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吴第二任大都督的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是仁厚长者,是个实在人,仿佛没有什么本事,但这严重曲解了真实的鲁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8e29eee8853dec0f554b53fe56d06ac.jpg)
鲁肃长得体貌魁奇,少年便有壮志,好为奇计。他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以射猎为名,组织他们讲武习兵。
中原乱起,鲁肃带着三百多人奔往江东,名为避害,实际上是看中江东地广民富,可以建立基业。这时州府派兵追来,鲁肃和几个人断后挡阵。他先深明大义劝说追兵,然后树起盾牌,引弓而射,箭箭都穿透盾牌。州兵眼见鲁肃厉害,自量不是对手,又被他一番话所打动,都纷纷退还不追。这个场面,虽比不上张飞长坂桥喝退曹兵,倒也很能表现鲁肃的机智勇武。
鲁肃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赠粮,还有其他一些事迹,《三国演义》写到了,但是历史上鲁肃那种有眼光、有胆略的战略家、政治家的风采却没有看到。
为孙权建帝王之略的“榻上对”。当周瑜把他引荐给孙权的时候,孙权虽有创业的雄心,但并没有具体的战略计划。鲁肃为孙权分析,现在的形势既不可能兴复汉室,也不可能很快消灭曹操,因此只有鼎足江东,乘北方多事,曹操无暇南顾之时,除黄祖伐刘表,控制长江一带,然后称帝,像汉高祖一样打天下。鲁肃这样准确的形势判断,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设想,很像诸葛亮向刘备进的《隆中对》。可惜的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家喻户晓,鲁肃的帝王之略却非人人熟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4156342ddd3cc2e43a6e7c8dbaf93c8.png)
鲁肃提出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也体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孙刘联盟的建立对三国格局的确立起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以后整整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如果从诸葛亮《隆中对》提出"外结好孙权"算起,那么它的最早提出者可能是诸葛亮。但是,当曹操率师大举南下时,谁先采取主动,按《吴书·鲁肃传》的记载和裴松之的看法,这主张则是鲁肃先提出来的。《吴书》的说法可能更准确一些。因为是鲁肃先向孙权提出这一主张,孙权派他去荆州,说服刘备以后,诸葛亮才出使东吴。诸葛亮可能是在鲁肃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服孙权,最终完成了建立孙刘联盟的工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3e6b3182aa42a4a0bb9945584490e17.jpg)
鲁肃确实是善于审时度势。他早就看到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刘表一死,他立即提出到荆州去,和刘备结盟好,总之是要抢在曹操之前,把刘备拉过来,把荆州控制住。
鲁肃的荆州之行确实不容易。他想抢在曹操之前,但到夏口,却听说曹操已经打过来了,于是星夜兼程。到了南郡,刘表子刘琮已降曹,刘备仓皇逃奔,曹操率兵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把刘备击溃。情况越来越危急,而且两军交锋,每前进一步,都伴随更大的危险。鲁肃却冒着危险,在当阳长坂迎住了刘备。
体现鲁肃战略眼光的又一件事是借荆州。赤壁之战后,刘备来到京口,周瑜、吕范都主张把刘备扣下来,只有鲁肃,不但反对扣住刘备,而且主张答应刘备的请求,把荆州借给他,这是连孙权后来也一直不满的一件事。鲁肃死后,孙权评价鲁肃有两个长处一个短处,一个短处就是借荆州。其实,从当时形势看,如果不把荆州借给刘备,借以牵制曹操,单靠孙权是无法与强大的曹操抗衡的。借荆州使曹操多了一个足以使他疲于奔命的强劲敌手,把他并吞江东的计划全打乱了。这一着确实厉害,曹操一听说此事,手上正在写字的笔都惊得掉落地下。
《三国演义》里建立孙刘联盟,处处主动的是诸葛亮,鲁肃则只能笨头笨脑地听诸葛亮使唤。荆州之行的传奇色彩没有了,借荆州更成了鲁肃忠厚上当的一个笑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5be5ac5acb1107dea02d27cdf8e8119.jpg)
让鲁肃受委屈的还有单刀会。
单刀会实有其事,不过,冒着生命危险赴会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理屈辞穷的也是关羽。《吴书》说,鲁肃为讨回荆州,要亲自去和关羽谈判。这时,为争夺荆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孙权派吕蒙率兵进取,刘备则到公安督阵,派关羽迎战,势在必夺。两军剑拔弩张,大家担心有变,都说不能去,但鲁肃还是毅然前往。会上关羽强词夺理,鲁肃则厉声责数,"辞色甚切",关羽"无以答"。结果,刘备只好割湘水为界,把三郡还给东吴。可惜的是,从元杂剧到《三国演义》,鲁肃这段惊人的胆略都移植给了关羽。
让鲁肃变得忠厚老实,从艺术上来说是成功的,他先是衬托了诸葛亮,单刀会又衬托了关羽,而鲁肃这一形象本身也不失为一类人物的不朽典型。
不过,这对历史上那个有胆有识的战略家、政治家鲁肃来说,却是太不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