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今天,“充电难”这一问题愈发突显,成为无数消费者在购车时最大的顾虑之一。这不仅是个体车主的烦恼,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一道痛点。根据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286.6万辆,而其中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即将占到40.9%。在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下,充电基础设施的不足无疑让消费者感到焦虑。尤其是随着特斯拉、小鹏、理想、华为、极氪等车企纷纷加大对自建充电网络的投入,比亚迪则一度选择了袖手旁观,让人捏了把汗。
但是,竞争还是催生了创新。在2023年3月,比亚迪突然发布了其兆瓦闪充技术,充电功率提高到惊人的1000kW,并宣布在全国建设超过4000座充电桩。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比亚迪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充电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可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对这种迅速变化的充电技术产生了各种疑问和恐惧,毕竟,这项新技术是否真的能解决根本问题,充电桩是否能够迅速布局,市场是否还能够承载如此快速的推进?
就在比亚迪快速蹿升之际,其他车企早已进行深耕。小鹏自2018年就开始自营充电网络的布局,到2023年,其自营充电站数量已达2070座。这些充电桩以480kW的充电功率为主,逐渐形成覆盖全国的充电网络。极氪虽是后来者,但其目标是到2026年建成2000座充电站,全都支持800V超充,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布局中,蔚来的表现更是让人侧目。作为国内最早的造车新势力之一,蔚来已经在全国布下了25535座充电桩和3141座换电站,形成了一条接近完美的自营补能网络。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补能网络的建设背后是巨额的财务代价。根据蔚来2022年的财报,换电站和充电桩的建设及运营成本占其总亏损的35%。同样是特斯拉,其投入巨额的超充网络也曾多次因为高昂的运营成本,上调了用户的充电服务费,致使用户反响强烈。如此看来,在车企自建充电网络的背后,真相并不是“赚得更多”,而是“赔本赚吆喝”。这是一个夹杂着对市场前景期待与现实压力的复杂局面。
与车企自建充电网络的艰难推进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国家主导的补能网络建设。根据数据,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公共超充桩(≥360kW)仅占充电桩总量的7%。这个比例无疑让人心生忧虑。虽然新能源汽车销量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长,但超充桩数量的增速却不及20%。显然,在“东南密集、西北荒漠”这种局面下,国家充电网络建设的“力不从心”已不容忽视。究竟是国家还是车企,谁来担负起充电网络普及的重任?
面对如此局面,车企虽然积极推进自营补能网络,却也不是出于自愿。众所周知,蔚来换电模式的独特性体现在了一个重要的地方——用户体验。能在3到5分钟完成电池更换的换电站,实际上就是一种“兆瓦闪充站”。同时,用户购买时选择租用电池的商业模式,也降低了购车门槛。数据显示,蔚来BaaS渗透率已达65%,这无疑是它立足市场的强大武器。然而,背负着高额亏损,车企为了未来的市场布局不得不继续推动补能网络的建设,甚至永远处于“养牛不赚钱”的状态。
在与蔚来相似的情况下,小鹏则透露,其充电业务在2023年的运营亏损已达12.3亿元,原因包括单桩利用率低、运维成本高等。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极氪年均运营成本则高达350万元,导致充电站利用率不足,与其预期的目标大相径庭。即使一向被称为“补能先锋”的特斯拉,其充电业务的净利润率也只有3.2%,相较于同期的汽车销售净利润率远远不够,并不得不对此发出哀叹。
然而,在国家层面,推进补能网络建设所具备的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国家可以通过统一技术标准,解决市场分散与技术壁垒的问题。例如,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4部分》标准,明确要求超充桩必须兼容ChaoJi标准,支持350kW以上直流超充功率的需求,这不仅能避免资源浪费,还能提升技术合作的效率。其次,国家能够通过政策红利,最大程度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实现全国覆盖。
充电网络的建设需要更多的资源与资金,而国家恰恰可以承担这些长期的投入和风险。财政部设立3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无疑是对市场的强大支持,并且涵盖向社会提供财政补贴的多项措施,能够提升建设的效率和速度。而车企在面临股东压力、盈利困境时,则往往难以长期持久性地投入。
尽管如此,国家主导的模式在创新与效率上却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例如,南方电网在2023年投用的480kW超充桩,其最大电流仍停留在250A,仅为车企自建桩的60%。这样明显的落后程度,使得用户对充电的需求仍然无法得到满足。而对于补能网络建设的长远目标,国家的投入计划与实施效率也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随着各方的布局愈加复杂,车企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合作潜力逐渐突显。尽管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但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充电网络建设可能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只有打破“各干各的”的局面,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与重复建设。企业与国家在技术、政策、资源等各个层面上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才是补能网络发展的理想状态。
在未来的发展建议中,我们不仅要倡导国家宏观规划的加强,更应鼓励车企与国家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资源的优化配置、政策环境的相互促进,才能构建一个高效、可持续的充电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充电难的问题。各方携手共进,方能推动技术与产业双双升级。
在总结本次研究的核心内容时,我们不能忘记,新能源汽车的补能网络关系着整个产业的未来、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用户的日常体验。车企在市场需求前采取主动,而国家则作为“规则制定者”重组产业生态,两者之间的良好互动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补能网络的普及绝非简单的企业竞争,而是关乎整个国家的能源战略与未来发展。面对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在充电网络的建设上同样展现出中国智慧与力量。在数据、技术、政策支持下,充电网络的脊梁将迎来崭新的机遇,也将在不久的未来照亮更多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