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当因材施教,任何一条培养途径都不能生搬硬套在所有学生身上。有些学生出国留学能让自己的学业和事业上一个台阶,而有些学生盲目出国无异于自毁前程。
一位博主发视频称,在美国街头遇到一位流浪男子,自称是留美博士,曾经就读于复旦大学少年班。出国后因为工作不稳定,而患上忧郁症,只能靠教堂救济为生。他的经历令人惋惜,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曾发表32篇SCI的复旦校友赴美读博,流浪街头16年,未来何去何从?
54岁的孙博士是江苏江阴人,是复旦大学85级少年班物理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到美国留学读研究生,博士毕业后又留校做了2年博士后。离校后到华尔街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当时年薪能达到十多万美元。不过仅工作半年就换工作了。
后来经济形势不好,他的工作一直不稳定,到了房租都付不起的程度。虽说有美国公民的身份,妻子和他离婚再次对他造成沉重打击,07年后便过上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生活和事业上的打击,让这位曾经的学霸患上了精神疾病,想找工作就更难了。即便在读研和做博士后期间一共发表过32篇SCI也无济于事,白天在教会吃饭晚上住在网吧。
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发视频的博主,便想通过此途径向复旦校友求助,希望能度过这个艰难的冬天。复旦大学确认了孙博士的身份,纽约复旦校友会已经展开行动,准备给他捐款捐物。
对于下一步计划,孙博士说想回国,不过这么多年他流浪街头都没告诉家人,或许有其他苦衷。不过他也艰辛万事开头难,如果顺利的话,希望一切都能回到过去的状况。他甚至还畅想能回到华尔街工作,这不禁让人怀疑,他到底是否真的想回国。
为啥985少年班博士会落得如此下场?
曾经北大校友张益唐也因为坚持自己的学术理念得罪了自己的美籍博导,导致博士读了8年才毕业,导师甚至都不愿意给他出推荐信,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甚至只能去靠洗碗维持生计。
与孙博士不同的是,张益唐坚信自己能在数学方面取得成绩,洗碗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努力,打工的同时还在继续从事数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还结识了患难与共的妻子,通过北大校友的帮助在美国一所大学当上了讲师,随后就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孙博士也曾经是科研界的一颗新星,可是他出国的理由未免就有些荒谬。他自称是通过李政道的一个项目出国的,到美国后他都不知道李政道是否还健在,也没见过他,可见他对自己的选择并不明确。
作为一名物理博士,复旦大学一个传说,学弟学妹仰视的对象,毕业后为了高薪放弃了科研去做软件开发,实在是大材小用。或许是专业不对口导致工作不顺利,事业方面才会屡战屡败。
看到他的现状,网友不禁感叹,或许他当年就不应该出国,或者博士后出站后回到复旦大学,现在估计也能成为博士生导师或者大学教授了,说不定还能在物理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也有传闻说不是他不想回来,而是当地对华裔科学家的限制无法回国。
揠苗助长未必是好事,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出国留学
能在1985年就入选复旦少年班的学生,不光是天资聪慧,各方面能力应该都非常出众。这类学生难免会有些偏才,或许待人接物能力稍微差一些,或者他们压根不屑于无意义的社交,这也是他们很难在普通职场立足的原因。
试想若韦东奕当年选择出国,以他的性格也未必能有现在的安稳生活。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出国留学,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才是有大智慧的表现。孙博士即使流浪16年,仍旧眼神坚毅,思维逻辑清晰,或许他也和当年的张益唐一样,距离成功之差一个机会。
还有些家长觉得上少年班、跳级是好事,打破成长规律多半会遭到反噬。这类学生在学科成绩方面达到了上大学的标准,但是心智方面尚不成熟,若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盲目揠苗助长,反而会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国外名校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水平确实在国内之上,家长想让学生走出国门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情有可原,但是不是出国留学就皆大欢喜了。走出国门不是重点而是新的起点,人生的每一步都要慎重起见。
同时也提醒各位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做好长远规划。物理博士或许可以胜任编程工作,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反而埋没了自己的才华,让自己过去的成绩都付诸东流。
今日话题:如何看待复旦校友流浪街头16年一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育爆款制造机#
逍遥
国家培养出来的人,确抛弃了生他养他培养他的祖国,宣誓认美国为亲爹,他对我们国家有什么贡献吗??一个美国人,没必要太关注!!
江东书生
个案而已,无需过度解读!
小顾
别回来了,就地埋了吧
一点点
丢人现眼,不值得同情
再见康桥
別在发了,他以不是中国人。死活还给中国有关系吗,净影响心情。他家人都没你们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