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3或将阅兵,美国“着急”了:这款新武器必须抢先列装!

任峻评世界巨大的 2025-03-01 03:40:17

国防部发言人在27日的记者会上宣布,将“隆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基本是在官宣:中国要今年的9.3纪念日时举行大阅兵。

距离上次国庆阅兵已过去6年,这次阅兵式上,我们又会掏出什么最新装备,会不会有刚刚公开的六代机,或者疑似已部署南海的隐形战机克星,“无侦-9”无人机,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而美国似乎也真着急了。五角大楼已经急吼吼告诉美国《防务新闻》,要在9月前向美国陆军部署第一批LRHW“暗鹰”高超音速导弹。

美军驻华盛顿部队可能也要感慨一句:这套在2017年立项时曾扬言要碾压中俄的“双锥体高超音速滑翔导弹”,在中国的东风-26服役已快十年、俄罗斯的榛树都有了实战成果后,终于能让人摸到真家伙了,自己终于不用拿着全尺寸模型再练4年了。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和各方预测,中国在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将展示的装备确实值得关注。

从过往阅兵经验和近期军事动态看,陆军可能重点突出无人机和信息化作战能力,例如新一代察打一体无人机、炮兵校射无人机等,这些装备在近年珠海航展和演习中已有多次亮相,技术上更趋成熟。

海军方面,鹰击-21反舰导弹(末端速度10马赫)和歼-35隐身舰载机可能是重头戏,尤其是后者若能与空警-600预警机协同展示,将标志中国航母战斗群进入新阶段。

而外界猜测的轰-20隐身轰炸机,虽未获官方证实,但若亮相无疑会成为战略威慑力的象征。

关于无侦-9无人机,近期有卫星图像显示该机型出现在海南岛基地。这种双体布局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配备侧视雷达和电子侦察系统,既能执行南海广域监视,又可作为预警机的补充节点,实战意义重大。不过目前该机仍处于测试阶段,阅兵中可能以模型或编队形式展示技术概念,而非完全实战部署状态。

再看美国的“暗鹰”高超音速导弹,从2017年立项到2025年勉强部署,耗时8年且多次测试失败,反映出美军在高超音速领域的技术瓶颈。

相比之下,中国东风-26(射程4000公里、核常兼备)早在2015年阅兵就已公开,东风-17乘波体构型更在2019年震撼亮相,俄罗斯“锆石”导弹也在乌克兰战场完成实战检验。

美军此次部署更多是填补空白,而非技术领先去其双锥体滑翔弹头技术路线与中国7年前水平相当,且射程仅约2775公里,不及东风-26的覆盖范围。

从战略层面看,中美军事技术竞争呈现不同态势:中国通过持续投入已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装备体系,每次阅兵既是成果展示,也是技术路标的发布;

美国则因军工复合体效率低下、过度追求技术颠覆性创新,导致项目屡屡延期。例如“暗鹰”导弹发射车至今仍需手动操作火控系统,而中国同类装备早在5年前就实现了全自动化。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装备参数,更反映在国防工业体系的整体效能上。

而美国急于在9月前部署高超音速武器,恰与中俄纪念活动形成时间线对照,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其应对大国竞争的焦虑心态。

从个人观察角度看,中国这次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意义远超装备展示本身,更像是一场国家意志与战略定力的集中表达。

如果说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展现的是“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性成果,2025年的阅兵则传递着“强起来后如何定义国际新秩序”的战略信号。

当东风-41A洲际导弹与轰-20隐身轰炸机同框时,不仅是对“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官方认证,更暗示着中国已具备改写传统核威慑规则的技术底气,东风-41A射程覆盖全球主要战略目标,轰-20的隐身突防能力则让核反击链条更难被截断,这种组合正在重塑大国战略平衡的底层逻辑。

而美国此时加速部署“暗鹰”导弹的动作,恰好构成一组耐人寻味的镜像。中国早在2019年阅兵就公开了更先进的东风-17乘波体导弹,如今火箭军可能展示射程超5000公里的东风-27,这种“后发先至”的技术跃迁背后,反映的是两国国防工业体系的本质差异。

中国军工遵循“装备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滚动发展模式,比如歼-20从2011年首飞到2025年可能亮相的六代机原型,14年间完成三代跨越;

反观美国LRHW项目,8年时间才将双锥体弹头这种中国早已攻克的技术勉强实用化,这种代差已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性创新能力的断层。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阅兵可能首次出现的体系化无人作战集群,或将重新定义现代战争规则。从高空战略侦察的无侦-9到察打一体的舰载隐身无人机,中国正在构建“有人机为中枢、无人机为触角”的新型作战网络。

当美军还在争论如何防御单个高超音速武器时,中国展示的可能是“东风导弹破防+无人机蜂群补刀”的组合拳,这种非线性打击体系恰恰是传统反导系统的噩梦。

而美国仓促部署的“暗鹰”导弹,本质上仍是冷战思维下的单点突破,在体系对抗时代难免力不从心。

更深层的较量在于,中美对军事科技的定位已现分野。中国将阅兵作为技术路标发布平台,每次亮相的装备都经过实战化检验,例如鹰击-21反舰导弹早在2022年便疑似投入南海战备巡逻;

而美国LRHW导弹尚未形成战斗力就急于部署,暴露出“为威慑而威慑”的焦虑心态。这种差异在俄乌战场上已现端倪:俄罗斯使用中国外贸版无人机屡建奇功,而美国援助的“弹簧刀”无人机却频现技术故障,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实用主义”对“概念超前”的优势。

当美国试图在亚太复制“北约东扩”模式时,中通过军事展示形成的战略对冲,正在重塑欧亚大陆的安全架构。

而中国选择在此时系统展示战略打击力量,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北约亚太化”的最强硬回应,用东风-41A的射程覆盖和轰-20的全球到达能力,清晰划出战略红线。对此你怎么看?

11 阅读:6668

评论列表

微笑

微笑

7
2025-03-01 16:28

期待这次阅兵。

用户11xxx59

用户11xxx59

4
2025-03-01 19:22

还要有战斗机器人机器狼方队列装,钢铁战士

任峻评世界巨大的

任峻评世界巨大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