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投降清朝了吗?为何在康熙朝造反,不是为陈圆圆

依旧如初见 2023-04-24 18:41:43

吴三桂这个人的出名,并非因为他有什么杰出成就,也不是他为人类社会做出过什么突出贡献,仅仅因为他把清兵引进山海关内,并充作了消灭李自成农民军和明朝残余力量的急先锋,这几件事他都干得很卖力气,因而成为清朝的“平西王”。

然而就在天下大定,四方归一的时候,他又扯起“复明”的旗号造反,自封的头衔是“大周皇帝”,不料没上半年就一命呜呼,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数的另类名人。

吴三桂这种人死不足惜,但议论还是有一些的,其中谈到他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吴三桂究竟有没有投降清朝?

吴三桂,字长白,又作长伯,祖籍高邮(今属江苏省),后迁辽东(今辽宁辽阳)。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生于将门之家。父亲吴襄武进士出身,崇祯年,以守辽东有功官至锦州总兵。

吴三桂自幼学习弓马,后来得中武举,又以父荫袭封都督指挥。他在军中先后任游击、副将等职,由于其父和舅父祖大寿都是高级军官,三桂凭着自己的光荣出身,很快投靠在辽东一、二把手方一藻和洪承畴的名下,并拜总监辽东兵马的大太监高起潜力“义父”。

有了这些过硬关系,吴三桂二十八岁就升任宁远总兵,成为驻守辽东要塞的一名重要将领。

吴三桂的官职升得很快,但领兵的才能并不见长。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明、清军队在松山和杏山展开决战,吴三桂中了皇太极的埋伏,差点儿做了俘虏,只身逃回山海关。崇祯闻之大怒,想要对其严惩。多亏吴三桂的后台强硬,纷纷出来保他,吴家又向有关方面多送了些银子,这才化险为夷,只受了降职三级的处分,仍旧带兵驻守宁远。

经受了这次挫折,吴三桂变得消极起来,便要想着法子寻些乐趣。一次,他去京城出差,在嘉定伯周奎家里看上一位苏州名妓,芳名陈沅(又名陈圆圆),三桂为其美色倾倒,遂用重金买进私宅,二人如胶似漆,天天寻欢作乐。

可恨欢娱时间有限,前线不断告急,吴三桂只好把陈圆圆丢在京城,无精打采地返回宁远。上次的失败让他想起来就怕,经过再三考虑,还是远离清军为好。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初,吴三桂擅自丢下宁远,率部向山海关逃去。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北京。崇祯帝急调吴三桂救急,谁知他启程不远,李自成先他进了北京。这位农民军领袖知道吴三桂重兵在握,打算以和平方式解决。

七天之后,李自成派人携带吴襄的家书、封侯的赦书和大量银钱,去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劝他“审时度势,弃昏就明”“(如果)及时早降,不失通侯之货。”(引见《庭闻录》)

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吴三桂心中十分矛盾,他原想观望一下再说,待看了父亲的家书,知道难以同新生的大顺政权对抗,准备率领他的人马西行赴降。

不料没走多远,他又得到一个重要情报:京城中原明朝三品以上的大员,除极个别人以外,悉被逮捕,并不授官。父亲吴襄也被拷打,家产已经充公。

吴三桂闻讯大怒,立即调转马头,决定投降关外的清军。接着,他就以亡明孤臣的口气给多尔衮写信,言辞恳切地请他:“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王先谦《东华录·顺治二》)。

此时的多尔衮,正在出师中原的路上,得知吴三桂乞师的请求,真是喜从天降,立即改道从山海关入关,并复信吴三桂许诺说:“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图为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引见《清鉴》卷)

吴三桂尚未动作,李自成却已率兵东进。消息传来,促使吴三桂下了坚定决心,他亲自到威远城迎接多尔衮的兵马,并在清军兵营剃义结辫,走出了投降的第一步。

陕西米脂李自成行宫建筑

当年四月二十二日下午,李自成农民军和吴三桂军在山海关一片石展开激战,双方打了一天多,没有分出高下。两军正杀得难分难解,两万清兵突然从阵地左侧杀来,充作吴三桂的帮手。农民军寡不敌众,仓促败退西走,清军分为三路人关,不久即占领北京。

这时,吴三桂及时打起了“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在清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的麾下,充当了追剿李自成军的先锋官。

三年之后,清廷又调回吴三桂,命他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守卫汉中。吴三桂没有辜负清廷的期望,不仅剿灭了不少抗清义军的余部,而且还杀害了这些朱明后裔和遗臣。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他又进军云贵,攻打南明桂王永历政权,十八年十二月,出师缅甸,追执桂王,次年初即在昆明绞杀了桂王父子,彻底灭亡了南明政权。可以说在满清入主中原的整个过程中,吴三桂起了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

尽管他在以后又扯旗造反,但他投降清朝的想法和行动有目共睹,是不能怀疑的:

其一,吴三桂不仅亲自向多尔衮乞师请降、伏首称臣和剃发易服.而且从一些史料中看,他在以后的文告、信件、奏章中明确使用顺治年号,如果不是降清,他的这些做法该怎样解释?

其二,吴三桂对多尔衮和阿济格等十分顺从,从《圣武记》看,“(摄政)王命三桂兵各白布系肩为号”,充作先头部队,让他“以步骑二万前驱追贼”,吴三桂果然毫不留情地屠杀李自成的农民军。因为屡有战功,多次加官晋爵,且授他平西王印,这些吴三桂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能不说他是投降清军的将领?就是他造反以后,清朝皇帝仍然把他视为降将,曾斥责他说:“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输款投降,授之军旅。”(引见椭圣祖实剥)吴三桂若没有降清,对他怎会使用这种词句?

其三,吴三桂确有归降李自成的想法,也有率军西行的实际行动。据《明季北略》记载,李、吴曾经约定:“如北兵侵夺扰掠,合力攻击,休戚相共。”但结果并非如此,吴三桂为了自家私利,突然同自成反目,大开国门迎接清军入关,转而同清军合攻李自成的部队,导致彻底的改朝换代。

退一步说,假设乞师清军是联合行动,他应保持原有的服饰行动。服饰、礼仪、纪年、官制等,应有完全独立的尊严,然而他没有也不可能做到这些。以当时形势和吴三桂的实力,他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同清军“联合”,到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举兵叛乱,能体面地支撑二十九年的光景,只有投降清朝这一条道路方能做到,否则,清廷怎会迷迷糊糊地与之“联合”这么长时间?

其四,如果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为明朝复仇,那么,当南明小朝廷拉拢他并给其送去粮饷时,为何遭到他的坚拒?

从《明季稗史汇编》等史料看,南明政权封他为苏国公,三桂不受;又派苏廷扬从海道运米十万、银钱五万给三桂,仍不受;再派代表左懋第、陈洪范又一次给三桂送军饷,吴三桂竟然冷冷地答道:“时势如此,我何敢受赐?惟有闭门束甲以俟后命耳。”明确表示了不合作的态度。

以后的几个南明皇帝如朱聿键、朱以海等,也都想拉拢这位带兵的旧臣,但都在吴三桂那里吃了闭门羹。再后来,他对朱明后裔采取斩尽杀绝的态度,威逼缅甸方面交出了永历帝朱由榔,并且残忍地将其父子二人绞杀,如果不是有意讨好清廷,怎会这样露骨地表现自己?又怎会对南明政权做出如此绝决之事?

其五,有的说,吴三桂并非真的投降了清朝,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保存实力,为图谋复明作长远之计。

事实上吴三桂造反并非为了复明,而是自立为帝,他的国号去“明”改“周”,就是最好的说明。如果他不是投降清朝而是一味地伪装,隐蔽这么长时间谈何容易!清廷耳目灵通,对于降将尤其敏感,又怎会被其蒙骗近三十年时间?看来吴三桂确已降清,并死心塌地为其效劳。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其最主要的动因又是什么?

影视剧照

传统的看法有以下三点:

一是爱妾陈圆圆被夺。据《平吴录》、《四王合传》、《吴三桂请兵始末》等资料记载,三桂本来欲投李自成,他已接受了自成代表后通送来的四万两银子。可是行至滦州(今属河北省)听说他的爱妾陈圆圆被农民军大将刘宗敏夺占,吴三桂当即怒不可遏,拔出佩剑砍断桌案,认为握有重兵却难护佑一个女子,今后有何面目存活于人世?于是睹气改投满清,开关乞师雪恨,演了一场“哭六军皆编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千古儿戏。

《明史》和《清史稿》也持这种说法,可见确有其事。

二是父亲吴襄被辱。李自成入京后,为了解决军切急需,曾向前明官员威遇追赃。

据《叟闻续笔》、《甲申核真略》等史料载,自成部下拷打吴襄,他只交了五千两银子,农民军嫌少,将其下了大牢,继续施以酷刑追逼。吴襄派家人傅海山送信给三桂,详告了目前惨状,盼他快来解救。三桂算算行程日期,来不及救出父亲,况且母亲祖氏、弟弟三辅等人也被自成拘捕,难有生还希望。思忖再三,只能投降清军以报家仇。

谈到降清原因,吴三桂自己也说:“正值李自成作乱,考虑到不能两全其美,于是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引见《平西王吴三桂传》)。

三是富贵不可丢。

吴家几代积聚,家底已很厚实,不仅京城有将军府第,而且关外还有数量可观的庄田。三桂本人手握兵权,权势显赫,十分担心失去自己的家业和地位。

他把现实作了一番比较:李自成虽然已经进京,但其“杀富济贫”的政策不变,自己日后势必受害;清军政策优厚,多次诱其投降,况且舅父祖大寿、老师洪承畴早已做了满清降官,待遇让人眼馋。

目下明朝已亡,福王不值得效忠,唯一的道路只有投靠清军。这样,既能图报家仇,又可永葆富贵。吴三桂的分析没错,降清以后,他很快得到巨额补偿,仅在顺治三年,就得赐银二万两,还由原来的平西伯晋封为平西王,富贵获得双全,投降真是实惠!

正是由于这三点原因,吴三桂开关乞师,成了满清大大的功臣。

但是,有人对此持有异议。第一点原因就经不住推敲。

吴三桂对陈圆圆的深厚感情无可怀疑,但他作为守边大将,懂得军国大事的重要,怎会为一小妾而冒千古讥议?关内关外美女如云,有权势者任意挑选,又怎能为一歌妓而下这么大的赌注?另外,从刘宗敏本身来看,为了李自成的事业,曾经杀妻表示忠心,他怎会为一女子而坏军国大事?

甚至还有人认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情子虚乌有。因为“国难时,沅(即陈圆圆)尚未归吴也。”也就是说,李自成入北京时,此女尚未嫁给吴三桂,他怎会为一个不相干的美女就大动干戈?陈圆圆后来到了吴府,但因三桂的原配异常悍妒,只好使她“独居别院”。吴三桂连自己的老婆都这样迁就,又如何为陈圆圆去费这么大的心力?单从这点来看,于情于理都难自圆其说。

说到为报父仇、为保富贵,这算得上吴三桂投降清朝的直接动因。然而从当时形势来看,就是吴父没有被农民军辱掠,两者如择其一,吴三桂恐怕也要投降清朝,这是由于他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是其暗藏野心的必然结果。尤其从后两点分析,吴三桂的降清是无可置疑的。

对于这种结论,有些学者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吴三桂尽管在满清统治者的羽翼下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然而察其所作所为,并没有真正投降清朝,这从以下事实可以看得出来:吴三桂在明朝辽东将帅中,属于主战派人物,对清斗争的态度一贯鲜明,且不说他多次参加了抗击清兵的实战,打仗也算尽心尽力,偶有丢失阵地的事情发生,也是为了保存实力的一种策略。

明、清松锦之战以后,局面极为艰难,很多高级将领纷纷降清,但吴三桂仍然守住了抗清阵地。皇太极曾派明降将张存仁等写信劝他投降,吴三桂不是置之不理就是“答书不从”,抗清的态度十分坚决。很难想象他能痛痛快快地投降满清。此其一。

吴三桂在李自成进京后,确曾给多尔衮写信,但也只是谈了联合与酬报的问题,并无投降之意。比如他请多尔衮“速选精兵,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将割地以酬。”(引见《清世祖实录》)割地虽然也不光彩,但尚算不上完全投降。此其二。

吴三桂在山海关与多尔衮联合攻打李自成,这种联合是吴三桂先出兵主攻,多尔衮只是后来助攻,并曾明确告诉吴三桂:“君(吴三桂)主余客,主先客继之可也。”明明白白只是帮助的意思,如果吴三桂已经降清,以多尔衮的凌厉和傲慢怎会称吴三桂为“主”他是“客”呢?此其三。

吴三桂在山海关之战后,与清兵一起追歼李自成的农民军,当时他曾发布过一篇檄文,内有“周命未改,汉德可思”、“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等词句,显然这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复明”号召,如果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他应顺理成章为新主人说话,怎么还会发这种檄文呢?此其四。

吴三桂得知崇祯皇帝自杀,曾想扶立新帝。据《明季北略》记载,他曾和李自成约定:“如北兵侵犯扰掠,合力攻击,休戚相共。”山海关战役结束,李自成退守永平,吴三桂提出“请太子而使入议和”、“约自成回军,速离京城,吾将奉太子即位,自成请如约。”并且明确表示“传帖至京,言义兵不目人城,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整备迎候东宫”。这些都清楚说明他做了复明准备,如果已经投降清朝,为何还费这些周折。此其五。

吴三桂如果真的降清,这是一件值得记载的大事,《清世祖实录》应有述录,为何没有提及此事?可见降清一事并不确实。

吴三桂到云南以后,一直在做着反清准备。比如,在军事上他纳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编为忠勇、义勇共计十营,加紧训练,扩充实力;在经济上,他“籍沐天波庄田七百顷为蕃庄”,自铸货币,垄断盐并和金、铜矿山等,加重税收,充实财力;在人事上,招揽人才,广布党羽培养了很多“西选”骨干,筹划自己的班底。

这都表明,他在积蓄蕃本,准备反清。正式造反以后,及时亮出了“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的口号,并且严令部下“蓄发、易衣冠”,最后的结果虽然没有如愿,但却说明吴三桂没有投降清朝,此其六。

以上这些理由,有一定道理,也有一定根据,但并不能否定吴三桂降清的事实。他的所做所为,或是一种策略或是保存实力或是积蓄反叛本钱,可是他已走出了投降清朝的实际步骤。否则,作为一方军政大员,又掌握着一定武装力量,很难想象能隐藏近三十年时间。从他剃发易服接受清廷驱使到扯旗造反以前,都是作为降臣的面貌出现,否则清廷不会给他那么高的地位和待遇,更不会糊里糊涂地养虎遗患。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吴三桂投降清朝是不争的事实,但他的投降属于始料不及,是弄巧成拙的不可逆转行为。

在清军入关以前,吴三桂只想乞师报复李自成的农民军,是站在明朝立场上与清兵的联合行为,这从他给多尔衮的求援信上看得十分明白。

后来他在起兵反清时,曾给康熙皇帝写信,斥责“多尔衮顿背前盟”,可见当时并非投降而只是盟友。然而,清兵一旦入关,局势的发展大大出乎吴三桂的预料,他已无力也不可能控制清廷入主中原的局面,为了保存自己的地位和实力,他只好由最初的联清被迫改为降清。

一旦走上投降道路,他要继续求得体面的生存,又不得不好好表现自己,他一面穷追猛打农民起义军,一面要根除懦弱无能的南明政权。然而投降清朝又不是他所追求的真正目的,他用韬光养晦的策略慢慢集聚自己的力量,在自以为羽翼丰满时终于亮出了反叛的旗帜。

可惜,他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

清廷入主中原已快三十年时间,人心思治,不想再乱,原先激烈的民族矛盾已经退居其次,吴三桂与已经稳定了的中央政权较量,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不占优势,折腾了几年,只能使他彻底走向毁灭。

纵观吴三桂的一生,身经两朝,历事三主,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完全是个地地道道的野心家、阴谋家,在他投降清朝这个问题上,尽管还存在很大争论,但把吴三桂视为卖国者和民族败类,这该是比较清楚的。

2 阅读:7

评论列表

哆嗦

哆嗦

2023-05-07 23:16

冲冠一怒为红颜[点赞][点赞]

用户10xxx06

用户10xxx06

2023-05-09 23:25

出名

依旧如初见

依旧如初见

依旧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