公元前 206 年,刘邦打下了咸阳,把秦王朝给推翻了,秦王子婴把“和氏璧”献给了刘邦。刘邦在公元前 202 年打败项羽以后,建立了汉朝,下令把“和氏璧”当作“国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所以,“和氏璧”就被封为“传国玺”。
公元 5 年,出身是外戚而且还掌握了政权的野心家王莽,把平帝给毒死了,立了一个才两岁的宗室子弟孺子婴当皇太子。这时候“和氏璧”由孝元太后代管着。王莽为了能抢到皇帝的宝座,派堂弟王舜去长乐宫要“和氏璧”。孝元太后看出来王舜要宝贝的政治阴谋,可是不交出来自己就会有生命危险,于是她特别生气地拿出“和氏璧”往地上一扔,骂道:“得到这亡国的玉玺,看你们兄弟能有啥好下场!”王舜赶紧从地上捡起来一看,“和氏璧”已经被摔缺了一个角。就这样,“和氏璧”被王莽强行霸占了。
到了公元 9 年,王莽篡夺了西汉的政权,当了皇帝,把国号改成了“新”,他命令玉石匠把“和氏璧”上摔缺的那个角用黄金镶补上。
王莽政权灭亡以后,“和氏璧”归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直传到东汉末年汉少帝的时候,“和氏璧”又丢了,不知道去哪了。
公元 192 年,关东同盟军去讨伐董卓。有一天深更半夜,长沙太守孙坚在洛阳城里巡逻查看,偶然发现城南有一口水井叫“甄宫井”,里面光芒闪闪的。孙坚马上命令士兵把井水抽干,从井底捞出一具穿着宫装的妇人尸体,这妇人脖子下面有个锦囊,里面有个用金锁扣着的朱红色小匣子。孙坚从小匣子里拿出一块特别干净、闪闪发光的玉玺。这玉玺上面刻着五条龙相互纠缠,旁边缺了一个角,已经用黄金镶补上了。孙坚一看就明白这是特别珍贵的宝贝——传国玺,他就把它藏起来了。
孙坚在岘山战役中死了以后,传国玺就到了袁术的手里。袁术死了以后,广陵太守徐璆得到了传国玺,并且把它献给了曹操,曹操又把它转交给了献帝。
西晋永嘉五年(311 年),晋怀帝被刘聪抓走了,传国玺就归了前赵。石勒灭掉前赵以后,传国玺就属于后赵的石氏。冉闵杀了后赵皇帝石鉴,抢到了传国玺,建立了冉魏政权。
没多久,前燕慕容俊灭掉冉魏,宣称冉闵的妻子已经献上了传国玺,还封她为“奉玺君”,把年号改成“元玺”,正式建立国家。
其实当时传国玺在冉闵的部将蒋干手里。没过多久,这玉玺被东晋的征西将军谢尚买回去,献给了晋穆帝。
传国玺归了东晋以后,又经过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公元 589 年,陈朝灭亡,传国玺就归隋朝了。
隋朝灭亡以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和她的孙子杨正道带着传国玺逃到突厥去了。
唐朝初年另外铸造了御玺,改叫“御玺”。唐太宗即位以后,又自己刻了御宝,上面刻着“皇帝景命,有德者昌”这八个字。一直到贞观四年(630 年),萧后和杨正道回来,传国玺这才被唐朝得到。
朱温灭掉唐朝,传国玺就归后梁了。后梁灭亡以后,传国玺落到唐庄宗李存勖手里,经过后唐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到了明宗的养子后唐废帝李从珂那里。
公元 936 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起兵叛乱,围攻洛阳,后唐打了败仗,李从珂和他的家人登上楼放火烧楼然后自己烧死了,后唐也就灭亡了。
让人觉得可惜的是,传国玺这时候突然就找不着了。
宋太祖陈桥兵变接受禅让,只得到了后周的两方宝印,并没有拿到传国玺。
不过传国玺的命运可没到这儿就完了。在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一直都有真的假的“传国玺”不断地出现。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 年),有个咸阳人叫段义,他在河南乡挖地盖房子,得到了一方玉印。这玉印“颜色绿得像兰花,温润又有光泽”、“背面有螭纽五个盘”。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个官员查验之后,上奏说这就是失踪很久的传国玺。
靖康之变的时候,这玉印就归金朝了。
元代也曾经发现过“传国玺”。按照《元史》以及《辍耕录》等书里的记载,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正月,太师国王木华黎的孙子捡到家人拿着一块玉石要卖,这玉石光彩耀眼,是青绿色的,方圆四寸,“上面有篆文八个,刻画得很简洁,位置也很合适,都像虫鸟翼龙的样子”,经过御史中丞崔或、监察御史杨桓的鉴定,竟然是从秦朝以来历代相传、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文的传国玉玺。
那个时候元世祖刚去世 8 天,皇太子真金早就死了,继位的君主还没定下来,传国玺被送到太子妃弘吉刺氏的手里,马上就被当作真金的儿子铁穆耳(元成宗)“天命所归”的依据。
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在明军的进攻之下,元顺帝退出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传国玺也跟着流落到漠北去了。
后来听说在明朝的时候,有个牧羊人在草原上放羊,他看到一头老绵羊老是用蹄子在地上刨,觉得很奇怪,挖开一看,地底下有块好看的玉印。
他觉得这是个宝贝,就献给了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后来这个消息被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林丹汗知道了,他觉得这玉玺应该归他,就用武力从博硕克图汗手里抢了过来。再后来又被皇太极用武力夺走了。
皇太极得到以后,才发现玉玺上刻的是“制诰之宝”,不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但是皇太极为了宣扬“天命所归”,对外还是说得到了传国玉玺,就把“金”改成了“清”,建立了大清国。后来满清统一了天下,就这样,这颗假的传国玺,也就成了清朝的传国之宝。
辛亥革命之后,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下台了。这位下台的皇帝被赶出皇宫的时候,还没忘了带走那颗刻着“制诰之宝”的玉玺。
到了抚顺战犯所之后,经过管教干部的教育和感化,溥仪把偷偷藏在皮箱夹层里的这颗玉玺交给了国家。
从五代的时候传国玺不见了,这块国宝到底是真是假很难说清楚。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啥地方呢?据专家研究,用来雕刻传国玺的和氏璧属于玉石里的“柱长石”,能承受 1300 度的高温,一般的火可烧不坏它。照这么说,说不定哪天在洛阳玄武楼附近还能找到这颗让世人都关注的玉玺,也不奇怪。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