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了5%就慌?港股基金上车机会来了么

老司基一个 2025-03-03 17:29:22

2025 年开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科技股扬眉吐气,港股十巨头的表现碾压了美股七巨头,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宏观叙事徐徐展开。

老司基发现,上周五港股出现了年内最大单日回撤,恒生指数跌超3%,恒生科技指数重挫超5%;今天港股延续调整态势,恒生科技午后翻绿走低。

当A股市场还在持续震荡拉锯时,港股为何在2025一马当先涨势如虹?好不容易等到回调,这里是行情的终结还是短暂的蓄势,港股基金还能上车么?

港股十巨头完胜美股七姐妹

“港股十巨头”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资管公司WisdomTree Investments的证券策略主管Jeff Weniger提出。他将阿里、腾讯、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百度、吉利和中芯国际这十家公司称为中国科技股的“十杰”(Terrific 10),并指出这些公司正在对美股“七姐妹”形成战略对标。

老司基注意到,无论是从刚过去的2月单月行情还是从2025年以来,港股科技十巨头可谓吊打美股七姐妹。

从2月来看,港股科技十巨头多数上涨,2月平均涨幅达20%。其中,阿里、中芯国际、比亚迪和小米等4只个股月涨幅均超过35%。从2025年来看,十巨头无一下跌,年内平均涨幅高达28%,中芯、阿里和小米的年内涨幅均超50%。

相比之下,美股七巨头显得弱不禁风,绝大多数出现下跌。2月,除了英伟达和苹果有个位数涨幅,其他巨头均出现大跌,2月平均跌幅近8%,特斯拉月跌幅更是高达28%。从2025年来看,七姐妹中仅有脸书录得上涨,其他6只个股均出现下跌,年内平均跌幅超6%。

东升西落的背后,究竟发生了啥?老司基认为,大概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AI 技术突破带来新预期。可以说,DeepSeek的横空出世是一个关键因素。它通过混合专家模型架构大幅提升效率,用较低的成本达到同类世界领先大模型的水平,这改变了市场对中国互联网资产追赶速度和技术储备落后于美国的看法。市场意识到中国在AI领域的创新能力不容小觑,对中国互联网龙头公司的价值带来提升。

二是,中国科技企业盈利预期改善。自2024年中以来,中国科技巨头们的盈利预测平均增长7%以上。比如小米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强劲表现使其利润预期自 2024年第二季度以来增长35%,推动其近期股价屡创历史新高。反观美股七巨头,据预计2025年的利润总和增长仅为18%,远低于去年的34%。如果排除AI狂热的最大受益者英伟达,其他6家公司2025年的利润总和将仅增长3%。

三是,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变化。中国在去年9月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这对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增强了科技巨头们的信心。同时,近期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彰显了高层对民营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有助于中国科技行业打破长期估值低迷的状态。

四是,估值优势凸显。从估值角度看,恒生科技指数目前的市盈率(PE-TTM)仅为23倍,远低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35倍。虽然经过年内大涨,但目前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仍处于近5年的底部区域,市盈率位于近5年百分位的25%,估值低于近5年75%的时间,也大幅低于近5年平均值的34倍。

恒生科技指数近5年市盈率历史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5.2.28

相对纳指100的高估值,较低的估值意味着在同等盈利增长预期下,港股科技股有更大的上涨空间,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港股还能不能上车?

老司基搜索名字中带“港股”的基金产品发现,2025年以来,共有30多只基金的年内收益率超过了20%,其中多为被动指数型产品。其中,景顺长城港股科技50ETF(513980)、海富通港股通科技ETF(513860)的年内收益率超30%,位居涨幅榜前列。

2025年以来部分涨幅领先的港股主题基金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5.2.28

以上涨幅领先的基金产品中,多数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该指数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50只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上市公司作为指数样本,全面覆盖了新能源车、互联网、医药和半导体等科技创新领域,行业配置相对均衡。截至2月28日,该指数近5年、近10年收益率分别达到27.68%和166.58%,远超同期恒生指数-12.2%和-7.58%的表现,超额收益明显。

除了被动指数产品,创金合信港股互联网3个月持有A(012379)、嘉实港股互联网产业核心资产A(011924)等主动产品的年内收益均超过26%,领跑同类。

问题来啦!短暂歇脚的港股,现在是上车机会么?

从估值角度来看,目前港股科技股整体估值仍处于相对合理区间。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例,虽然近期经历了大涨,但市盈率仍处于5年低位,与美股科技股相比有明显估值优势。从历史数据看,恒生科技指数过去5年平均市盈率为34倍左右,当前估值仍有近50%的提升空间。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科技企业在AI领域的投入和应用将持续深化。例如,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将AI技术与自身业务结合,如电商领域的智能推荐、出行领域的智能调度等,有望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在快速发展,比亚迪、吉利等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行业前景广阔,港股科技股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港股科技板块强劲反弹,南下抄底资金也异常凶猛。截至2月底,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高达2615亿元。刚过去的2月,南向资金1528亿港元大手笔扫货,创下2016年底深港通开通以来历史第二大月度净买入。这表明内地投资者对港股的热情高涨,大量资金流入为港股提供了上涨动力。此外,外资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科技股,随着科技股的价值重估,未来外资有较大的配置空间。

老司基觉得,港股的这轮行情,本质是低估值修复+技术革命+政策转向的三重共振。对于普通投资者,当前回调更似"空中加油",而非行情终结。建议采取核心(指数)+卫星(主动基金)组合,用3-5年投资视角布局,或许能在这场科技巨变中捕获超额收益。

0 阅读:4
老司基一个

老司基一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