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重组办公室的时候,打掉了一堵墙。
空间感瞬间通透了N倍。
原来装的所有的灯全拆掉了,那些白得晃眼的,白炽灯,办公室标配。
换成了温暖柔和的,暖光灯。
坐着喝茶的时候,仿佛在茶馆里,工作的时候,仿佛置身于一间艺术空间。
有字有画,有吧台有书桌,还有各种茶。
氛围感瞬间拉满。
这两天气温降低,原本已经歇了煮茶的心思,因着这湿冷的天气再次回归。
过早换上春装的李麻花,从户外淋过湿漉漉的雨进来,身心俱寒,直想要喝上一杯暖暖的热茶,方才觉得尚在人间。
今年的春天很奇特,雷声特别响亮,且春雷还出现得比较频繁。
当然,春季强对流天气增多,在采茶之前出现,未必是坏事。
从前写“谷雨茶”的时候便查过了资料,打雷时空气中会生成许多氮气,它们随着雷电后的降雨落入泥土,如同给茶树们喷洒了一场天然的补剂——氮肥。
采摘之前先进了个补,今年的春白茶,好口福。
《2》
有茶友问,煮茶时是加冷水还是加热水,这便要因人而异了。
标准的喝茶,当然是清淡为宜。
不用长时间熬煮,也不用投太多的干茶,自然,加的也是热水。
热水投茶,水沸则止,快快煮好便是。
这般煮出来的茶汤,鲜香醇爽,喝后齿颊留香。
且,养分是均匀释放于汤中的,第一壶,第二壶,甚至第三壶,茶汤的滋味感相差不大,可以算作是细水长流型煮茶。
每一壶都不会过浓让人齁住,也不会过淡让人失望。
整个煮茶与喝茶的过程,如同与老友相交,温暖而熨帖。
但有些茶友的味蕾耐力比较强,大抵是平时喝了太多的强日照白茶和海边白茶所致,特别喜欢苦涩味重一些的,喝起来对舌面的刺激感强一些的茶。
针对这种“重口味”,为了保护好茶不被误解为“寡淡”,建议这些口味重的茶友,在煮茶时,用冷水投茶。
在冷水倒入煮茶壶中之时,便投入茶叶。
任茶叶在壶中与冷水一同加热,一同煮沸,一同翻腾,等茶汤的颜色变成橙色,再关掉电源,放凉茶汤,分汤喝之。
这种从冷水便开始煮,一直煮到沸腾一两分钟之久的茶汤内,含有大量的被暴力压榨出来的过量的养分,它们的出现,会让原本清柔的茶汤,变得苦涩味极其浓重,极为煞口。
喝一口便令舌头起了一层厚厚的褶子。
如隆起的太行山脉,遮住了一切平地风景。
再也感受不到其它的滋味,只觉得苦涩,苦涩,还是苦涩。
《3》
煮茶时是加冷水还是加热水,还要因茶而异。
于村姑陈而言,这世上的茶叶分为两种,一种是好茶,一种是劣茶。
好茶出自好的产区,被好工艺加持过,本身充满丰沛的养分。
劣茶出自不好的产区,或者不适合产茶的产区,遇到的还是平庸甚至较差的技师,本身含有的养分,只有好茶的一半甚至更低。
煮茶的时候,如果煮的是好茶,因其内含物质异常丰富,稍微煮一下便已经满壶香汤,根本不需要冷水来延长茶与水接触的时间,借以多压榨出一些“茶味”于壶中。
是以,好茶用热水便可。
热水注于壶中,水沸揭盖投茶,再沸则止,放凉便可喝矣。
这种煮法煮出来的茶汤,鲜香,甘醇,柔美如绢似纱,茶叶中的内质,展露无疑。
而若是煮劣质茶,比如煮做旧老白茶,则需要小心了。
做旧老白茶等等品质低劣的白茶,煮的时候,很容易煮出一壶有颜色但没味道的茶汤来。
盖因做旧的工艺宗旨就是,渥堆、沤青、重度发酵——发酵到跟黑茶一样的程度。
于是做旧老白茶在煮的时候,大量的茶褐素和茶红素释放于汤中,没几分钟就能轻松煮出一锅红汤。
但渥堆做旧让茶青鲜叶中的大量的养分消失不见,如若正常煮,做旧老白几乎是煮不出什么味道来的。
只能增加投茶量,或者,增加熬煮的时间,像煮中药那样,冷水烧开,再闷煮20分钟。
这样壶出来的茶汤里,才会有味道。
但也并非那种极深极浓的味道,也并非枣香那样的浓郁好滋味。
只是比拿做旧老白茶正常煮时,多一些滋味。
清汤挂面,聊胜于无。
《4》
煮茶,是一件私人的事。
很多时候,标准是一回事,喜好又是一回事。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尊重个人的口味,尊重个人的选择。
如果真心喜欢喝做旧老白茶,喜欢那个独特的怪味的,那喝也罢。
左不过多跑两趟厕所,而已。
只在煮做旧老白茶的时候,多投一些茶,冷水入壶,多煮半小时罢了。
当然,如果兴趣爱好正常,喜欢喝优质的真正的老白茶,那就太妙了。
按照自己的口味来选择水温,喜欢清新风格,就热水投茶;喜欢味道重一些,就冷水投茶,多煮两分钟。
在知道了标准的前提之下,按自己的喜好来煮茶,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正如知道荔枝上火,但仍旧狂爱荔枝的,大有人在。
村姑陈就是。
这也无妨。
一手凉茶,一手荔枝,不亦快哉。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