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队在紧密赛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潘东说体育 2025-01-27 23:23:08

近期,上海男篮面对的赛程压力尤为明显,尤其是在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动辄多场赛事接踵而至。根据赛程安排,2月10日,球队将出战俱乐部杯的比赛;2月26日,他们将在主场迎战山西队进行补赛,随后次日27日便马不停蹄奔赴客场挑战北汽队。此外,上海队还需与新疆队补上另一场比赛。赛程之紧凑,不禁让人担忧球员们的身体状况。

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男篮核心球员李弘权近期为国家队参赛,并在23日结束对关岛的比赛后,预计能赶得上球队的补赛安排。这种快速返回联赛的场景,在CBA联赛中并不罕见。然而,如此密集的行程,无疑给球队的放假安排以及球员的身体恢复增加了难度。

显而易见的放假和恢复问题

职业篮球运动员的休假时间一般都偏短。假期过于短暂,更是显著影响了伤病累积和恢复进度。例如,日本国家队尽管联赛未中止,其备战时间仅为10天;而中国国家队为期21天的集训时间,则显得“格外奢侈”。这一对比引发了对职业球员假期安排合理性的深刻讨论。在篮球节奏高强度的CJBA阶段性赛事中,球员的假期通常短得难以真正恢复。

像上海队王牌球员姚明当年效力CBA时期,不光国家队赛事频密,各类杯赛和联赛之间的中断期也极为有限。如今类似的状况,不仅对现役球员参与体能竞赛提出了更大要求,甚至在部分状况下助推了早期退役的局面。例如职业球员常面临着受伤隐患和因过度使用而降低身体潜能。

球员现状与潜在风险

在目前的上海队中,如廖三宁这样的年轻球员,仍未完全康复;赵继伟和徐杰也有不同程度的身体隐患。尤其是徐杰,其手腕和手指的伤病警报已经拉响。而赵继伟由于罹患生病影响,体能状态堪忧。这些现实情况的背后,都直接预示着球队在疲劳赛程中的进一步损失风险。

可以说,球员们普遍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却往往无法获得满足。加上廖三宁的病情未愈,国家队的安排可能难以确保球员完全恢复,这对上海队无疑是一种隐忧。从效率上看,这种频密日程安排无疑值得反思。

过去的经验教训

回顾2019年的男篮世界杯,周鹏和丁彦雨航的伤病不仅使中国男篮备战深受困扰,还让亚洲多个国家的篮球发展显示了“阵容衰减”的危害。长时间的集训安排,加上赛事密集,最终令这些核心球员的状态受损,甚至出现早退役的案例。篮球协会和俱乐部之间的放假与集训平衡问题,至今依旧待解。

在世预赛阶段,国家队球员作战两个月后疲劳期接踵而至,直接导致发挥失常。集训时间过长挤占俱乐部计划,球员也难以承受。与之相对,像孙铭徽未能进入国家队的情况,反倒免除了这一系列困扰,可见合理安排球员管理的重要性。

篮协的未来思考

多方讨论与经验之下,篮协和CBA需要从管理层面深刻反思俱乐部和球员的实际需求。在注重服务的理念下,以更理性、更科学的休整周期对俱乐部与国家队达成共识无疑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或许适当压缩集中备战时间、提高管理科学性,才能真正解决球员长年累积的健康隐患。

现阶段,CBA的两个月长赛程显然时间过长,而即便适当中途调整,休息半个月也不至于有碍联赛运行。多考虑球员舒适度和俱乐部运营,或许是篮协需要觉悟的一大方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