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农民工的退路被资本盯上!中央为何死守农村宅基地?

家常菜美食日记 2025-04-09 07:38:35

近年来,有声音指出3亿农民工的退路被资本盯上,而中央始终死守农村宅基地,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深层次考量。

保障农民工“退路”,避免社会动荡

中国农民工总量约3亿,其中超60%仍将农村视为“退路保障”。一旦放开宅基地交易,让资本大规模介入,农民可能会因眼前利益而出售宅基地。然而,进城务工充满不确定性,农民工在城市面临失业、疾病等风险,当他们在城市无法立足时,如果失去了农村的宅基地,就会成为“无根浮萍”,无处可归。从历史上看,清初圈地令让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频发,最终动摇了王朝根基。当代若放任资本“圈地”,让农民失去宅基地,也可能引发大规模社会风险。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城市资本以“乡村振兴”之名涌入农村,耕地被别墅、高尔夫球场等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宅基地交易放开,资本可能会进一步侵蚀耕地,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耕地,防止其被随意侵占和破坏。

维护农民社会保障权益

农村宅基地不仅是一处住所,更是中国农民最硬核的社会保障。202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7亿,其中50岁以上占比26%,未来十年,将有近8000万人面临“城里卷不动,回乡没地住”的生存危机。而宅基地能让他们在老屋种菜养鸡,维持基本生活,降低生活成本。一旦失去宅基地,这部分弱势群体将陷入“城市贫民窟”困境,失去最后的保障。

避免土地集中,重蹈历史覆辙

从《大明王朝1566》中土地兼并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到当代拉美国家因土地私有化催生贫民窟,土地集中始终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索。中国现行宅基地制度通过“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农户”的设计,避免了土地过度集中,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现象。

引导资本合理参与乡村振兴

中央并非完全排斥资本下乡,而是划定“红线”,资本可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农村发展,但不能触碰土地所有权。例如湖北农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每年收取租金,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守住了根本。这种“用而不占”的模式,既能激活乡村经济,又防止资本“跑马圈地”。

中央死守农村宅基地,是基于保障农民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这一政策是为了让农民成为土地增值的最大受益者,在守护农民“最后退路”的同时,引导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农村户口的价值逐渐提升。农村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品,而是与城市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农民可以选择保留农村户口,享受农村的福利和资源,同时将家庭成员的户口迁往城市,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

张大伟提到,202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6%,但增速逐年降低,显示出城镇化进程逐步放缓的趋势。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前,预计城镇化率的顶可能在80%以下。随着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城乡二元结构仍将是基本国情。不过,大城市病的出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让我国在城镇化以及逆城镇化之间迂回。

他建议,农村户口的迁出需谨慎考虑,因为农村户口在土地确权、领取补贴、征地拆迁补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胡焕庸线以南区域的农村,农村户口的含金量已经超过城市户口。农民应充分认识到农村户口的价值,并在政策制定中发挥主体作用,确保自身利益得到保障。

1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