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崛起,逐鹿中原。曹操,这位乱世枭雄,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在诸侯纷争中崭露头角,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曹操率领大军南征,目标直指盘踞在宛城的张绣。张绣自知实力不敌曹操,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选择了投降。这本是一场兵不血刃的胜利,曹操可以轻松地将宛城纳入自己的版图,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然而,进入宛城后的曹操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做出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决策。他先是贪恋张绣族叔张济的遗孀邹夫人的美色,强行将其纳为姬妾,这一行为让张绣感到无比羞辱,心中对曹操充满了怨恨。曹操还试图用重金拉拢张绣的亲信胡车儿,这一举动更是引起了张绣的警觉和怀疑,让他觉得曹操对自己的性命构成了威胁 。张绣深感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受到了严重侵犯,在贾诩的精心谋划下,决定发动叛乱,给曹操一个沉重的教训。
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正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张绣率领军队突然对曹操的军营发动了猛烈袭击。曹军毫无防备,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曹操从睡梦中惊醒,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顿时惊慌失措。他匆忙起身,试图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但此时军营中已经是一片火海,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四处逃窜,局势完全失控。曹操在混乱中带着少数亲随,拼命杀出一条血路,试图逃离这个可怕的战场。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逃亡中,曹操遭遇了重重危机。他的坐骑 “绝影” 被乱箭射中,身受重伤,无法继续奔跑。曹操本人也在战斗中右臂中箭,鲜血直流,行动变得极为不便。就在曹操陷入绝境之时,他的长子曹昂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了曹操,自己则留下来断后。曹昂深知,只有这样才能为父亲争取到一线生机。曹安民也紧紧跟随在曹操身边,全力保护他的安全。然而,他们的力量终究是太过薄弱,在张绣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曹昂和曹安民最终力战而死,为了保护曹操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曹操的护卫将军典韦,更是展现出了无比的忠诚和英勇。他手持双铁戟,独自一人守在军营门前,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阻挡着张绣军队的前进。典韦的勇猛让敌人胆寒,他在战场上左冲右突,杀敌无数,为曹操的逃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然而,张绣的军队越来越多,典韦手下的士兵逐渐全部战死,他自己也身受重伤,最终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典韦的死,成为了曹操心中永远的痛,也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轻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宛城之战,曹操遭遇了人生中最为惨痛的失败之一。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最得力的猛将典韦,自己也差点命丧黄泉。这场战役的失败,让曹操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他意识到,在这个乱世之中,任何的疏忽和大意都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后果。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军队更加忠诚和强大,如何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曹操终于摸索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 “金点子”,而这两个 “金点子”,也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战争走向。
奇招一:人质齐聚邺城,稳固忠诚根基
曹操从宛城之战的惨败中深刻认识到,要确保将领们的忠诚,必须要有切实有效的手段。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极具战略性的决策 —— 将所有将领的家眷都迁往邺城 。邺城,这座位于北方的重要城市,在曹操的经营下,成为了他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将将领家眷安置于此,曹操就如同掌握了一把关键的钥匙,能够有效地掌控将领们的行动。
曹操深知,对于大多数将领来说,家人是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是他们最为牵挂的人。通过将家眷作为人质,曹操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让将领们在战场上不敢轻易背叛自己。因为一旦他们有了二心,家人的性命就将受到严重威胁,毕竟能像马超一样抛妻弃子卖父的人还是少数。这种人质制度,虽然看似残酷,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却成为了曹操维系军队稳定和忠诚的重要法宝。
就连青徐老大臧霸也不例外,在曹操的众多将领中,臧霸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原本是吕布的部下,在吕布被曹操击败后,臧霸选择了投降曹操。曹操深知臧霸在青徐地区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影响力,为了拉拢他,曹操不仅任命他为琅邪国相,还将青徐地区的部分事务交给他管理。然而,曹操对臧霸并非毫无顾虑,他担心臧霸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背叛自己。
为了消除曹操的疑虑,同时也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臧霸主动请求将自己的子弟以及诸将的父兄家眷送往邺城。这一举动让曹操大为感动,他深知臧霸的诚意和决心。通过将家眷送往邺城,臧霸实际上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到了曹操的手中,以此来表明自己对曹操的忠心不二。曹操也因此对臧霸更加信任,给予他更多的权力和支持。
李典也是曹操麾下的一员大将,他同样积极响应曹操的号召,将自己的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共计一万三千多人全部迁往邺城。李典的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曹操的忠诚,也展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他深知,在那个乱世之中,只有紧紧跟随曹操,才能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此举,能够为曹操的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典的家族在当地是一个大族,拥有着雄厚的实力和众多的人口。他将家族全部迁往邺城,不仅增强了曹操在邺城的势力,也让曹操对他更加放心。曹操对李典的举动非常满意,他笑着对李典说:“卿欲慕耿纯邪?” 意思是问李典是不是想要效仿东汉开国将领耿纯,举族投奔以表忠心。李典则谦虚地回答道:“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 他表示自己只是因为觉得自己功劳微薄,却受到曹操如此厚待,所以应该让全族为曹操效力,同时也是为了加强都城的实力,以控制四方,并非是为了效仿耿纯。
除了臧霸和李典,曹操麾下的其他将领也纷纷将家眷迁往邺城。一时间,邺城成为了将领家眷的聚集地。这些家眷们在邺城生活,虽然享受着相对安稳的生活,但也时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命运与将领们在战场上的表现紧密相连,一旦将领们有任何闪失,他们也将面临灭顶之灾。
点石成金,初见成效
在合肥之战中,曹操的人质制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而守城的曹军只有七千人,由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位将领负责防守。面对孙权的强大攻势,曹军将士们并没有丝毫退缩。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家眷都在邺城,如果自己临阵脱逃或者投降,家人必将受到牵连。在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下,曹军将士们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众志成城,拼死抵抗,决心与合肥城共存亡。
李典,这位原本与张辽不和的将领,在关键时刻也放下了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他深知,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抵御孙权的进攻。他主动配合张辽的作战计划,带领伏兵在逍遥津北断桥处等待孙权的到来。当孙权的军队进入伏击圈后,李典果断下令断桥,切断了孙权的退路。这一关键的举措,让孙权陷入了绝境,险些被张辽活捉。
乐进则负责守城,他坚守岗位,全力组织防御,确保合肥城的安全。他与张辽、李典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战斗团队。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曹军成功地抵御了孙权的进攻,取得了合肥之战的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曹军的英勇无畏,也充分证明了曹操人质制度的有效性。它让将领们在战场上更加坚定,更加忠诚,为曹操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点子二:赏罚只论功劳,激发战斗意志
曹操在军事管理上的卓越智慧,不仅体现在人质制度的建立上,还通过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法令得以彰显 —— 战争功勋只看功劳,不看苦劳 。这一法令的颁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军事评价体系,为曹军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使其在战场上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决定北方命运的大决战。这场战役中,曹操的兵力和资源都远不及袁绍,但他凭借着出色的战略谋划和果断的决策,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官渡之战后,袁绍元气大伤,不久便因病去世。曹操则趁势发起了对袁氏残余势力的持续进攻,逐步蚕食袁氏的领地。在这个过程中,曹操深刻认识到,要想彻底击败袁氏,实现北方的统一,必须建立一套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将士们的战斗热情。
建安八年(公元 203 年),曹操颁布了一道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令:“司马法‘将军死绥’,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这道军令明确规定,在战争中,只有立下实际功劳的将领才能得到奖赏,而那些虽然付出努力但未能取得胜利的将领,不仅不能获得奖励,还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一法令的核心思想是,战争的结果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只有在战场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胜利,才能证明将领的价值和能力。
曹操深知,在战争中,将领们的决策和行动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因此,他通过这一法令,将将领们的个人利益与战争的胜负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明白,只有全力以赴,争取胜利,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荣誉,避免家人受到牵连。这种赏罚分明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将领们的斗志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战场上更加勇猛无畏,敢于冒险,为了胜利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在曹操征讨袁氏势力的过程中,这一法令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将领们为了获得战功,纷纷绞尽脑汁,制定出各种巧妙的战略战术。他们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地执行任务,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战机,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出大胆的决策。例如,在攻打邺城时,曹操的部将徐晃巧妙地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地突破了袁军的防线,为曹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徐晃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他不仅获得了丰厚的赏赐,还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和重用。这一事件激励了其他将领,让他们更加坚信,只要在战场上努力拼搏,立下战功,就能得到曹操的认可和回报。
在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的合肥之战中,曹操的 “只看功劳,不看苦劳” 的法令更是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而守城的曹军仅有张辽、乐进、李典率领的七千余人,双方兵力悬殊巨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张辽、乐进、李典三人虽然平时关系并不和睦,但在曹操的法令约束下,他们都深知这场战斗的胜负关系到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因此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张辽主动请缨,率领八百敢死队在凌晨时分突袭孙权的大营。他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直杀得孙权胆战心惊,险些被活捉。李典则按照曹操的锦囊妙计,在逍遥津北断桥处设下伏兵,成功地切断了孙权的退路,为张辽的突袭创造了有利条件。乐进则负责坚守城池,确保合肥城的安全。在这场战斗中,三位将领紧密配合,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孙权的进攻,取得了合肥之战的胜利。
战后,曹操对张辽、李典、乐进等人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他们进行了重赏。张辽因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被曹操晋升为征东将军,成为了曹操麾下的一员得力战将。李典和乐进也因各自的贡献,得到了曹操的赏赐和表彰。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曹操法令的威力,也让曹军将士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战功,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和回报。
曹操的这一法令,不仅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军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的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观念,为那些有才能、有勇气的将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着他们在战场上为了国家和荣誉而拼搏奋斗。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成为了曹操军事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也为他在乱世中崛起,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权的合肥噩梦:金点子下的惨败
合肥,这座位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城市,在三国时期成为了曹魏与孙吴争夺的焦点。它北接寿春,东临吴都建业,水网发达,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对于孙吴来说,占据合肥就能够控制整个淮河流域,进而谋取天下;而对于曹魏而言,固守合肥则可以持续威胁东吴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自己东部地区的稳定发展。因此,双方在合肥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战役。
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曹操亲率大军远征汉中张鲁,一时间,淮南及吴魏前线兵力空虚。孙权敏锐地察觉到了这是一个进攻曹魏的绝佳机会,于是他亲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合肥进发。此次出征,孙权可谓是信心满满,他麾下猛将如云,包括甘宁、凌统、潘璋等江东十二虎臣中的多位将领都随他一同出征,兵精粮足,士气高昂。孙权心想,此次定能一举攻克合肥,打破曹魏在东南方向的防线,为东吴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然而,孙权万万没有想到,他即将面临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惨败。此时驻守合肥的曹军仅有七千余人,由张辽、李典和乐进三位将领负责防守。面对孙权的十万大军,曹军兵力悬殊巨大,形势看似对曹军极为不利。然而,曹操似乎早已预料到孙权会在他远征汉中时进攻合肥,于是在出征前,他特意给合肥守将留下了一个锦囊妙计,并嘱咐他们在孙权大军到来时才能打开。
当孙权的大军兵临合肥城下,张辽、李典、乐进等人急忙打开曹操的锦囊。只见上面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这一指令让诸将们起初感到十分疑惑,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分兵作战,这似乎是防守方的大忌。然而,张辽却从中领悟到了曹操的深意。他深知,曹操远征在外,路途遥远,若等待救援,孙权必然会在援军到达之前就攻破城池。于是,他力排众议,主张主动出击,以挫敌军锐气,安定守城将士之心。
张辽的观点得到了李典的支持,尽管二人此前关系并不和睦,但在国家大事面前,李典放下了私人恩怨,决定与张辽一同出战。乐进则负责坚守城池,为张辽和李典的出击提供坚实的后盾。在曹操的两大制度激励下,曹军将士们众志成城,决心与孙权的大军决一死战。他们深知,自己的家眷都在邺城,若此战失败,家人必将受到牵连。同时,他们也渴望在这场战斗中立下战功,获得曹操的奖赏和认可。
张辽连夜从守军中精心挑选了八百人为敢死队,以牛犒赏众人,让他们饱餐一顿,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养精蓄锐。翌日凌晨,天还未亮,张辽就亲自披甲持戟,率领着这八百敢死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出了合肥城,直扑孙权的中军大营。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拼杀,个个以一当十,杀得吴军措手不及。张辽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挥舞着手中的长戟,如入无人之境,瞬间就斩杀了数十名吴军士卒和两名吴将。他一边厮杀,一边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字:“吾乃张辽张文远,谁敢与我一战!” 这如洪钟般的喊声,仿佛一道惊雷,震撼着吴军的军心。
孙权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惊慌失措,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自己的十万大军面前,曹军竟然敢主动出击。他在慌乱中被手下将士护卫着逃到了一座土丘上,周围的东吴诸将也都吓得不知所措。孙权望着下方如狼似虎的曹军,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从未想过自己会陷入如此绝境。张辽在土丘下看到孙权,便大声喊叫,要孙权下来与他决一死战。孙权吓得脸色苍白,双腿发软,根本不敢回应。此时的他,心中懊悔不已,后悔自己过于轻敌,没有料到曹军会有如此大胆的举动。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东吴猛将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也都负伤败退。吴军士兵们看到自己的将领纷纷败退,士气大受打击,开始出现了恐慌和混乱。潘璋见状,急忙驰马上前,斩杀了几名后退的士兵,试图稳定军心。然而,吴军的士气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挫伤,他们在曹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孙权见势不妙,急忙下令让手下将士将张辽等人重重包围。然而,张辽毫不畏惧,他带领着敢死队在吴军中左冲右突,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将吴军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又一个口子。在激战中,张辽率领着数十人成功突围。但他听到仍被围困在敌阵中的士兵们大声呼喊:“将军要抛弃我们吗?” 张辽心中一震,他毫不犹豫地带领着突围的数十人再次杀回敌阵,去救援那些被困的士兵。他的英勇行为让曹军士兵们深受鼓舞,他们在张辽的带领下,奋勇拼杀,终于成功地将被困的士兵全部救出。
这场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吴军在曹军的猛烈攻击下,士气全失,纷纷溃败。孙权见大势已去,只好下令撤军。然而,张辽并没有就此放过孙权,他率领着曹军继续追击。当孙权逃到逍遥津北桥时,发现桥南的板已经被李典事先拆除,只剩下了一丈多长的断桥。此时,身后的曹军追兵越来越近,孙权陷入了绝境。在这危急关头,凌统拼死护卫着孙权,甘宁则在一旁射箭阻挡曹军。吕蒙和蒋钦也率领着水军前来接应。孙权在众人的掩护下,纵马飞跃断桥,才得以逃脱。这惊险的一幕,让孙权心有余悸,他深知自己此次能够逃脱,实在是侥幸。
逍遥津之战,孙权的十万大军被张辽的七千守军打得惨败,他自己也险些丧命。经此一役,孙权对张辽心生畏惧,从此再也不敢轻易北伐。这场战役不仅让张辽一战成名,威震江东,也让曹操的两大制度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和证明。曹操的人质制度和 “只看功劳,不看苦劳” 的法令,使得曹军将士们在战场上更加忠诚和勇敢,他们为了保护家人和获得战功,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而孙权在这场战役中的失败,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方向,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荆州的关羽 。
奇招改写三国格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曹操,成功夺取汉中,随后进位汉中王,蜀汉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同年,关羽在刘备的授意下,或者是为了响应刘备在汉中的胜利,扩大蜀汉的势力范围,亦或是为了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的战略构想 ,毅然率领荆州大军北伐襄樊。
关羽此次出征,可谓是气势如虹。他率领着三万多荆州精锐,水陆并进,一路势如破竹。他先是轻松地围困了襄阳和樊城,使得曹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纷纷投降。接着,曹操派遣五子良将于禁率领七军前来救援,却遭遇了罕见的暴雨。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军队因为驻扎在低洼地区,被关羽趁机水淹七军,于禁无奈之下投降,庞德则宁死不屈,最终被关羽斩杀。这一战,关羽威震华夏,曹操甚至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
然而,关羽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辉煌战绩只是昙花一现,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降临。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关羽逐渐陷入了兵力不足、补给匮乏的困境。他不但要将俘获的三万多于禁的兵马押运回荆州拘禁,还要为他们提供粮食,这使得他的兵力和后勤捉襟见肘。为了解决粮草问题,关羽甚至不得不抽调防备东吴的军队,还强取了东吴存在湘乡的米来维持后勤。这一系列举动,不仅暴露了他的窘况,也让孙权找到了可乘之机。
孙权,这位东吴的主公,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对于东吴来说,占据荆州就能够控制长江天险,确保江东的安全。早在鲁肃在世时,东吴就制定了夺取荆州的战略计划。如今,看到关羽北伐襄樊,后方荆州空虚,孙权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决定与曹操联合,共同对付关羽,以实现自己夺取荆州的野心。
在孙权的授意下,吕蒙精心策划了 “白衣渡江” 之计。他先是假装生病,返回建业,推荐年轻的陆逊接替自己的位置。陆逊上任后,给关羽写了一封言辞谦卑的信,对关羽的英勇和战功大加赞赏,表达了自己对关羽的敬仰之情,同时还故意示弱,让关羽误以为他没有威胁,从而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关羽果然中计,他认为陆逊不过是一个无名小辈,不足为惧,于是放心地将荆州的大部分防守兵力调到了樊城前线,全力攻打曹军。
就在关羽与曹军在襄樊地区陷入僵持的时候,吕蒙趁机率领东吴军队,伪装成商人,乘坐商船,昼夜兼程,悄悄地向荆州进发。他们成功地骗过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守军,顺利地登陆荆州。驻守公安的傅士仁,在吕蒙的劝说下,竟然不战而降。随后,吕蒙又利用傅士仁招降了驻守江陵的糜芳。糜芳,这位刘备的小舅子,跟随刘备多年,深受刘备的信任,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刘备和关羽,选择了投降东吴。
糜芳和傅士仁的投降,对关羽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江陵,这座荆州的首府,是关羽的大本营,这里不仅储存着大量的粮草和物资,还安置着关羽手下将士的家属。如今,江陵落入东吴之手,关羽的后方彻底崩溃,他的军队陷入了绝境。将士们得知自己的家属都在东吴的控制之下,顿时军心大乱,士气低落,许多人开始偷偷地逃离军营。
关羽得知荆州失陷的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匆忙率军回师救援,试图夺回荆州。然而,此时的关羽已经陷入了曹操和孙权的双重包围之中。曹操得知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后,立即派遣徐晃率领大军前来增援曹仁。徐晃与关羽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关羽由于兵力不足,且士气低落,逐渐陷入了被动。而孙权则派遣陆逊率军攻占了夷陵、秭归等地,切断了关羽退回益州的退路。
在这种绝境之下,关羽的军队士气全无,士兵们纷纷逃离。关羽无奈之下,只得率领残部西保麦城。在麦城,关羽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困境,他多次派人向刘封、孟达求救,希望他们能够派兵前来支援。然而,刘封和孟达却以山郡刚刚归附,根基不稳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关羽孤立无援,最终在逃往西川的路上,被东吴的伏兵擒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关羽的襄樊之战,前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却在后期迅速走向失败,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与曹操在合肥之战中通过两大金点子稳固后方、提升士气形成鲜明对比,关羽在荆州的后方防御和将士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没有像曹操那样,将将领们的家眷妥善安置,以确保他们的忠诚。他对手下的将领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明确的赏罚标准,导致将领们在面对困难时,缺乏战斗的意志和决心。
糜芳和傅士仁的背叛,固然与他们自身的性格和忠诚度有关,但也与关羽平时对他们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关羽善待士卒,但对士大夫们却很骄横,他与糜芳、傅士仁等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和隔阂,这使得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叛。而曹操的 “只看功劳,不看苦劳” 的法令,使得曹军将领们在战场上能够全力以赴,为了胜利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在合肥之战中,张辽、李典、乐进等人虽然平时关系并不和睦,但在曹操的法令约束下,他们能够放下个人恩怨,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孙权的进攻。
此外,关羽在战略上也存在着失误。他过于自信,没有充分考虑到孙权可能会偷袭荆州的风险。他在北伐襄樊时,没有与刘备和诸葛亮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也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当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传来时,他犹豫不决,既不想放弃眼前可能得到的战果,又害怕后方有失,最终错失了回援荆州的最佳时机。
关羽的襄樊之战的失败,不仅让他自己身首异处,也让蜀汉失去了荆州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使得蜀汉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此,蜀汉只能偏居益州一隅,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而曹操的两大金点子,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了他成就霸业的重要基石。
踹寡妇门的曹操虽然付出惨痛代价,但是两大奇招改写的格局,也让曹魏稳坐三国一哥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