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走后一年,家里来过两拨人,思考再三,我决定不再回家了!
以前听大家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对于那些身在异乡的游子们来说,老家就是个客栈,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故乡没了,所有的美好都存在记忆里,如果不是思念至深,或许很难再次回到老家去看看,毕竟一旦回到老家,所有的记忆都会涌现在脑海里,触景伤情,或许说的就是这样吧,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不是不回家,而是不敢回家。
宝庆送走母亲之后,就把老家院子给收拾了一下,屋里电也给断了,被子什么的都用塑料布给封好,包括母亲生前的衣服,都锁在了柜子里。尽管说几个姐姐已经拿走了母亲的一些衣服作为纪念,但这柜子里,还是满满当当。临走的时候,宝庆把钥匙留给了邻居发小保国,他是常年在家的人,万一用到房子什么的,也方便一点。母亲去世一年后,保国说这个家来了两拨人,宝庆后来回了一趟家,也就决定,再也不回家了。
1.
母亲辛苦一辈子,也要强一辈子,哪怕是到了晚年,也不乐意让孩子们去照顾她。
当年宝庆父亲走的时候,不管是宝庆还是他的两个姐姐,都想把母亲接走,可是呢?母亲是万般不同意,还说自己身体好着呢,怎么能让孩子们照顾呢?
母亲劳动了一辈子,哪怕是到了晚年自己一个人生活,还是喜欢劳动,她不仅在自己院子里种上菜,还把宝庆的院子都种上不少蔬菜。
宝庆的院子是在村子的西边,那算是村里的老区了,很多年纪大的人都住在那一片。
而母亲每次去种菜,都喜欢去张奶奶家坐一会,他们两个年轻的时候关系就很好,两家都是本家,来往的比较多,年龄也差不多,所以也能够聊到一起去。
以前家里东西比较少,有啥好吃的都是比较稀罕,张奶奶比较疼爱孩子,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宝庆一点,或者就是张奶奶直接把东西给到宝庆的母亲,每次母亲从张奶奶家聊完天回来,兜里都能够带不少好东西。
张奶奶的儿子比较有本事,赚了不少钱。年底的时候,也从外地带来不少好东西,但张奶奶不稀罕,她只想要点布料或是四件套什么的,她看到这些东西,眼睛都放光。
每年张奶奶的儿子都会给她带回来不少,而张奶奶就会分给宝庆的母亲一点。
母亲也是说这都是好东西,要给钱的。
但张奶奶就说“我儿给我买了好多,我给你点没事,我也用不到。”
后来,宝庆的母亲就搬走了,离张奶奶家有点远,尤其是从宝庆父亲去世后,母亲出远门的概率也少了,不过她但凡是出去溜达,就会去找一下张奶奶。
宝庆不放心她,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每次电话那头都会传来张奶奶的声音,至此,宝庆也就知道,这又是去张奶奶家串门去了。
宝庆的家常年没有人,院子都荒废了,不过母亲是个勤快人,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搞来的一点菜种子,就随手洒在了院子里,再浇点水,就让它们慢慢生长。
经常会看到,宝庆家的大门是开着的,而张奶奶就知道,这又是母亲过去种菜了。
于是两个人,一个人在门口坐着,一个在院子里种菜,他们聊着天,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
宝庆心里也是十分的欣慰,这个年纪了,母亲一个人在家,身边还能够有个说话的人,也是挺好的。
2.
村里有什么通知,或是需要去集镇上买点什么东西,张奶奶两口子就会骑着三轮车去,有时候也会拉上宝庆的母亲。
他们一起走在路上,看着村里的变化,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身边,没个孩子,想要出村口,都是一种奢侈了。
他们到了集镇上,会买一点东西,然后再相互给一点,这样,大家的东西都是五花八门的,也算是一种乐趣。
宝庆想起来,以前不是每家每户都有车子,但是集镇又离家很远,所以他们都是看哪个邻居有车,就把东西放在车上,让邻居带回来。
到下午的时候,很多邻居就再去取东西。
这有点像现在的快递站那个意思了。不过这种情况,都是发生在很久之前,那个时候大家物质上还没有那么丰富,交通上还没有那么便利,谁家有个三轮车,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除了赶集,或是日常聊天,还有一个事情,是母亲和张奶奶期待的,那就是每年的三四月份。
每年的三四月份,春暖花开,阳光很好,大家开始脱去厚厚的衣服,人都轻松了不少。
而在农村,有一些村子,或是集镇,会有一些庙会。那个时候,是最热闹的,当地的人会请来一些戏班子,唱上三天,也是一种盛况了。
母亲和张奶奶,都是戏迷,很喜欢听戏。
宝庆听母亲说,以前听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时候他们能够步行几十里的路去听戏,往往都是一大早出去,下午才回来。中午就在戏台子旁边随便吃个烧饼就行。
他们就像现在的学生考研一样,要提前占位,否则好位置都被别人抢走了。
不过后来大家都有了电视机,在家也能够听戏。母亲就和张奶奶经常约着听戏,不是母亲去张奶奶家,就是张奶奶到母亲的那个小屋里,他们听戏,能够听一下午都不会觉得郁闷或是无聊。
后来年纪大了,远地方去不了,当隔壁村有唱戏的时候,张爷爷就会骑着他的三轮车,带着母亲和张奶奶一起去听戏,中午的时候,他们再一起坐车回来。
两个人总是这么约着,也算是有个伴了。
然而,好景不长,母亲先走了。
母亲下葬的那天,张奶奶没有来。因为在前一天,她也生病了。
母亲走后的头七,她在儿媳妇的搀扶下过来了,她来看看,看看母亲的遗像,又跟宝庆他们几个说说话,然后就要走。
宝庆想要留着她吃饭,张奶奶拒绝了,她说大病刚好,不能胡乱吃东西,先回家休息去了。
经过这次大病,张奶奶也没了往日的精神,动作也开始慢的缓慢起来。
或许,人到了这个岁数,是经不住生病吧。
3.
母亲的头七结束之后,宝庆和几个姐姐都离开了家,临走的时候,宝庆把钥匙给了对面的邻居,也是他的发小保国。
保国以前就是生活在村里,他做一点小买卖,后来有一年大冬天,出了车祸,腿不行了,就一直生活在家里。
在一起长大的这群人里,现在老家剩下的也就保国自己一个人了,其他的,要么就是像宝庆这样的,因为出去的早,房子也买在了外地,要么就是像别的发小那样,跟着孩子在外地生活,他们就负责照顾孩子,农忙的时候回家看看。
有的人轻松,有的人不轻松,但不算怎么说,都是一种生活吧。
宝庆和保国两个人走的比较近,不仅仅是因为家住在对面,更多是两个人感情深厚。
那个年代结婚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忙活大半年,欠一屁股的债是很常见的事情。
保国母亲去世的早,他一直跟着他父亲生活,所以在这一群发小中,他是最后一个结婚的。
结婚的时候,宝庆几个发小没少帮助他,结果被记在了心里,可是其他的几个人都已经结婚了,所以他就算是想要还礼,也没有理由。
宝庆几乎是每年年底都会回家,保国看到他的孩子之后,就高兴地不行,非要给压岁钱。
其实宝庆知道,这是想多做一点事情,算是感谢之前的帮助。
后来保国慢慢的赚到了一点钱,终于把之前的那个老房子给做了翻新,可是老房子扒了,要住哪呢?
在村里,就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是住进没人在家的邻居家里。
保国第一个就想到了宝庆的家,就连忙给打了电话,问能不能住。
宝庆自然是答应的,别说是他了,这个家,村里不少人住过,所以又怎么在乎多一个人住呢?
年底,宝庆回来了,带着孩子回来的。
保国就给他的孩子买了两身衣服,还买了不少玩具,当然,压岁钱还是给到了。
宝庆知道他有点钱不容易,就想着让孩子不要接,但每次都给保国拒绝,这个钱,必须拿着。
后来,父母渐渐地年纪大了,宝庆就把地都包出去,等到年底的时候,家里缺什么再买什么。
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时候,每年过年回家,厨房里都放了好多东西。
最显眼的就是白菜、菠菜、芹菜。这些东西在村里很常见,谁家随便种点就够吃一个冬天的。
但是,自己的地不都是包出去了吗?怎么还有这些?
后来母亲说,这些都是保国给送过来的。
保国在村里种点蔬菜,吃不了的都卖了。当然,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经济来源之一了。
那白菜,每年保国都送过来几十颗,几十颗啊,把厨房都快给占满了。
院子里,是葱和辣萝卜,都放在土里了,这是村里常用的手法,保鲜用的,这样能够吃到开春都不是问题。
每年过年回来的是,宝庆和保国两个人都会相聚在一起,聊聊过去一年的事情,聊聊未来的事情。
除夕夜的时候,家家户户在放鞭炮,或是看春晚,也或是打牌。
但是他们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在村子里走一圈,再走一圈,他们走着聊着。
保国给他讲村里发生的变化,宝庆给他讲外面的世界。
这样的习惯,保持了好多年好多年。
4.
在父亲去世后的那几年,保国也会经常去看看宝庆的母亲,顺便给送点蔬菜或是水果啥的。
他说宝庆不在家,一个老年人也吃不到什么好吃的,自己家有点啥,就送点啥吧。
也有时候,卖油条的会在村子里吆喝,保国就会买上几根,然后给母亲送过去两根,就说是买多了。
这样的小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年底的时候,母亲就让宝庆拿瓶酒去谢谢保国。
宝庆自然是不用母亲安排,他心里都有底。
后来,在母亲的葬礼上,保国也没少帮忙,虽然他的腿不大行,但一直帮忙招呼着人,也算是尽了最大的力。
当宝庆把钥匙交给保国的时候,也没有说太多话,只是保国问他,以后是不是就不常回来了。
宝庆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看情况。
母亲走后一年,宝庆确实没怎么回来过,但是这个家里,来了两拨人。
当宝庆知道后,也是感慨起来,开着车,就回老家看看了。
回到家,他跟保国要了钥匙,打开门一看,被震惊住了:满院都是菜,一点凌乱的样子都没有。
宝庆还以为,一年多不住人,这院子会杂草丛生,没想到却是这番景象。
保国说,他拿到钥匙,看到这个院子觉得不种点什么就有点可惜,所以才种上菜的,这样哪怕有一天宝庆回来了,也有菜吃不是。
到了这一刻,宝庆也就知道了,常来母亲这个家的,有一个是保国。
可另一个是谁呢?
是两个姐姐?她们不都是在外地吗?
是大舅?大舅都那个岁数了,还能够过来看看?
是谁呢?
实在是想不到是谁。
保国这个时候说了一嘴,却让宝庆有点惊讶,但惊讶三秒之后,也觉得合理了。
这个人,就是张奶奶。
保国有时候就开着门种菜,张奶奶就会过来看看,她也没有进来,就是依靠在大门口,看到保国的时候也就发呆一下,然后慢慢的说“我以为是宝庆回来了。”
说完,又沉默一会,然后慢慢的走了。
也有时候,张奶奶会一个人过来,就在门口看看,看到是大门紧闭,也就转身离开了。
说到这,宝庆也就明白了,或许张奶奶在想母亲了。
5.
中午,保国做了几个菜,让他在自己家里吃。
吃完饭,宝庆就开着车去集镇上买了不少东西,他给保国留了几箱礼之后,就把剩下的放在后备箱拉走了。他去看看张奶奶去了。
两个人坐在沙发上,一直聊着天,张奶奶几度眼红,声音沙哑。
她说“你真像你娘,太像了。”
说着说着,就哽咽起来。
他们也说了好久的话,后来张奶奶体力不支,就想去睡觉。
临走的时候,是张爷爷出来送的他。
张爷爷说,张奶奶身体不好,经不住哭,这一次哭,估计要好多天才能够缓过来。
宝庆大概是明白了什么意思,就说了一些安慰的话,准备走了。
宝庆在家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准备走了。
车子刚打着火,保国就喊住了他。
宝庆下了车,去看看他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
结果看到保国给他准备了很多蔬菜,放在地上有一堆“都是咱自己种的,你拿到城里吃吧,也不知道吃了这一顿,下一顿什么时候才能够吃上。”
宝庆看着这满满一后备箱的蔬菜,也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跟保国告了别,让他好好照顾自己,等有时间了就回来看看。
但他说完这话,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时间,他甚至想着,以后,这个家,还能回来吗?
父母已经去了,认识的人逐渐老去或不在了,他回来,除了伤感,还剩下什么呢?
备注:网图,侵联删
阿玮
泪目
扬帆
真诚,淳朴
HBYy
老人在,家就在,老人走,家就没了。
道琴
我爷爷奶奶去世,我一年都没有回家了,不知道回家的意义了,又过年了父母要回来了,小时候是我哥哥带大的,结婚怀孕六年爷爷奶奶陪着的,好像重要的日子没有爸爸妈