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的国内战事基本结束,鉴于协调作战和外交的需要,也为给众多抛头颅洒热血的将领们一份荣誉,我军决定开展一次前所未有的三军授衔大仪式。2月8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通过了《军官服役条例》,标志着我军正式迈入军衔制的进程。
9月27日,三军授衔仪式在北京怀仁堂隆重举行,与会的将军们神情肃穆,内心洋溢着激动的心情,等待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此次授衔仪式,共有1048位将领被授予各级军衔,其中包括元帅军衔10人,大将军衔10人,上将军衔57人等。
授衔结束后,有部分将领觉得自己的军衔授得高了,主动要求降级,体现出革命党人高风亮节的一面,如罗荣桓元帅、徐海东大将等;也有几位将领觉得自己的军衔授低了,心里十分不服气,事后主动找到相关领导那里诉苦,如王近山、王必成和钟伟几人。然而要说闹得最凶的,要数被“暂授少将”的段苏权,他在得知自己的军衔后,当众扯下自己的肩章,毫不顾忌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那么,段苏权为何会如此愤怒呢?
1955年的三军大授衔,其实评判依据主要是基于1952年的评定级别,评级的时候越高,往往对应的军衔等级也就越高。除此之外,授衔需要通盘考虑授衔者的资历、战功两个层面。原则上来说,“正兵团级”将领对应都是大将或上将,“副兵团级”多数评中将、少数评上将,准兵团级评中将。当然也有准兵团级被授予上将的,贺炳炎就是明证。
段苏权资历很深,18岁时就是我军的师级干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同样战功赫赫,在1952年评军衔之时,他是正儿八经的准兵团级将领。按道理以这样的资质和战功,就是被评为上将都不过分,然而实际上,他只是获得了一个“暂授少将”的军衔。
“暂授少将”是什么意思呢?它与一般的少将还有所不同,如果说凭少将已然有所低估的话,那么“暂授少将”意味着这个少将军衔也只是暂时授予,随时都有可能被收回。
为什么如此苛责一位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军呢,段苏权授衔风波的背后,具体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段苏权,1916年出生于湖南茶陵(今属株洲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尽管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父亲还是先后送段苏权入读了私塾和高等小学。当时,湖南一带的革命氛围非常浓郁,耳濡目染之下,年仅10岁的段苏权便参加了当地的农民运动。四年后,段苏权又加入了我党。
尽管只有14岁,但段苏权却表现出超乎常人般的成熟和能力,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宣传部部长等职。今天的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以仅有的小学教育经历去领导整个县的工作事宜。反围剿作战时期,段苏权参与了多次反“围剿”和挺进南浔的作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战斗的经验。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段苏权在我军的前途可以说是不可限量的。然而一场意外的发生,暂时终止了段苏权的高光时刻。
1933年11月,段苏权被任命为我党黔东特委和黔东独立师的政委,在黔东一带创建革命根据地。要说段苏权在政工方面确实很有一套,没过多久,他便建立了一支800多人的武装。
黔东独立师虽说是临时创建的,军队的实际兵力也远达不到师一级的标准。但黔东独立势力却以大无畏的气概,担负起掩护红二、六军团主力东进的任务。为了很好地实现作战目标,段苏权让将黔东独立师佯装成红军主力,主动与前来围剿的黔东敌军展开激战,王家烈见我军攻势甚急,果然不再追击红二六军团,集中十几个团的兵力对黔东独立师进行围攻。在极大的兵力和武器劣势下,黔东独立师最终战至弹尽粮绝,师长王光泽被俘牺牲,段苏权本人也因此负伤。危急时刻,通讯班长将段苏权藏在一个山洞中,这才幸免遇难,之后段苏权被送往附近的老乡家养伤。
伤情勉强得到恢复后,段苏权却不知道组织已经在何方了。无奈之下,段苏权重新回到了湖南老家,开启了一条极为心酸又凶险的行乞之路。
从14岁的那年离开家乡,到17岁返回老家,段苏权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即成长为红军队伍里的一名师级干部,这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而正是因为这一点,当地的国民政府当局对落魄的他也没有过多的怀疑。随后的日子里,段苏权遵从父命,在当地和一名叫谭秋英的女子结了婚。
到了1937年的9月,此时国共联合抗日的统一战线已经达成,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军,原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现在成了八路军120师,司令部驻扎在山西。当段苏权从同样因伤脱离部队的同乡口中得知这一消息时,再也克制不住想要回到部队的心。在父亲和妻子的帮助之下,段苏权从茶陵取道长沙颠沛流离地来到山西太原,见到了昔日红六军团的领导任弼时,激动得流泪不止。而任弼时看到段苏权的那一刻,却表现得极为惊讶。
“段苏权,原来你还活着啊,我还以为你已经遇难了,此前还在方面军的党代表大会上给你开了追悼会。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回归部队之后,段苏权被送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由于他学习能力强,各门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抗大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教员。从1942年起,段苏权一直担任山西北平军分区的政工工作,在艰难地反扫荡作战中,段苏权不但没有遭受到日军的重大打击,反而巩固和发展了平北抗日革命根据地。日军投降前夕,段苏权率部对张家口的日军展开攻势,一战收复重镇张家口,成为我军解放的第一座省会城市。
从1937年到1945年,八年的抗日战争岁月,更加锤炼了段苏权的革命意志,在随即爆发的解放战争中,段苏权的军事水平得到更好的发挥,先后打出了不少漂亮仗。
1946年10月,段苏权在冀热察军区担任司令员,率部在热河地区与敌作战。不久,东北战场激战正酣,东北野战军为了打破国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计划,出动出击发起夏季攻势,段苏权率部支援参战,攻克了被誉为“第一坚强之据点”的围场,取得了围场作战的胜利,很好地助力了东野的夏季攻势。
1947年,段苏权在程子华的推荐下,接替了东野猛将黄永胜成为八纵的司令员。段苏权任职8纵司令后,兢兢业业指挥部队作战,打了不少值得称赞的好仗,其中最为知名的有两场:其一,指挥8纵与3纵配合默契,在辽沈战场歼灭了敌军93军暂22师,彻底切断了驻扎在锦州的郑洞国与沈阳的联系;其二,在围歼廖耀湘兵团之战中,段苏权指挥的8纵飞兵东进,再一次割断了廖耀湘与营口之间的联系。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尽管执行命令坚决,为东野大军最后取得辽沈战役全面胜利做出不小贡献,但在随后辽沈战役的总结大会上,段苏权的8纵却被林总点名批评,理由是指挥作战不够果敢,几乎造成了延误。事后,段苏权被调往华北军区担任参谋处长,相当于职位降了半级。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段苏权再一次得到重用,被任命为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在于美军的作战过程中,部队存在夸张歼敌人数的行为,段苏权看出其中的端倪,便将此事上报给了上级,很多人因此受到了处分,段苏权在无形中得罪了一大批人。以上种种,都在无形中影响了段苏权的授衔。1955年,有人拿段苏权中途离开部队的四年做文章,说他是有“历史遗留问题”的人,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因此,最终仅被暂授少将。
看着自己昔日的部下,一个个成为上将和中将,而自己却只被授予一个少将,一种无地自容之感笼罩在他的心头。段苏权是个有脾气的人,他无法忍受这样的耻辱,于是当着众多领导的面扯下的肩章。去世之前,他告诉自己的家人,百年之后千万别让自己穿着军服下葬。
纵观段苏权的一生,他几乎把整个青春和精力奉献在了革命事业之中,最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殊荣,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后来,他渐渐也释怀了此事,多少比自己优秀得多的将领,那些真正的英雄在战场上丢掉了自己的性命,都没有机会等到授衔的这一天,自己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1964年,段苏权蒋军担任支援老挝工作组组长,在土地改革和部队建设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后来,段苏权又陆续担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和军政大学副校长,持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光发热。1993年,78岁的段苏权将军因患脑溢血与世长辞,走完了他为革命矢志不渝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