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金国的利益来看,他们需要宋徽宗、宋钦宗活着,但提供好待遇是不可能的。无论精神还是身体上,沦为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都谈不上“不错”。
但总有人具备这样的天赋:为了活命,他们可以放下任何尊严、苟且求生。
宋徽宗、宋钦宗沦为俘虏的过程,原本就充满了一言难尽。
公元1125年,金军俘虏天祚帝、灭亡辽国之后趁热打铁,以宋朝违背盟约为借口、兵分两路南下,目标直指开封。在黄河两岸的辽阔平原上,金军铁骑纵横驰骋;号称威武的北宋禁军不堪一击,甚至许多队伍远远看到金军便一哄而散。
当时的宋徽宗赵佶正在外游山玩水、抒发才情,金军南下的消息传来,这位皇帝竟然被吓得昏了过去。醒来后。他迫不及待地写下了“内禅”给太子的诏书,自己带着两万亲兵往南逃往亳州避难(当然,名义上是去行“恭谢礼”);他的亲信童贯,甚至还射杀了那些阻挡御驾“撤退”的将士。
自古只有坑爹一说,“坑儿子”属实稀罕,估计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太子像赵桓(即宋钦宗)畏惧被扶正。在硬着头皮即位后,面对逐渐逼近开封的金军,钦宗选择召人开会、以“头脑风暴”来应对眼前的危机。
在这场高级军政会议上,绝大部分北宋官员都主张迁都避让,只有李纲等少数人认为应当坚守待援。最终由于金军来得太快、撤退已经不可能,宋钦宗只好一咬牙,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自己也表示也亲自讨伐金军。
在李纲的调度下,开封顽强防守,各地勤王大军也逐渐赶来。金军此行原本就抱着逼迫北宋割地称臣的目的。当下眼见攻城不利,便见好就收,提出了赔款、割让河北三镇等条件。
接下来的情节相当戏剧:宋钦宗急于求和,为了筹款,很积极地在城里搜刮民脂民膏;而李纲认为对敌兵力优势已经达到20万:6万,完全可以争取更好的谈判条件。投降派、主战派博弈了好几个回合,李纲被免职、又被复职;最终,迫于北宋军民高涨的士气,金军担心功亏一篑,还没收够赔款便撤军而去。
金兵退后,长舒了一口气的宋徽宗这才返京。他和钦宗父子俩以为危机从此过去,迫不及待地又开始沉迷享乐、继续像以往那样花天酒地的日子。李纲再三提醒,要小心金军卷土重来,但被他们置若罔闻。
没多久。金军在做好准备后,公元1126年八月以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军民拒绝投降为由。指责北宋违背之前的停战协议,再度发起了南侵。
这一次,金军稳扎稳打,仅用两个月便悉数占领了黄河以北。这期间,宋军再次刷新了丢人现眼的新记录:听到对岸的金军擂鼓后,黄河南岸的13万宋军一夜之间跑了个干净;部队的大将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整个军营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
没办法,宋钦宗只好继续求和,还派出了自己的异母弟—康王赵构前去谈判。但常言说得好,战场上无法得到的,也休想在谈判桌上得到。金军有备而来、气势如虹,宋徽宗父子俩反反覆覆、昏招频出,战局几乎一边倒。最让人无语的是,宋钦宗相信道士郭京用“神兵”退敌的荒诞建议,竟撤去城头的守军,几乎是帮助金军攻破了开封城。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2月,金太宗下诏废除已经沦为阶下囚的宋徽宗、宋钦宗二帝,立一向主和的张邦昌为帝。4月,金军带着徽、钦以及3000多名皇亲贵戚、十多万百姓北上,北宋灭亡。
那么,金国为啥不干脆杀了宋徽宗、宋钦宗呢?想当初,西晋被前赵灭亡后,晋悯帝、晋怀帝先后沦为俘虏,虽然他们投降的态度很诚恳,而且早就认识前赵皇帝刘聪,但都被招待了一阵后惨遭毒手。
这不是因为金人仁慈,而是形势需要。他们从一个小部落,仅用12年灭辽、两年打下宋朝的河北地区,进展之迅速让他们自己也大为震惊,如何消化所占农耕区域,对他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当时金国的战略目的很明确:统治黄河以北、保证黄河以南的政权对自己没有威胁,这就是他们扶植张邦昌的原因。而对于落在手中的北宋皇室,如果在形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就痛下毒手,搞不好会激起北方宋人的反感与愤怒、让南方同仇敌忾,这种愚蠢的事情可不能干。
因此,金国饶了北宋皇室一马,但死罪可逃、活罪难免,徽、钦一行在北上途中被极尽羞辱,他俩头戴斗笠、骑着骡子,一路顶风冒雪,常年娇生惯养的身躯备受“摧残”;抵达金国上京后,他们被命令披麻戴孝,在完颜阿骨打的宗庙里跪拜,可谓奇耻大辱。
皇帝尚且如此,其他被俘百姓就更加悲惨了。当初为了苟且求和,北宋朝廷曾经把一万多名女性作为抵押品送给了金军,这些可怜人随之面临着没有一丝尊严可言的悲惨命运;北宋皇室的女子也被金军羞辱,钦宗的朱皇后就因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
然而,虽然妻女、臣民被羞辱,自己沦为阶下囚,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却顽强地活着,宋徽宗甚至还继续保持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爱好,时不时吟诗作赋,抒发自己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而且,由于生性风流、后宫众多,宋徽宗的生育效率惊人,在靖康之变之前已有32子、34女,在金国的俘虏期间竟然又生下了6子、8女。
宋徽宗如此顽强,也许是寄希望于有一天能够回到南方,继续享受富贵。靖康二年七月,他曾派曹勋溜回南宋,让其穿着一件写着“你快来援救父母”字样的背心,而且口头向赵构转述“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而当时的赵构,也正是打着“迎回二圣”旗号以招徕人心。
但宋徽宗、宋钦宗想不到的是,他们已经没有返回南方的可能了,原因无他:赵构不愿因。
赵构原本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因为母亲韦氏不受宠,所以自己也连带着不讨父亲喜欢,其实这也是当初他被派到金国答应和谈的原因。
但戏剧的是,这种孤身前往虎穴的经历,反而为赵构提供了人设的加持;而且,当靖康之耻发生时,他正在外面募兵勤王。因此,这个原本没有继承大位希望的王子,竟幸运地被拥立为半壁江山的皇帝。
接下来,宋、金双方多次交手,局面不再一边倒。因此,鉴于金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南宋朝廷大多反对苟合,赵构本人也不再执着于和谈。但金国人随即祭出大招,扬言“送回渊圣、拥之于南京”,渊圣,即宋钦宗;秦桧也劝赵构,“不和则太后不归”,并且金人会拥立钦宗(太后即赵构生母韦氏)。于是,赵构随即铁了心地主和。
绍兴和议达成后,金国送回了徽宗的灵柩以及韦太后,活着的宋钦宗并不在此列。韦太后临行前,钦宗曾在车前哭着说:“归语九哥(赵构)与丞相(秦桧),我得为太乙宫使,足矣,他不敢望”。韦太后一介女流,觉得此事理所当然,于是满口答应;但当她没想过,为啥金人干脆不把他们一次性全放了呢?回到南宋后她才发现,不释放宋钦宗,原来就是和谈的一项内容,只得闭口不提。
由此可见,人的心态会随着位置的变化而改变。随着南宋军民奋起抵抗,金军的一次次南侵被瓦解,赵构也产生了偏居苟安、独享荣华的心思,再加上经济(南方地主不支持北伐)、政治(担心武人掌权)等因素的考虑,他逐渐偏向于一味求和,“迎回二圣”只是一个给自己政权增加合法性的口号而已。而他远在千里之外的父兄,只能在屈辱中默默度过余生。
看看咸丰酋长,面对欧洲小部落大老远来的几个小兵,夹着尾巴全家逃跑,安全[得瑟]
孩子是别人的,挂在头上
北宋北方边防很空虚,兵力都在与西夏打仗了,所以腹背受敌,远水救不了近火!主要也是皇帝不行,不然以北宋的实力,别说金了,蒙古都能抗,不然南宋也不会能抵抗几十年!所以宋不是弱,而是战略上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